村村有史 家家有話
烏拉街共有66個自然屯。早期的為明屯,中期的為清屯,晚期的為民國年間屯。凡明屯都是當年烏拉部的人,因部滅而降歸,為避家難潛居在松花江支流(張老河)密林之中的亡者難民。凡清屯又都是當年為了打牲朝貢從另地命遷而來后,編入旗佐,指令定居的,便于存放采珠、捕魚船只旗人。唯有民國時期立屯者,一類是“闖關東”的民人,一類是由朝鮮半島或直接或間接遷來的游民。相對而言,明屯之人才是土著者。
據《滿文老檔》載,烏拉部有兵三萬,有屬四萬余,合計兵屬七萬余。需要說明的是,只有舊街、富爾哈兩座古城中的屯駐者,涉及今烏拉街鎮所轄,其余金州城涉及的是昌邑區土城子鄉,鄂漠、郭多、遜扎泰、宜罕山四城涉及的是龍潭區江北和江密峰。當年只有城邑而沒有村屯,所以談不上立屯問題。
問題是,當年烏拉部在戰火中,共損兵折將兩萬七千余,另有外逃離境者約三千人,剩下的四萬兵屬都哪里去了?當年隨努爾哈赤建州大部隊西去遼東的,沒有兵屬,只有青壯年兵丁。兵屬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選擇就地或就近潛居和隱姓埋名,二是乘機外走他鄉離開不毛之地。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所以烏拉街明時期形成的屯落,或多或少,都承載著歷史。
一、富爾村
富爾村,由前(南)富爾、后(北)富爾兩屯組成,村部設在后富爾。有關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建屯之說,與歷史相悖。原因是,明代以城而居,城里城外,均無屯落。
“富爾”一詞,由“富爾哈”的錯誤簡稱而來。富爾哈,先出女真語“發哈”,漢譯為“白楊”。后出滿語定稱“富爾哈”,漢譯為“楊”。歷史證明,此處于金代時期盛長過白楊樹。必須指出的是,多音節式的滿語單詞,一旦被人為地雅化或簡化后,就什么語言、什么詞匯都不是了!
金代富爾哈城,是一座屯駐于松花江防線上的重要軍事城,自金進入中原后便隨即作廢了,當年防的是遼契丹人越江東進。
明嘉靖年間(1522—1566),烏拉部將首城(今松花江西岸土城子鄉土城子村古城)廢棄后,“背土過江”,在今舊街村新建首城(今舊街古城)始,廢棄三百多年的富爾哈城,隨即被烏拉部部主所沿用。部主太蘭的兒孫們,入住的是首城(今舊街古城)。太蘭哥哥太安的兒孫們,入住了富爾哈古城,從此又有了煙火。
自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烏拉部終滅這一年起,由于人去樓空的緣故,隨后變成了廢城。如今的富爾村兩屯,均不在古城內,沿用的是“城名”而不是“城池”,所以說“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建屯”一說是錯誤的。另有錯稱的是富爾河通、富爾霍通。
趙 趙氏家族系佛滿洲鑲藍旗人,姓呼倫覺羅氏,祖籍地在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河,世居地在今吉林省輝南縣,屬于明代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輝發部人。
“呼倫”一詞,滿語漢譯為“國”。“覺羅”一詞,滿語漢譯為“趙”。呼倫覺羅氏,出自賜姓之一。因此,分冠漢字單姓為“國”“趙”,故有“國趙不分”和“國趙不通婚”之說。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輝發部滅,部民降歸,當即賜姓。凡青壯年兵丁,隨建州大部隊西去遼東,先安置于新賓坦平溝。后金天命十年(1625),隨后金遷都盛京(今沈陽市)而命遷城郊榆樹堡。
清順治元年(1644),奉旨由榆樹堡直接撥遷到烏拉城,卜居通溪溝(今吉林市九站經濟開發區通溪村),祖先由兵丁變成牲丁,由此編入專司節制的打牲八旗行列。稍后,移居江東富爾哈屯。
始遷祖:烏穆普,傳一子:敦岱。
二世祖:敦岱,傳三子:長薩克善,次瓦勒達,三白祿(陣亡、無嗣)。三世一祖薩克善,留居富爾哈屯。三世二祖瓦勒達,由富爾哈屯析居南藍旗屯(今金珠鄉南蘭村)。富爾哈和南藍旗兩屯的“占山戶”,均出自此戶。立十四個字的輩字歌:
富隆桂瑞宗范蔭 德薄文宏慶延祥
有清一代,三世至十世間,為官者(含披甲)計七十二人。其中副都統二人(賜號“東勇巴圖魯”一人),協領四人(盡先二人),翼領二人,佐領三人,防御二人,驍騎校十一人(后補一人,盡先一人,委職三人),云騎尉(世職)一人,前鋒一人,委官四人,珠軒達六人,領催十七人,筆帖式五人(委職一人),監生一人,披甲十二人(頂戴功名一人,花翎功名三人)。在陣亡的四人中,其中一人披甲陣亡于江西,三人(防御、領催、披甲各一人)陣亡于新疆巴里坤(今巴里坤哈薩克族自治縣縣城)。
石 石氏家族原來的姓氏、族別因諱忌而回避,出自佛滿洲整黃旗人、錫克特哩氏(石姓)二世三祖吉巴庫當差時的“跟班人”(四人)之一。
吉巴庫的祖先,出自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輝發部部主的旁系成員。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因部滅而降歸,隨努爾哈赤西去遼東。后金天命十年(1625),后金遷都沈陽后,吉巴庫奉皇太極之命,組織一班人馬,專程給禮親王代善采捕貢鮮,擇地于今樺甸螞蟻河。除吉巴庫之外,其余四戶全部出自樺甸當地人。
清順治元年(1644),因清朝入關而改隸內務府太仆寺,官至總珠軒達。順治三年(1646),吉巴庫年邁休職,原班人馬隨即裁撤,“跟班人”包括家屬,于是隨吉巴庫一道遷入烏拉城,投旗落戶。五戶(姓)人家,撥居五屯,其中就有富爾哈屯。從是年起,五戶異姓人同姓“石”了,也同為一旗了,更重要的是同祭一祖了!需要說明的是,因為各有其祖,所以各立其譜。
始祖:石玉祥(薩滿、無嗣)、石成玉兄弟二人。
二世二祖:石成玉,傳一子:石國良。
三世祖:石國良,傳三子:長石天貞,次石天祥,三小虎(乳名)。
李 李氏家族本系漢人,祖籍地在河北保定府定興縣(今河北省定縣)李哥莊,自稱“唐宗門弟”之人。
清順治十四年(1657),同時間發生了“南闈科場案”和“北闈科場案”兩大案件,重則處斬,輕則坐牢,受誅連者被流放,多數流放到老寧古塔(今黑龍江省海林市新安鎮舊街村)戍邊。李氏家族的近祖,屬于“北闈科場案”的受誅連者。
始遷祖:李世美、李世恭兄弟二人。
清順治十七年(1660),上述祖先二人,奉命遷往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所在地,令居富爾哈屯。出于家庭歷史背景問題,暫不入旗佐當差,只是種地。至乾隆八年(1743)時,三世祖寧文泰、巴爾二人,才正式被編入打牲烏拉地方新漢軍整紅旗冊,成為打牲八旗人當中的漢軍人。
在此之前,二世祖色奇奈(漢名李金魁)、親子寧文泰遷居狼窩屯(今舒蘭境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四世祖又從狼窩屯分家后析居邵家(今舒蘭境內)。道光三十年(1850),六世祖李克孝又率子李英從邵家搬出后遷居兩家子(今昌邑區兩家子)、伊家崗二屯。咸豐四年(1854),再從伊家崗屯逐遷關木橋(今舒蘭境內)、李家店兩地,祖墓地在今金珠鄉榆樹溝。自八世始,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殿廷英洪濟 秉政維新長
忠孝治家榮 興隆振世昌
二、萬家村
萬家村,原名“萬屯”,由河南、河北兩個自然屯組成,村部在河南屯,以新漢軍萬姓“占山戶”命名。距今六十年前,姓萬的人家就已經人走家搬了。
賈 賈氏家族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濟南府淄川(今淄博市)。清順治三年(1646),命遷烏拉城后,卜居萬屯,成為“隨旗當差”者。
始遷祖:賈銀,傳一子:約旦。
二世祖:約旦,傳一子:多羅。
萬 萬氏家族出自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三十二甲馬家莊。事實上,馬家莊原名叫“馬格莊”,馬格莊附近有“萬弟莊”,姓“萬”者當始出“萬弟莊”。
清順治元年(1644),清朝入主中原后,由于東北地廣人稀、土地荒蕪的緣故,故而忙從山東半島撥民東北,史稱“人口之役”。這一年,始遷祖奉命撥遷烏拉城,編入新漢軍鑲紅旗份,專職采珠貢獻。卜居地無載,只知道后來析居韓屯、楊屯、梅家溝(今土城子鄉梅家村)三地。自十世起,立十個字的輩字歌:
永維世德廣 朝顯文志長
索 索氏家族系佛滿洲整紅旗人,本姓索綽絡氏,祖籍地在今黑龍江省湯原縣梧桐河。唐渤海時期,屬于虞婁部靺鞨人。遼代,系長白山奧敦部女真人。金代,為生女真人奧敦、奧屯二氏中的前者,后者因入關而演變成漢人“曹”姓了!元代,只留居個奧敦氏,冠漢字單姓為“曹、索”。此戶出自明長白山女真人三部之一的納音部。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因部滅而降歸。有的隨走遼東,有的留居納音(今吉林省撫松縣漫江)。
清順治十年(1653),因清朝在老寧古塔始設寧古塔昂幫章京,所以改屬寧古塔。康熙十五年(1676),隨寧古塔巴海將軍率新老滿洲2000兵移駐吉林城,當即改編旗佐牛錄,其中一支被撥遷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所在地,卜居萬屯,冠漢字單姓為“索”了。另有一支今居吉林市,既姓“索”,又姓“所”。
聞 聞氏家族本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高家莊。清嘉慶年間(1796—1820)因事被命遷打牲烏拉地方,卜居萬屯,被編入新漢軍整白旗冊。
始遷祖:聞萬特,傳二子:長瓦那哈,次色甫納。
二世二祖色甫納,因差鰉魚圈(今舒蘭市法特鎮黃魚圈村老牟家房西20米)看護,故另居聞屯(今舒蘭白旗聞屯村),自稱“兩漁上院外”居住。自十世起,立八個字的輩字歌:
世臣朋田 軒清建紅
文 文氏家族本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文家莊。清康熙(1662—1722)末年時,令遷打牲烏拉地方,編入新漢軍整藍旗份,先卜居舊街老城里,后析居萬屯。自雍正十三年(1735)始,充差于烏拉總管衙門、烏拉協領衙門各半。自六世起,立七個字的輩字歌:
富貴榮華萬年長
有清一代,五世至八世間,為官者計十一人,其中協領二人(后補一人,授副都統銜一人),云騎尉一人(世職),委官一人(五品軍功),領催一人(授佐領銜),披甲六人(五品藍翎二人,五品軍功三人,七品軍功一人)。
三、亞復村
“亞復”一詞,先出女真語“牙發”,漢譯為“園”。后出滿語“亞凡”,漢譯為“園”,本義是“菜園子”。史料上的“啞巴”之說,實屬訛誤。
奚 奚氏家族系佛滿洲鑲黃、鑲白二旗人,姓奚法齊氏,祖籍地在今中俄兩國界水綏芬河(雙城子,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城),分冠漢字單姓是“奚、穆”,故有“奚穆不分”和“奚穆不通婚”之說。
奚法齊氏為明東海女真窩集部四路之一綏芬路路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因努爾哈赤發兵東征四路而降順。
清順治十年(1653),根據羅剎入侵我邊境的形勢需要,清朝政府在老寧古塔(今黑龍江省海林市新安鎮舊街村古城)始設衙門,于是隸屬寧古塔昂邦章京所轄。康熙十五年(1676),奉命隨寧古塔巴海將軍移駐吉林城時,在新、老滿洲兵2000名之中,就有該氏的祖先。來吉后,改編成吉林城佛滿洲鑲黃旗份,先駐防于紅石砬子(今樺甸市紅石砬子鎮),后改駐折疊砬子(今樺甸境內),后來又撥到打牲烏拉城,卜居亞復屯,改差內采內貢。雍正十三年(1735),又根據軍事形勢需要,在打牲烏拉城內析設烏拉協領衙門,于是又改隸協領衙門當差,編入鑲白旗冊。
凡在協領衙門充差的兵丁戶籍,均是人在烏拉、籍在吉林。平時打牲,戰時出征,身兼雙役。改朝換代后,散處于漁樓、楊木、缸窯、冷棚(今九臺莽卡龍棚)等地,立譜于冷棚。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富多穆清宮 化興云壽桓
文明廣玉紀 勲利貴宗榮
四、學古村
“學古”一詞,出自滿語“小古洞(小咕嘟)”,漢譯為“云頭浪”,以屯前的張老河東流東山石砬子腳下時,因撞擊而形成的一種自然景象。相傳,原名“小官屯”,清朝時屯中出過當“小官”的人。日偽時期,被屯中一位綽號叫“老龍王”的人改名“小姑”了。又后來被一位叫白誠的私塾先生更成雅號叫“學古”了。小官、小姑、學古三說,實屬荒唐。
趙 趙氏家族系佛滿洲整藍旗人,姓伊爾根覺羅氏,祖籍地在今吉林省安圖縣永慶鄉柳樹村(明納音部首城),屬于明長白山女真三部之一的納音部人。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因部滅而降歸,因歸順而賜姓伊爾根覺羅氏。“伊爾根”一詞,先出女真語“亦忒(乙典)”,漢譯為“民”。后出滿語定稱“伊爾根”,漢譯為“民”。“覺羅”一詞,漢譯為“趙”。合譯為“民趙”,屬于賜姓之一,身份是包衣。
戰后,二世一祖從努爾哈赤大部隊西去了遼東,被編入牛錄額真(佐領),在薩千名下當差。清太宗皇太極于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在沈陽城即位后,被放歸安圖舊地出任嘎善達(鄉村之長),負責給后金采捕貢鮮。首任之后,又時逢盛京城佛滿洲整藍旗人薩千佐領揀選嘎善達,組織人力給皇族巴顏貝勒當差采貢,于是又將三世祖七人當中的三人編入巴顏貝勒私人名下,赴熱河(今河北省承德市)地方應差。
清康熙十年(1671),又由熱河直接撥到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當差,卜居學古屯,隸屬打牲八旗佛滿洲整藍旗份。至此,成為顯親王富綬(系肅親王豪格的第四子)內采內貢的包衣牲丁世家。三世七人中,另有二人編入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佛滿洲鑲白旗冊,打牲朝貢的是內務府,而不是某親王個人。出于人為的原因,繼而造成因分旗而分支。
始祖:愛喜,傳二子:長航舒(夯祖),次烏庫。
二世一祖:航舒,傳七子:長納林(那林),次阿奇布(額奇布),三安崇阿,四胡希納,五納希博(那奇巴),六薩哈廉(薩哈連),七妞妞(紐紐)。
三世四祖胡希納,傳二子:長穆珠胡(學古支),次胡納(九臺胡家周屯支)。民國二十九年(1940)立譜時,從十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國啟文明泰 廷升富貴長
承宗傳鳳瑞 繼世錫麟昌
有清一代,一世至十二世間,為官者計九人,其中將軍一人(先任三品總管,再任侍衛內大臣,直至西安將軍),翼領一人,驍騎校一人,委官一人,珠軒達一人,領催二人,筆帖式二人。事實勝于雄辯,“小官(屯)”之說,實屬荒唐。
徐 徐氏家族系佛滿洲鑲白旗人,本姓舒穆祿氏,祖籍地在斐優城(今吉林省琿春市三家子滿族鄉古城村所在地的斐優城)。斐優城是唐渤海時期由白山部靺鞨人隨遷(今八連城)而建造的。公元926年滅國后,并未變成廢城。遼、金時期,一直被長白山女真人排磨申、石抹、蒲察三部混居沿用。明代,“石抹”一詞雅化成“舒墨哩”。清代,定稱“舒穆祿”。
有明一代,舒墨哩部(氏)是東海女真三部之一的瓦爾喀部人,該部長是郎柱(揚古利之父),族胞們都住于斐優城中。萬歷三十五年(1607),被舒爾哈赤率兵將全城500戶人口,因拒歸烏拉部而主投努爾哈赤故接去遼東。事后,十八年間,輾轉于攝勒庫、義西福、干河、梅文喀、多音河、阿拉山、輝發河、英德、烏拉禿等地采捕貢鮮。后金天命十年(1625),后金遷都沈陽,皇太極繼位后,重新封“八王五旗”,于是因編入了鑲白旗,所以變成了旗主豫親王多鐸的內采內貢戶之一。
始祖:吳泰,傳三子:長音媽碑,次碑官,三音媽德。
后金天聰三年(1629),奉命撥遷烏拉城內采內貢,卜居安達木(今金珠鄉安達村)。改朝換代后,分居學古、安達、土城子(今昌邑區土城子鄉土城子村)等地。清入關后,人在打牲烏拉地方,采捕貢獻的對象卻是私人的親王府。
吳 吳氏家旗系佛滿洲整白旗人,姓烏雅氏,祖籍地在今吉林省圖們市嘎呀河,屬于唐渤海國時期(698—926)的白山部靺鞨人。
遼代,為“生女真”烏丸(烏延)部人。金代,析出兀顏、耨盌二氏,后者入關后演變成姓“朱”的漢人了。元代,兀顏氏析居于長白山、烏拉、哈達、伯都納、黑龍江等地。明代,其中長白山這一支人居住在五道溝(今白山市臨江五道溝),成為長白山三部女真人其中的朱舍里部人。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因部滅而降歸。后金天聰三年(1629),奉皇太極之命撥遷烏拉城,卜居舊街老城里,入佛滿洲整白旗籍,在嘎善達(鄉村之長)邁圖名下,邊采捕邊籌建打牲朝貢基地。事隔二十八年后,才正式設置內務府打牲烏拉總管衙門。
自清順治十四年(1657)將舊街古城辟作打牲辦事大本營后,遷居學古屯了。改朝換代后,分居后三家子、前四家子、紅屯、溪浪口子、白旗、法特等地。從十二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鳳連傳家永 忠孝繼世長
文明通國瑞 龍鵬呈麟祥
十世祖:薩明阿,傳三子:長長青,次長白,三長德。
郎 朗氏家族系佛滿洲整紅旗人,姓鈕祜祿氏,世居地在今吉林省延吉市煙集河。遼代,非女真人的敵烈部(氏)。金代,入贅女真人行列,姓女奚烈部(氏)。元代,姓亦乞烈氏,分成三支,一支東遷琿春,一支西遷輝發河,一支西去遼東。
明代,析居琿春者,成為東海女真人三部之一的瓦爾喀部人;析居輝發河者,成為海西女真人四部之一的輝發部人;西遷遼東者,成為建州六部中的哲陳部人了。額亦都其人,出自后者的第七世祖先,傳十六子:撤爾格、達啟、達隆阿、韓岱、阿達海、額森、瑁海蚤、圖爾格、敖德、伊爾登、朝哈爾、費揚古、格爾特、(班席)圖爾席、索渾、遏必隆,散處于英額、佛阿拉、扎庫木、馬爾墩、安圖瓜爾佳(蘇克蘇護河部屬地)等地。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舒爾哈赤率兵一次性將瓦爾喀部500戶女真人接去遼東時,當時就有法特哈其人。事后,加入了建州女真人行列。萬歷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選派七名使者,赴明駐廣寧(今遼寧省北寧市廣寧站)城巡撫那里從事外交和談時,當中就有法特哈其人。
清順治元年(1644),“從龍入關”,官至珠軒達,屬于內采內貢性質。法特哈、哈尼米達、胡西泰三代人,均系世職珠軒達,其中胡西泰任世職時,曾率丁二十人,采捕于張家口地方。
順治十四年(1657),改由吉喜世職珠軒達。順治二十年(1663),由其子賽楚琿承襲。康熙十五年(1676),四世祖烏通保奉命撥遷打牲烏拉城繼任珠軒達,改隸于打牲八旗佛滿洲整紅旗冊,卜居學古屯。雍正十三年(1735)始,析建烏拉協領衙門后,又形成兩衙充差格局,所以有駐防三姓城(分黑龍江省依蘭縣城)的族胞。
始祖:法特哈,傳一子:阿尼米達。
二世祖:阿尼米達,傳二子:長胡西泰,次吉喜。
三世一祖:胡西泰,傳子:烏通保。
吉喜支系,居學古、白旗(今舒蘭市白旗鎮三家子村)。胡西泰支系,居九臺市莽卡鄉蛤什螞屯。
后金至清時,一世至九世間,為官者(含功名披甲)計十三人,其中總管一人,翼領一人,驍騎校一人,章京三人(六品二人,七品一人),珠軒達六人,披甲一人(三品軍功)。自1940年立譜時,立十二個字的輩字歌:
清貴玉維德文 敬殿達程家再
五、張老村
張老村由張老、羅落兩個自然屯組成,其中后者坐落在張老河西岸南北走向的崗地上。
“張老”一詞出自滿語“找羅力”的音變縮稱,漢譯為“核桃”,以盛長核桃樹命名。有關“張老師、張老什”之說,實屬荒唐。
“羅落”一詞,出自滿語“拉拉”的音變雅化,漢譯為“黏”,指的是崗地上土質黏。
趙 趙氏家族系佛滿洲整藍旗人,賜姓伊爾根覺羅氏,漢譯為“民趙”,實屬包衣身份,祖籍地在納音(今吉林省撫松縣漫江),出自明長白山三部女真人之一的納音部。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部滅降歸,留居納音。清順治十年(1653),奉命東遷綏芬河(雙城子,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城)戍邊駐防,隸屬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統領,故自稱“東海趙”。
康熙十五年(1676),時任寧古塔將軍巴海(沙爾虎達之子)奉旨率新、老滿洲兵2000人移駐吉林城,始遷祖羅作霍從軍隨行。來吉后的當年,被撥編到打牲烏拉城,改隸打牲八旗整藍旗份,卜居張老屯。因此,有關“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屯”之說,與家譜記載不符。
始遷祖:羅作霍,傳一子:五伯。
二世祖:五伯,傳四子:長倭色,次烏斯泰,三勒克,四倭奇巴。改朝換代后,分遷馬場(九臺其塔木馬場)、吉林江北八家子等地。立十個字的輩字歌:
國泰世永興 德祿貴連榮
有清一代,一世至九世間,為官者(含功名披甲、牲丁)計二十八人,其中佐領一人(委職),參領一人,驍騎校一人,防御一人(盡先),云騎尉一人(世職),扎蘭隊長一人(委職),委官一人,珠軒達二人,領催四人(后補一人,六品軍功一人,八品委職一人),披甲十一人(五品軍功一人,六品藍翎一人),牲丁(七品軍功)三人。
白 白氏家族系佛滿洲整白旗人,姓享奇勒氏,祖籍地烏拉城,屬于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烏拉部人。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部滅降歸。戰后,隨努爾哈赤西去遼東,卜居佛阿拉城(今遼寧省新賓縣)。后來,因冠漢字單姓為“白”,所以清代錯誤地定姓為“拜佳(白家)氏”人。
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率兵攻取了沈陽城。天命十年(1625),后金遷都沈陽城,取滿名叫“穆克敦”。在此之前,明漢人駐防在該城。“奉天府之人”的自說,指的是遷都沈陽城之后的事兒。
在隸屬盛京期間,為了采捕貢鮮,一走葉赫地方,傳下第二世祖先;二走輝發、飛虎兔站(蜚克圖驛站)時,傳下第三世祖先;三走英奇堡站(英額布驛站)時,于清順治元年(1644)奉旨撥遷到“布占泰城”。
“布占泰城”就是今舊街古城。來烏郡后,卜居“布占泰城”,編入佛滿洲整白旗冊,在邁圖統領下邊采貢邊籌建打牲基地。清順治十四年(1657),因城內正式辟作打牲總管衙門辦事機構,所以移居羅落屯。至此,有關羅落屯于“康熙元年(1662)建屯”一說,也是錯誤的。
三世祖:蘇拉,傳一子:德勒和納。
四世祖:德勒和納,傳一子:那勒泰(官至珠軒達)。
五世祖:那勒泰,傳三子:長哈蘇里,次固雅那,三穆雅那。自十世起,立十四個字的輩字歌:
云玉果家英明俊 世貴宗昭克顯文
有清一代,九世祖成全,差于烏拉協領衙門,由披甲功名花翎升授領催,后世職云騎尉,因功授記名副都統,賜“信勇巴圖魯”之號,享受副都統待遇。
六、大鄭村
大鄭村由大鄭、康屯、侯屯河北3個自然屯組成,村部在康屯。“大鄭”一詞由大鄭屯名簡化而來,與“小鄭”(小鄭屯,今大口欽滿族鎮前團村小鄭屯)南北對稱而來,均以鄭氏家族“占山戶”而得名。
鄭 鄭氏家族原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莊。清順治二年(1645),在那場“人口之役”中,由山東半島命遷烏拉城,編入新漢軍鑲黃旗冊,撥居(大)鄭屯,成為開拓者“占山戶”。自從分支小鄭屯后,才出現大小之別。至此,有關大鄭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屯”之說,也是錯誤的。
康 康氏家族原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康家莊。清順治二年(1645),在那場“人口之役”中,被命遷烏拉城,編入新漢軍鑲黃旗冊,卜居康屯,成為“占山戶”,與鄭氏家族祖先是同路人和同命人。自十三世起,立二十四個字的輩字歌:
忠德永厚 孝弟當先
道義守信 綱常倫理
智仁博愛 勤儉為本
康氏家族既是康屯的“占山戶”,也是缸窯鎮“大康屯”的開拓者。當年令居張老河畔的目的,在于方便乘船采珠捕魚作業。至此,有關“唐屯”變“康屯”之說,是荒唐的。有關“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屯”之說,也是錯誤的。
張 張氏家族原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三山張”的地方。明代,因兵而駐防重鎮今遼寧省遼陽城。后金天命六年(1621),因克而降。戰后,臨時組成一支擁有4個牛錄的漢軍隊伍,計1200人,暫編為滿洲八旗兵列出征。這一批人,清定“陳漢軍”人,并全部編入漢軍八旗行列,史稱“漢軍八旗人”。
張氏家族于清順治八年(1651),由盛京命遷打牲烏拉城,令居康屯,編入漢軍八旗鑲藍旗籍。析居大鄭屯,則為后話。
始遷祖:張九思,傳二子:長穆代,次財住。
二世一祖:穆代,傳三子:長丑子,次有子,三勾子;二祖:財住,傳四子:長三泰,次南代,三安代,四七代。以上共分七支。自七世起,立四十個字的輩字歌:
繼玉文懷 俊世熙雍
銘振華國 安賢士忠
裕崇宏啓 光耀和公
名顯洪治 全修義龍
漁益德順 吉躍宗清
七、大常村
大常村由大常、侯屯(河南)、南(北)崗子3個自然屯組成,村部在大常屯。大常與小常(今歸盧家村)是析出后對應的關系,均為兩屯的“占山戶”即開拓者。
常 常氏家族原本姓“張”,回人,祖籍地在安徽懷遠。明代,祖先因兵駐防于遼陽城(今遼寧省遼陽縣城),期間,演變成漢人。
高祖常邦富在駐防遼陽城期間,與“本姓常”的常邦國拜了把子,結為金蘭兄弟,于是換了譜更“張”為“常”,別稱為“張常”了。與其同年同月同日結為金蘭兄弟者,還有始祖叫“李子武”的,故別稱為“李常”。“常常、張常、李常”之說,由此而來。
為什么要與常邦國家族結為金蘭兄弟呢?因為常邦國的祖籍地也是安徽懷遠,族別也是回人,駐防地還是遼陽城,實屬同鄉同族同命和同路人。更重要的是,常邦國是“南安王”常朗的第九世孫,常朗又是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開平王)的第九世孫。常遇春與朱元璋、馮勝之間是兒女親家關系,即常遇春的女婿是朱標(朱元璋長子),馮勝的女婿是常茂(常遇春之子)。
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率兵克取遼陽城后,因勢降歸。戰后,暫編入滿洲八旗兵列繼續出征,史稱這一批漢人為“陳漢軍人”。
高祖:常邦富,傳九子:長常有倉,次常有庫,三常有壽,四常有祿,五常有福,六常六質,七常七梓,八常呼緒,九常九梓。
清順治二年(1645),奉旨從遼陽城命遷烏拉城,卜居舊街老城里,編入陳漢軍的漢軍八旗整白旗。待順治十四年(1657)舊街古城正式辟作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辦事機構后,卜居大常屯。因為與“常常”氏不為同祖關系,所以自立宗譜。自六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兆秉繼振忠 維怒治國洪
德從關運緒 道茂易祥通
越年后,又從總第二十三世起,續編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連城煥文景 宜明啟俊英
顏博毓貴永 丕顯建靈榮
有清一代,三世至九世間,為官者(含功名披甲、監生)計三十人,其中副都統二人(二品花翎一人,其中盡先二品花翎一人),驍騎校四人(委職三人當中,六品功名一人,記名一人,五品藍翎),領催七人(委職一人),委官一人,鋪副四人,珠軒達七人,筆帖式二人(均六品軍功),披甲二人(均五品藍翎),監生一人(八品)。
侯 侯氏家族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侯家大灘。清順治二年(1645),在那場“人口之役”中,被奉旨撥居烏拉城,編入新漢軍整白旗份,令居侯屯,成為“占山戶”即開拓者,同時也是打牲朝貢之中的捕魚世家。自十一世起,立十個字的輩字歌:
敬秉維熙載 益民爾世榮
大常、侯屯兩屯,分別是1657年、1645年建屯。因此,有關“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屯”之說,也是錯誤的。
八、盧家村
盧家村原名“盧屯”,由盧屯、小常屯、舒屯、趙屯、李高屯、王拉瑪屯6個自然屯組成,村部設在盧屯。巧合的是,每個屯都以“占山戶”命名。
盧 盧氏家族本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西鄉盧家莊。清順治八年(1651),為避闖王李自成殘余勢力之難,與山東蓬萊(登州府所在地)高家莊高氏、黃縣(歸登州府轄)西北鄉王家寨王氏、掖縣(歸登州府轄)沙河堡(今沙河)張氏,結為伴侶,跨海(今渤海)東渡后,自遷遼陽城。此時的遼陽城,已是后金國的重鎮了。在此傳下三代人。
始遷祖:盧自功、盧自勝兄弟二人。
二世二祖:盧自勝,傳四子:長盧應元,次盧應奎,三盧應武,四盧應文。
三世一祖:盧應元,于清順治年間(1644—1661),因差居京城,故后況不明。
三世三祖:盧應武,傳四子:長盧世鳳,次盧世奎,三盧世貴,四盧世榮。其中世貴(行三),官至遼陽城千總,即守城門的“門千總”。
約于清乾隆二年(1737)稍前,奉旨從遼陽城撥遷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所在地,編入新漢軍鑲黃旗份,令居盧屯。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析建烏拉協領衙門,又將族中的一支改隸協領衙門當差,于是又析編入新漢軍鑲白旗冊。改朝換代后,析居缸窯、二道、蒼石(舒蘭)、八家子、五官屯、盧屯(九臺)等地。從一世祖起,立三十六個字的輩字歌:
自應世有述 樂代尚魁全
生鳳文昌國 榮宗作迅傳
守誠家教禮 克服本來源
方顯聲遠儒延
有清一代,除官至門千總(正六品,武職)以外,還有官至協領的等多職多人。至此,有關“清康熙三十年(1691)建屯”之說,也是錯誤的。
王 王氏家族本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濟南府歷城縣王家莊,因后來析居大常屯、王拉瑪屯、高屯后崗子屯多地,人口繁多,故自稱“大戶王”。
始遷祖:王昆、王仲兄弟二人。清順治三年(1646),在清初那場“人口之役”中,背負家父王彪骨灰奉旨命遷烏拉城,卜居舊街老城里,編入新漢軍整黃旗冊,后遷小常屯或孤店。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立譜時,從十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孝友聲名遠 文化振國光
勤儉興家業 恩澤萬世昌
有清一代,與其同祖異宗、同源同流、同旗不同居地的,另戶情況如下:
黃茂屯(今舒蘭轄)王氏家族,祖籍山東濟南府歷城縣王家莊。清順治初年(1646),因撥民來烏拉城應差朝貢事務,定居黃茂屯,隸新漢軍鑲黃旗。事后,分居三家子、富友。從十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振福景長榮 世繼永升同
連承勛遠續 祥盛文化興
王拉瑪屯以小常屯王氏家族中的一支析居后命名。因此,不能誤稱“汪拉瑪”屯。原因是,此屯無有汪氏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被訛傳成“汪拉瑪”屯,于是被詮釋成“甕拉瑪”,繼而被附會成滿語漢譯為“針”,解釋成“河床較直”之義。此說荒唐,理由有二:一是該屯距離張老河較遠,河床并非較直如“針”,而是微曲。二是該屯建在一條東西走向的崗地上,建屯后在屯東頭立有一座“喇嘛廟”。
舒 舒氏家族系佛滿洲人,出自賜姓的舒舒覺羅氏。清定稱的“舒舒覺羅氏”,不可書成“蘇蘇覺羅氏”。舒屯,以“舒舒覺羅氏”中的舒氏家族“占山戶”命名。因此,也就不可書成“蘇屯”了。
趙 趙氏家族系佛滿洲人,也出自賜姓的舒舒覺羅氏。趙屯,以“舒舒覺羅氏”中的趙氏家族“占山戶”命名。
舒、趙二氏,是同源同流、同祖異宗關系。至此,民間傳有“舒趙不分”或“舒趙不通婚”之說,僅此“舒趙”而言。
舒舒覺羅氏,明末清初時的分布地有:長白山、哈達(明哈達部)、葉赫(明葉赫部)及遼東地區的佛阿拉(今遼寧新賓)、英額(今遼寧清源)、塔山(今遼寧錦西)、扎庫木(今遼寧撫順)、王家等地,凡遼東地區者,均出自因戰而降,命隨建州大部隊西去的結果。
“長白山”一名,指的是明長白山女真人三部之一的珠舍里部。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部滅降歸,賜姓“舒舒覺羅”,長者分冠漢字單姓為“舒”,次者分冠漢字單姓為“趙”。后來,同年同月同日撥遷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充差采捕之役。來烏后,分立兩屯。
李 李高屯的李氏家族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清咸豐十年(1860)“闖關東”來到烏拉城孤居北窩棚,從此“隨旗當差”。北窩棚就是李高屯所在地。
始遷祖:李德山,妻王氏,傳二子:長格棚阿(來烏后更滿名),次格青阿(來烏后更滿名),兄者更姓為“鐘”,弟者仍姓“李”。從此后,“鐘李不分”和“鐘李不通婚”,以防骨血倒流。
十二世祖:李毓魁,娶陳(陳屯人)、趙(烏拉街街里人)二氏,共傳四子,其中行四叫李錫銘(官至筆帖式),相繼娶趙、楊(查里巴屯人)、楊(查里巴屯人,前者之妹)、馬(侯屯人)、孟(康屯人)、伊(八家子人)六氏,共傳五子一女:長蔭修,次蔭繁,三蔭棠,四蔭濃,五蔭滿;女:蔭華。“九一八”事變后,舉遷吉林城。
李毓魁,官至筆帖式、詳校官(即《打牲烏拉志典全書》的校對者)、倉庫(積谷倉的倉官)、驍騎校。民國十一年(1922),逝于李高屯,享年七十余。根據李高屯屯西頭偏北的家族墓地中的“鐘李十二世先考公毓魁先妣陳趙太君之墓”碑文上銘載,可證李高屯李氏分“鐘、李”兩姓。姓“鐘”者,曾居住過高屯村的高屯。至此,有關“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屯,李、高兩大姓居此”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九、高屯村
高屯村,由高屯、后崗子兩屯組成,村部在高屯,屯前(南)是張老河,屯北是后崗子屯,兩屯均坐落在東西走向的崗地之上。其中高屯的大廟建造在原有屯東頭河邊北岸上。全屯有兩戶姓“高”的,兩者間可以通婚。這是為什么呢?
高 高氏家族系佛滿洲整藍旗人,清定稱“赫舍里氏”,祖籍地在今吉林省琿春市密江鄉密江河。遼代為紇石烈氏,析出四支:一支留居故里,二支西遷布爾哈通河(延吉與圖們兩地之間),三支北遷呼蘭河(今哈爾濱市),四支北遷都魯河(今黑龍江蘿北)。金代,為乞石烈氏,冠成漢字單姓為“高”,其中入關者演變成漢人“高”姓。元代,仍為乞石烈氏。明代,改稱赫舍里氏,析出九支:一支留居故里,二支西遷納音,三支西北遷烏拉,四支西遷輝發,五支西遷哈達,六支東北遷尼瑪察路,七支西遷葉赫,八支西遷完顏,九支遷地不詳。其中析遷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烏拉部者,又分赫錫赫哩(高)、赫爾蘇(盛)、赫蘇(盛)三支三氏,因而“高盛不分”了。
明烏拉部人,只有出自赫舍里氏的“高佳(家)氏”一家,是從圖們江北岸的東海女真三部之一瓦爾喀部掠奪來的青壯年人。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因部滅而降歸。戰后,為避家難而潛居張老河畔密林之中。清代,才正式編入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統轄的捕魚八旗行列,成為高屯的“占山戶”。當年潛居時,住的是窩棚,孤立于河邊上,其余人家都是后來者。
高 另戶的高氏家族系佛滿洲鑲白旗人,是清康熙年間(1662—1722)從盛京命遷而來的,初居后阿拉(今大口欽滿族鎮五代村后阿拉屯),析居前團山,又從前團山遷高屯。之前,出自遼東地區以東某地的降歸者。
當年在遼東居住時,其中析居佛阿拉城的赫舍里氏,又析出兩支,一支姓“高”,另一支姓“康”。在父系血緣關系上,屬于同源同流、同祖異宗之人。有關“清雍正五年(1727)建屯”之說,也是錯誤的。
后者高氏自稱“由小云南而來”是怎么一回事?一藩吳三桂(1612—1678)系遼陽城人,清康熙十二年(1673),他鎮守云南,舉兵叛亂,自稱“周王”。他的孫子吳世潘由貴州敗走云南后,擁兵自立。二藩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割據廣州,擁兵自立。三藩耿繼茂(耿仲明之子)割據福建,也擁兵自立了。康熙八年(1669)始,下令削藩,幾十萬八旗大軍開赴云南、貴州兩地。康熙二十年(1681),削藩告成。期間,將降兵押回東北,當即分別安置在柳條邊(遼、吉兩省境內)、驛站(遼、吉、黑三省境內)、水師營(吉、黑兩省境內)改差從役。高氏的祖先,均為當年披甲剿藩和押運藩兵的兵丁。事后,撥遷打牲烏拉城了。
趙 趙氏家族原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萊州府趙家莊。明代,因兵而駐防重鎮遼陽城,成為制造兵器的鐵匠世家。后金天命六年(1621),因勢降歸,暫入滿洲八旗兵列,改為后金制造兵器世家。
清順治八年(1651),由陪都沈陽城命遷烏拉城,編入陳漢軍鑲黃旗份,撥居小西崴子(今舒蘭白旗西崴子村),改差采珠,先后赴輝發、拉法二水域作業。改朝換代后,析居前團山、小官(關)屯、楊木、高屯等地,自稱“佛堂趙”。
始遷祖:趙志敏,傳一子:趙經子。
二世祖:趙經子,傳一子:趙祿祺。立十個字的輩字歌:
恭寬信敏會 溫良勤儉祥
有清一代,九世至十一世間,為官者(含功名披甲)計八人,其中翼領一人(四品),驍騎校一人(七品、委職),云騎尉一人,委官一人,領催一人,披甲一人(七品軍功)。
有關“佛堂趙”的由來:當初從山東充軍派往遼陽城途中,拾得一尊觀世音菩薩銅造像。事后,以求神佑,一直供于家堂中,由此篤信佛教了。佛龕兩側有對聯,上方有橫批。上聯寫的是“造化趙氏祖”,下聯寫的是“保佑東土人”,橫批寫的是“佛光普照”。
十、汪屯村
汪屯村,由汪屯、周屯、馮善屯3個自然屯組成,村部在汪屯。汪、周二屯,均以“占山戶”命名。
汪 汪氏家族系佛滿洲整藍旗人,姓瓜爾佳氏,祖籍地在今黑龍江省牡丹江流域。金代,為古里甲氏,首冠漢字單姓為“汪”。元、明、清時期,均稱“瓜爾佳氏”,分冠漢字單姓為“汪、關”等。
此戶出自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烏拉部瓜爾佳氏。當年布占泰身邊的能人吳巴海,就是佛滿洲鑲藍旗瓜爾佳氏“汪”姓。汪,為母姓。關,為子姓。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因部滅而降歸,有的留居烏拉部舊地,大凡青壯年人隨去了遼東。其中留居者,為避家難而潛居下來,由此成了汪屯的“占山戶”。改朝換代后,析遷大鄭、北蘭等地。由此說明,張老河西岸的汪屯,當年是密林處。有關“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屯”和“汪旗屯”之說,也是錯誤的。
周 周氏家族本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周家莊。清康熙十二年(1673),被令遷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所在地,卜居周屯。自乾隆元年(1736)始,被編入新漢軍鑲黃旗冊。
始遷祖:周二、周三兄弟二人,唯獨老大周一留居故里。
一世二祖:周三,傳三子:長兆保,次自榮,三自華。
二世一祖:兆保,傳二子:長三格,次薩克奇;二祖:自榮,傳二子:長五十一,次胡理奈;三祖:自華,傳二子:長拉子,次華子。這便是為什么時隔六十二年后,才正式編入旗佐、采捕充差的原因之所在。有關“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屯”之說,也是錯誤的。改朝換代后,散居周屯(今九臺胡家周家村)、盧家趙屯等地。
趙 趙氏家族原本姓“李”,出自漢人,祖籍地在山東萊州府即墨縣李家大莊。
始遷祖:大永華(妻汪氏,系汪屯人)、二永華(妻周氏,系周屯人)、三永華(妻汪氏,系汪屯人)兄弟三人。
大永華,傳四子:長二格,次三格,三五格,五索柱(行四)。
二永華,傳三子:長李茂功,次李柏,三李國禎(?)。
三永華,傳一子:李有功。
此戶趙氏,自稱是李國禎的后人。“他的孫子后來落跡山東省即墨縣李家大莊,為了不辱祖先忠貞殉國的英名,改姓母家的趙姓……(李浚)的五世孫是李國禎……在崇禎(1628—1644)年間,總督京營,在李自成攻陷北京時被俘,后來自殺。”
據《明史》記載,李浚,系和州人。明洪武中(朱棣洪武年間),官燕山左護衛副千戶,后為衛都指揮使,封“襄城伯”。永樂三年(1405)十一月,卒。
李浚,傳子:李隆。正統六年(1441),卒。
李隆,傳三子:長李璉,次李珍,三李瑾。李珍,于正統十四年(1449卒,無嗣)。李瑾,于弘治二年(1489卒,封“芮國公”)。
李璉,傳子:李鄌。
李瑾,傳子:李黼(無嗣)。
李鄌,傳子:李守锜(崇禎初,加封太子少保,總督京營。卒)。
李守锜,傳子:李國禎。“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犯京師,三大營兵不戰而潰,再宿城陷,賊勒李國禎降。李國禎解甲聽命,責賄不足,被拷折踝自縊死。”以史為據,可知李國禎是李浚的五世孫。
在已知始遷祖兄弟三人,均娶汪、周二屯“占山戶”之女的同時,可證撥烏卜居汪屯的時間上限,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之后,而不是之前。
謎案之一:究竟是不是李國禎的后人?
謎案之二:冠“趙”姓從何而來?是李國禎的孫子隨母姓為“趙”?還是來烏后因功名而賜姓“伊爾根覺羅氏”冠姓“趙”?
謎案之三:在排行序次上,為什么在行三與行五中間“不排老四”即避諱“老四”?
謎案之四:是由山東即墨直接撥來的?還是從京城直接撥來的?來烏后,又為什么隱瞞本姓?
謎案之五:自稱是“闖關東”來烏的對嗎?民人來烏后,能成為旗人和為官嗎?清代的賜姓,是自己隨便叫出來的嗎?更重要的是,凡賜姓伊爾根覺羅氏者,一律是包衣身份。
有清一代,已知為官者(僅局限于“后府趙”近支人)計八人,其中副都統二人(吉林副都統代理一人,伯都納副都統一人),總管二人(均四品),翼領一人,候補知府一人(西藏拉薩),驍騎校一人,筆帖式一人。
有關“祿權戲弄和坤”的傳說。內容梗概:一年,總管祿權率隊赴京送貢品,在內務府巧遇專橫跋扈的軍機大臣和坤(1750—1799)。和坤戲弄祿權說:“請問祿大人,您是從水里來的,還是從路(祿)上來的?”祿權道:“稟告和大人,我雖說是從路(御路)上來的,但是,卻知道河淺河深(和坤)!”從此后,倆人結下了怨仇大恨。
這則人為編織的故事錯在哪里?已知和坤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的時間下限,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死于1799年。相比之下,祿權在任打牲烏拉總管期間是清咸豐四年(1854)至咸豐九年(1859)三月二十日。在時間上相差六十四載,中間隔著嘉慶(在位二十五年)、道光(在位三十年)兩位皇帝,世上豈有活人與死人相見之理?
汪屯,有同樣姓“趙”的共兩大戶,一個是佛滿洲伊爾根覺羅氏人,另一個就是新漢軍整白旗人“李姓”。此戶屬于后者。
十一、三家子村
三家子村,由后三家子、傅屯(張老河河西)兩個自然屯組成,共中三家子又分別由郭、張、郎三姓“占山戶”的前(南)、腰(中)、后(北)3個孤家寡屯組成,村部在后三家子屯。
那 那氏家族系佛滿洲鑲黃旗人,姓烏拉那拉氏,出自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烏拉部部主所在的氏族成員。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因部滅而降歸。戰后,為避家難而隱姓埋名潛居于江河岸畔密林之中。清初,才被編入旗佐,變成打牲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改朝換代后,析居牛家一支,冠漢字單姓為“錢”,所以問世了“那錢不分”之說。
始祖:查克太,傳三子:長常色阿,次楊色阿,三霞圖。
二世一祖:常色阿,傳二子:長色勒泰,次蒙古泰;二祖:楊色阿(無載);三祖:霞圖,傳一子:烏勒喀。
值得提及的是,被吉林市書畫界譽為“吉林四老(趙玉振、金意庵、劉延中、那致中)”之一的那致中(景壽、志忠)先生,出自此戶的八世孫。
上述介紹的是沿張老河流域11個村(富爾村除外)的建屯、立戶簡況。下邊介紹的是沿松花江流域的建屯、立戶簡況。
十二、弓通村
弓通村,原名叫“弓箭通”或“弓匠通”,本義是“制作弓箭”的地方,或者“制作弓箭的人家住地”之所。至此,關于“溝落吐”,滿語漢譯為“高地”的說法,也是錯誤的。當年的弓匠之家,只有一戶。
張 張氏家族本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明代,因兵而駐防重鎮遼陽城。后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被努爾哈赤統兵克取后,因勢降歸。轉年,克取廣寧(今北鎮),遷都遼陽城。后金天命十年(1625)三月,再次遷都沈陽城。清順治元年(1644)入關前,隸屬沈陽城(盛京)內務府包衣陳漢軍人鑲黃旗籍。
始祖:張德耀,傳二子:長張景和(官至京都三等侍衛),次張景發。
二世一祖:張景和,傳一子:張士英(官至內務府三庫總達);二祖:張景發,傳一子:張登科。
三世祖:張登科,傳五子:長張云鵬(長壽),次張云龍(張二),三張云鳳(張三),四張云鶴(張四),五張云鵝(張五)。
清順治八年(1651),三世祖張登科奉旨攜五子由盛京城命遷烏拉城,卜居弓通,成為首任制造弓張的弓匠。待清順治十四年(1657)正式設置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后,弓匠、鐵匠各定編兩人。
自清康熙四十五年(1703),因總管衙門下轄的“五官屯”(今九臺前其塔木、后其塔木、尤屯、張莊子、蜂蜜屯)修理制造農機具的需要,將烏拉街弓匠通的兩名弓匠中裁掉一名,調撥給“五官屯”,改差鐵匠,故將四世一祖張云鵬、二祖張云龍、三祖張云鳳令撥“五官屯”,卜居小韓(今九臺胡家小韓三社)。另將四祖張云鶴、五祖張云鵝兄弟二人,留居弓通,子承父業。
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因析建了烏拉協領衙門,所以又有族胞改差披甲出征的事實。自十一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瑞玉榮新貴 文明振久長
崇忠照義世 華國繼連芳
有清一代,二世至七世間,為官者(含披甲功名)計十五人,其中三庫總達(清內務府設四庫:北鞍庫、南鞍庫、甲庫、氈庫。三庫,指的前三庫。總達,漢譯為“總長”)一人,三等侍衛一人,驍騎校三人(委職二人,其中六品頂戴一人),委防御二人(五品頂戴一人,六品頂戴一人),領催五人(委職二人),鋪副二人,披甲二人(均系六品花翎)。
從三世祖張登科算起,至十一世祖張慶祥止,造弓箭工藝傳承共七世八代之久。至此,有關“清順治元年(1644)建屯”之說,也是錯誤的。屯名“高地”之說,也還是錯誤的。
趙 趙氏家族系佛滿洲整白旗人,本姓烏拉那拉氏,賜姓伊爾根覺羅氏,漢譯為“民趙”,實際是“那趙”。該屯中的趙氏,僅僅是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烏拉部部主那拉氏第十二世其中的一支而已。
烏拉部部主的那拉氏,祖籍地在吉林省延吉市煙集河,二遷地是哈爾濱市呼蘭河。遼代,出自那懶氏,屬于長白山女真人三十部(氏)成員之一。金代,是納蘭氏,首冠其姓是“康”,而不是“汪”。有金一代,納蘭、完顏二部(氏)之間,是王族與平民之間的關系。在老祖宗問題上來,不得攀龍附鳳。
始祖:納其怖祿,傳九世孫:布占泰。
九世祖:布占泰,傳八子:長打拉哈,次達拉木,三阿拉木,四巴顏,五布顏圖,六茂莫勤根,七噶圖琿,八洪匡(?)。
十世祖:洪匡(?),傳二子:長烏隆阿(后裔姓“趙”),次布他哈(后裔姓“那”)。
十一世祖:烏隆阿,傳十子:長舒郎阿,次烏達哈(黃茂屯支祖),三喜才(弓通支祖),四索色(土城子支祖),五阿郎阿(北錦州支祖),六倭色(江北三家子支祖),七倭拉布(無嗣),八倭拉霍(九臺羅古支祖),九倭氣利,十舒伯。
十二世支祖:喜才,傳四子:長七保,次果佰,三多岐,四多買。從總第十二世起,自立支譜。弓通喜才支系,從六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裕國文忠顯 奇嘉仁義宏
榮華增富貴 永世慶昇平
有清一代,烏拉那拉氏為官者計一百五十三人,其中將軍三人(荊州一人,奉天一人,西安一人),尚書一人,大臣二人(議政大臣一人,散秩大臣兼佐領一人),巡撫一人,都統六人,副都統八人(兼佐領一人),御使一人,護軍統領一人,參領(兼佐領)一人,佐領二人,副將一人,侍郎一人,侍衛七人(班領兼佐領一人,兼長史一人,頭等三人,二等一人,二品一人),總管(內務府)一人。
其中烏隆阿的后裔,為官者(含功名披甲和蔭生)計一百一十五人,中有協領一人,翼領二人,驍騎校三人(盡先二人),佐領二人(兼騎都尉一人,盡先一人),防御三人(五品花翎一人),云騎尉七人(兼騎都尉一人),章京四人,委官四人,珠軒達六人,筆帖式二人(委職一人,倉場筆帖式一人),領催十一人(五品軍功一人,委職六品頂戴一人,七品頂戴一人),貼書一人,蔭生二人(八品一人,九品一人),四品花翎、五品藍翎、六品頂戴各一人,六品藍翎五人,六品軍功四人,披甲六十五人(武略騎尉一人)。在上述之中,弓通支占珠軒達一人,領催一人,云騎尉二人,六品藍翎一人,小計五人。
凡烏隆阿后裔,均出自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國滅族亡時的越江北逃的難民,隱姓埋名,潛居大江西岸密林之中者。自清順治十四年(1657)正式設置打牲朝貢機構后,才正式編入旗佐,走出困境,成為打牲八旗一員。弓通支祖喜才,不是當年留居之人,而是從江北回遷之人。返遷弓通時間,當晚于“占山戶”的張氏家族。
事實上,滿泰和布占泰的后裔在政治地位上絲毫沒有受到影響,更無有“八滅九族”之說。因此,方涌現出了數以百計的為官之人。
十三、官通村
官通村,由北崗子、前屯、狼通3個自然屯組成,村部在北崗子(官通)。狼通,并非“郎通”,而是出自野狼出沒之地的命名。因此,滿語“拉拉吐”,漢譯為“黏土地”之說,也是錯誤的。建屯時間于清順治三年(1646),而不是民國元年(1912),卜居者是滿洲整黃旗,姓錫克特哩氏,冠漢字單姓為“石”。
傅 傅氏家族系佛滿洲鑲黃旗人,本姓富察氏,祖籍地在今吉林省琿春市三家子滿族鄉古城村所在地的斐優城,逐遷納音,世居輝南,出自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輝發部富察氏其中的一支。
始祖:代先(拉皮)、倫云兄弟二人,其中代先西遷納音,倫云留居斐優城。
代先,傳四子:長倭珠(分隸整紅旗),次倭和納(分隸整紅旗),三鈕恒額(分隸鑲黃旗),四托亞納(分隸鑲黃旗)。當年代先西遷納音后,因被錫克特哩氏所兼并,所以成為輝發部人。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九月,輝發部終滅時,因勢降歸,編入旗佐,由此4個兒子分成兩種旗份,暫留居輝發部地方。
二世三祖:鈕恒額,傳三子:長索木坡,次普斯堪,三托門。
三世二祖:普斯堪,傳七子:長阿吉達,次阿吉古,三巴音珠,四烏云珠,五烏潭,六阿音佈祿,七桑堅。
四世一祖:阿吉達,傳一子:邁圖。
后金天聰三年(1629),邁圖奉旨命遷已人去樓空十五載的烏拉城(舊街古城),組建“烏拉地面嘎善”基層政權機構,以便收拾烏拉部殘局。邁圖被任命為“鄉村長”,從此舊街古城內又恢復了人煙足跡。
邁圖,傳十子:長希特庫,次滿達爾漢,三烏連哈,四奇勒琿,五書達哈,六索琿,七松武圖,八伯代,九翁武圖,十倭恩。當初邁圖奉旨來烏時,卜居在舊街古城內,邊組織人力補修墻豁,邊采貢給盛京城。待清順治十四年(1657),正式設置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府時,他才將家舉遷到北崗子(官通)、前屯兩屯。從十二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希文恩忠永 榮蔭秉存成
宏云興顯瑞 景廣慶祥增
有清一代,五世至十世間,為官者(含蔭生,不含披甲)計三十五人,其中將軍一人(先官總管,后官將軍),總管七人(三品五人,四品一人,六品一人),獲軍統領一人,協領一人,佐領一人(兼員外郎),員外郎一人,侍衛四人(二等二人,三等一人,軍功藍翎一人),戶部主事一人,翼領四人(四品二人,五品二人),護軍校一人,驍騎校七人,前鋒二人,委官二人,筆帖式一人,蔭生一人。官通的“將軍傅”世家別稱,由此而來。
清順治三年(1646),錫克特哩氏(石姓)祖先吉巴庫,是邁圖給安置到狼通定居的,倆人不僅是同籍輝南人,在采貢環節上年年打交道,而且石姓祖先又是輝發部主旁支系人。待滿達爾漢繼任打牲烏拉總管時(清康熙三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之前),為避忌傅氏宗族勢力干擾,于是舉遷江北小韓(今九臺胡家小韓),一并將吉巴庫的遺骨遷葬小韓南山,從而導致狼通人去樓空了。
十四、韓屯村
韓屯村,由韓屯、趙家窩棚(今霧凇島)兩個自然組成,村部在韓屯,以“占山戶”命名。
韓 韓氏家族原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狐貍洞寨韓家莊。清康熙十四年(1705),奉旨命遷打牲烏拉城,令居韓屯成為“占山戶”,編入新漢軍鑲藍旗籍。
狐貍洞寨,位于今五龍河畔山麓間。鑲藍旗,為打牲八旗中的右翼編制。此戶屬于簡親王府的內采內貢捕鰉魚世家。由十世“萬”字輩起,立二十八字的輩字歌:
萬文致敬守光玉
景云連俊永世興
德廣振來增少瑞
鳳立貴庭兆福長
關 關氏家族系佛滿洲鑲紅旗人,祖籍地不詳(疑為阿拉城),逐遷地京都。清順治四年(1647),由京城撥歸東北打牲烏拉城,卜居韓屯(今霧凇島),屬于采珠世家,自稱“京都關”。
始遷祖:邁圖,傳一子:懷他哈。
自民國十五年(1926)起,立十四個字的輩字歌:
木發千枝歸一本 水流萬派無雙源
有清一代,一世至四世間,為官者計四人,其中翼領一人,佐領一人,珠軒達一人,領催一人。
胡 胡氏家族本系漢人,祖籍地在湖北宜昌府首縣(今宜都縣)胡家莊。清順治六年(1649),烏拉牲丁披甲出征湖北平定反清抗清亂局時,該氏家族的祖先因兵而投旗,隨軍來烏郡,編入新漢軍鑲紅旗份,落跡韓屯。改朝換代后,析居兩家子、柳條溝三支。自十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吉海文宣振 德潤顯貴卿
鼎裕恩澤遠 秉志慶鈞衡
趙 趙氏家族系佛滿洲人,姓西林覺羅氏,祖籍地在長白山,世居地在哈達、寧古塔、扎庫木及佛阿拉城等,屬于賜姓,分冠漢字單姓為“鄂、趙”。
遼代,為科奇哩氏。金代,為格濟勒氏。明代,為東海女真三部之一窩集部所屬的寧古塔路人。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努爾哈赤發兵東征那木郡魯、綏芬、尼馬察、寧古塔四路時,因勢歸順。
清順治十年(1653),始設寧古塔昴邦章京于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海林新安舊街古城。康熙十五年(1676),隨巴海將軍率新、老滿洲兵2000人移駐吉林城時,就有此戶的祖先一人。來吉后的當年,被撥遷烏拉城,落跡韓屯。當年賜姓給格濟勒氏的是“覺羅氏”,所以長支冠漢字單姓為“鄂”,次支冠漢字單姓為“趙”,既稱“鄂趙”,又稱“西林趙”。
十五、北蘭村
北蘭村,原名叫“北藍旗屯”,由北蘭、泡子沿兩個自然村組成,村部在北蘭屯。誰是本屯的佛滿洲鑲藍人,誰就是本屯的“占山戶”!需要說明的是,“北”字是與“南”字即金珠鄉南蘭村的屯名對應而來的。上述兩個屯名,均出自佛滿洲八旗中的鑲藍旗旗名。
關 關氏家族系佛滿州鑲藍旗人,姓瓜爾佳氏,祖籍地在黑龍江省牡丹江流域。元代,南遷長白山、雙山、安圖。明代,變成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輝南部人。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九月,因被吞并而歸順。后金天命四年(1619),奉命從努爾哈赤北伐蒙古科爾沁部,因功賜姓“蒙文瓜爾佳氏”。蒙文,滿語漢譯為“銀”,所以自稱為“銀關”。戰后,被留居盛京城。
清順治十四年(1657)農歷三月初五,奉旨從盛京城直撥打牲烏拉城,先安置舊街古城外,待二世三祖那密時,撥居北蘭,于是成了“占山戶”。
始遷祖:阿音布祿、安音布祿、艾音布祿兄弟三人,其中阿音布祿被撥遷烏拉城,安音布祿被留居盛京城,艾音布祿被撥遷黑龍江。
阿音布祿,傳七子:長艾喜(愛璽),次安達布(阿達西),三那密(那門),四阿拉發(阿勒伐),五喀拉(咔拉),六臥佈海(倭布海),七因達力(吞都利,傳七女,無嗣)。其中阿拉發支,因差居京城。那密支,析居北蘭屯。
二世一祖:艾喜,傳七子:長脫達利(無嗣),次依勒奇(先居九臺周屯,后析居江西、韓家三地),三烏浪阿,四珠浪阿,五勃都琿,六達清阿(無嗣),七代松阿。改朝換代后,散處于北京(城內、西郊)、遼寧(錦州、瓦房店、普蘭店)、長春、吉林、烏拉街、打漁樓(楊屯、高屯、韓屯、北蘭屯)、九臺[石屯、四家子、三家子舍嶺、謝屯、胡家寶山、西周屯、張莊子、北窩棚、江西、舒蘭(關木橋)、黑龍江富錦二龍山、哈爾濱(市內、郊區)、農安青山、扶余]等地。
以“蒙文關”家譜為據,可證地方史籍中的有關“清順治九年(1652)建屯”一說,也是錯誤的。
關 關氏家族系佛滿洲鑲黃旗人,本姓瓜爾佳氏,祖籍地在黑龍江省牡丹江流城,逐遷地在長白山,世居地無考。清順治八年(1651),從異地命遷烏拉城,先卜居舊街古城,后定居北蘭屯。
始遷祖:昂薩、傅達西、艾色兄弟三人。自十三世起,立六個字的輩字歌:
昌順福景廷海
羅(關) 羅氏家族系佛滿洲鑲紅旗人,本姓輝羅氏,祖籍地在輝發河流域。遼代,為回跋部長白山女真人。金代,系長白山女真人回跋部。明代,系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輝發部人,由于與呼倫瓜爾佳氏聯姻,所以嬗變成“輝羅氏爾佳氏”人,分冠漢字單姓為“羅、關”,也由此問世了“羅關不分”即“羅關不通婚”之說。
清順治十四年(1657),已故始祖烏達胡的骨灰,由侄子拉都胡背負著,攜兩個侄子(翁薩、東薩)由輝發城命遷烏拉城,落跡舊街,隸屬打牲八旗中的佛滿洲鑲紅旗份。
二世一祖:翁薩,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撥遷到烏拉城西南側的松花江西岸通溪溝蓮花泡(今九臺經濟開發區通溪村)、烏拉城北北蘭兩地,由此各立支譜。姓“羅”者,出自翁薩支系。
二世二祖:東薩,傳三子:長恩特,次固爾納,三那密達。清同治八年(1869),其中恩特支析居葦子溝,固爾納支析居九臺其塔木,那密達支析居土城子打漁樓。上述三支,合立一譜。
二世祖:拉都胡,傳子:爾胡里。爾胡里,因差留京城,故后況不詳。
東薩支系,從十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云長連海瑞 國富永清平
繼振興文廣 鵬程顯圣明
有清一代,為官者(含披甲)計五十五人,其中副都統一人,翼領(四品)一人,頭等待衛二人,驍騎校七人(委職藍翎一人,藍翎二人,三品頂戴花翎一人),佐領四人,參領二人(均委職,藍領陣亡一人),前鋒長一人,章京(委職)一人,云騎尉二人,防御(盡先)一人,委官四人(陣亡一人,三品藍翎一人),珠軒達四人,領催九人,營官二人,二品頂戴一人,五品藍翎三人,六品藍翎一人,六品頂戴五人,披甲(陣亡、六品軍功)一人。除此之外,出任過清宣宗道光皇帝師爺一人。
當年遷烏郡后,依舊恪守“隔輩一姓”即爺輩姓“關”、兒輩姓“羅”、孫輩還姓“關”的信條,如今是羅、關兩分了。北蘭支姓“羅”,其他支姓“關”。
北蘭村,史有“三關”之說,由此而來。
泡子沿屯的“關”姓,只局限于“蒙古關”,支譜在該屯。有關“清順治九年(1652)建北蘭屯”之說,是錯誤的。有關“清順治元年(1644)建泡子沿屯”之說,更是錯誤的。
十六、舊站村
舊站村,以明代渡口(今村北松花江渡口)命名。由舊站、宋家窩棚兩屯組成,“占山戶”是“佟”氏家族。
佟 佟氏家族系佛滿洲鑲黃旗人,姓佟佳氏,祖籍地在黑龍江省依蘭縣馬大屯。元末明初之際,沿牡丹江南遷額謨赫(今吉林省敦化市額謨鎮)。始祖:巴虎特克新(巴虎特克申),在敦化額謨赫地方,傳七子:長吞,次坦,三額和禮,四嘎爾罕,五他爾罕(佟達禮),六顏,七陽(無嗣)。
二世一祖:吞,傳一子:通色巴顏;二祖:坦,傳三子:長羅新,次托新都都,三索敏;三祖:額和禮,傳三子:長寨三,次穆卡,三穆哈寨;四祖:嘎爾罕,傳七子:長達爾歡(無嗣),次博勒渾,三阿爾素蘭,四哎哈墨爾根,五阿都,六多博鈕,七多里卡;五祖:他爾罕(佟達禮),傳二子:長佟敬,次佟讓;六祖:顏,傳二子:長達布,次達爾椘。
當年從敦化額謨赫走出后,又南去了圖們江北岸的和龍,又西行于渾江(佟佳江),直至卜居了雅爾古寨。明代,成為建州女真六部之一的棟鄂部人,首任寨主是阿海,二任寨主是何和理。部長是克撤,首領是額勒吉(系何和理之父)。
明萬歷十二年(1584),努爾哈赤起兵后,首克其部,因勢歸順。戰后,何和理成為努爾哈赤的貴婿(即長女東果格格之夫),成為后金初期“五大臣”之一。
二世三祖:額和禮,傳三子,其中次子穆卡,傳七子:長呼牙努,次布哈海吞,三德爾素依拉氣,四都隆厄拉巴,五哲素孫扎氣,六六什尼,七車英厄果霍。
五世七祖:車英厄果霍,傳三子:長珠住哈思虎,次沙木什卡(巴克什),三額和椘其那。
六世二祖:沙木什卡(巴克什),傳三子:長阿哈椘,次扎奇卡巴顏,三哈哈(章京)。
七世二祖:扎奇卡巴顏,傳四子:長巴拉卡果爾禪,次巴爾泰洼爾卡,三巴爾奔巴都暗(巴爾都山),四(?)。巴爾奔巴都暗,即巴爾都山,就是今舊站村“覺羅佟”氏家族的始遷祖。
始遷祖(總計第八世祖):巴爾都山,傳二子:長碑胡拉,次巴顏。
二世二祖(總計第九世祖):巴顏,傳二子:長瑪克圖,次固揚蘇。
有清一代,本小支七世至十三世間,為官者(含披甲功名)計五十一人,其中佐領二人,驍騎校五人,防御一人,章京三人(委職二人,七品一人),珠軒達十人,筆帖式一人,鋪副六人,領催十四人,委官二人,披甲六人(藍翎一人,花翎二人,五品花翎一人,六品軍功二人),五品頂戴一人。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烏拉街有兩戶姓“佟”的,一個是佟佳氏,另一個是“佟覺羅氏”,后者自稱“覺羅佟”,因而至今在冠姓上“佟趙不分”,既可姓“佟”,又可姓“趙”。
舊站屯的佟佳氏和土城子鄉小口欽、莽卡兩支的“覺羅佟”,二者是同源不同流、同祖異宗的關系。巴爾都山,出自總第二世三祖額和禮的后裔。小口欽、莽卡兩支的始遷祖,出自總第二世六祖顏的后裔。
為什么在以上兩戶的譜單圖案上,均繪有與眾不同的“九眼透窿碑”呢?原因有三:一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元妃(納納扎青)、清世祖順治帝的孝康章皇后、清圣祖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愨惠皇貴妃、清宣宗道光帝的孝慎成皇后、清文宗咸豐帝的端格皇貴紀等人,均出自佟佳氏,史稱“皇親國戚”世家。二是文臣武將中,有扈爾漢、巴篤理、薩穆什喀(扈爾漢三弟)、佟養性、準塔(扈爾漢第四子)、佟圖懶、卓羅(巴篤理之子)、席特庫、蘭拜、哈克三、佟鳳彩、佟國綱(佟圖懶次子)、佟國維(佟圖懶三子)、鄂倫岱(佟國綱長子)、隆科多(佟國維之子)、慶復(佟國維第六子)、常青、圖爾炳阿、常明等,計十五人在《清史稿》上立傳,俗稱“佟半朝”。三是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扈拉瑚率長子扈爾漢(胡哩哈)等嫡支人,在戰殺同族胞后,降歸了努爾哈赤,扈爾漢被努爾哈赤認領為“養子”,賜姓“覺羅”。十三歲時,就當上了努爾哈赤身邊侍衛。因此,扈爾漢支系后人,別稱為“佟趙”。
顧 顧氏家族為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縣城所在地。清順治二年(1645),在那場“人口之役”中,被撥遷烏拉城,卜居舊站,編入新漢軍整紅旗份,成為捕魚世家。
宋 宋氏家族為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清順治二年(1645),在那場“人口之役”中,被撥遷遼寧遼陽城后,充當了“旗下傭人”,所以才會編入新漢軍鑲黃旗冊。雍正二年(1724),又因事被命遷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所在地,卜居舊站屯邊上的宋家窩棚,改成捕魚世家。改朝換代后,有析居楊木宋家溝(宋屯)者。自十一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德榮延吉慶 文顯繼國興
萬春連忠耀 全景貴海明
以佟、顧二人為據,有關“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屯”之說,也是錯誤的。
十七、查里村
查里村,原名叫“查里巴村”,曾異書過“喳哩叭”。“查里巴”一詞,出自滿語定稱,漢譯為“甩彎”。因為松花江由西向東來后,到屯西頭折北而去,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形制。
在近年出版的有關史志上,一味地將“查里巴”一詞說成書面滿語“扎里巴”,漢譯為“長茅藤子(白茅)”。此說與實地不符,必須厘正。更重要的是,不應將“查里巴”縮簡化“查里”,否則就什么語言詞匯都不是了!
此屯的“占山戶”姓“楊”,有關“清順治元年(1644)建屯”之說,也是錯誤的。
楊 楊氏家族系佛滿洲整白旗人,本姓尼瑪察氏,祖籍地在庫頁島(今俄羅斯薩哈林島),出自唐渤海國窟說部靺鞨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天贊五年(926),遼滅渤海后,逐遷雙城(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城)、海參崴(今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城)、琿春(今春化鄉)。金代,一支留居琿春春化,一支北遷蘇濱水(今黑龍江牡丹江綏芬河)。元末明初,因析遷而形成五支:一支為明東海女真三部之一的瓦爾喀部琿春人,一支為明長白山女真三部之一的納音部人,兩支為明東海女真三部之一的窩集部綏芬河、尼瑪察二路人,一支為明東海女真人三部之一的虎兒哈部人,居楊察地方。查里巴者,出自上述尼瑪察路路長支系后裔。又其中因于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努爾哈赤發兵東征因降歸,路長被賜姓“覺羅”,故問世“覺羅楊”一支(析居土城子鄉),另立支譜。
清順治十年(1653),始設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十五年(1676),隨寧古塔巴海將軍移駐吉林城,在當年的2000名新、老滿洲兵員中,就有六世祖吐疋、代書、阿古利兄弟三人。來吉后的當年,六世一祖吐疋,被撥駐了江南(今吉林市豐滿區江南);二祖代書,被撥遷烏拉城;三祖阿吉利,被撥駐了卜奎(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從此分道揚鑣,自立支譜了!
代書來烏郡后,被改編成佛滿洲整白旗人,由兵丁變成牲丁,卜居查里巴,稱為“占山戶”。析居博爾哈通(九臺莽卡)、東蛤什螞等地,則是后話。自六世起,立四十個字的輩字歌是:
代遠貽恩厚 豪富貴成魁
昌世紹多蔭 福澤毓天培
繼先景偉業 立德永生輝
清原蔚林岳 鵬程舉鴻飛
始遷祖(總第六世二祖):代書,傳七子:長薩尼,次絡多力,三佛多力(無嗣),四佛吉,五達壁喀(無嗣),六代壁喀,七愛壁喀。
有清一代,為官者(含監生、披甲功名)計八十七人,其中翼領三人(四品二人,五品一人),驍騎校十七人(委職一人,五品藍翎二人,五品藍翎記名一人,藍翎三人),章京一人(委職、六品頂戴),委官二人,云騎尉三人(九品藍翎一人),筆帖式二人(五品藍翎一人,委職一人),領催二十五人(五品頂戴一人,六品頂戴一人),恩賞官五人,巡官一人,監生三人,披甲十四人(六品頂戴一人,七品頂戴一人,因戰陣亡三人),五品藍翎二人,五品頂戴一人、藍翎四人,六品頂戴二人,七品頂戴二人。
清末民初,烏拉地方流傳一句順口溜,叫作“查里巴的楊,學古的郎,官通的傅,聶司瑪的常”,指的是這四大家族人口多和宗族勢力大。
成 成氏家族系漢人,祖籍地在山西洪洞(今洪洞縣),世居河南確山(今確山縣)。清順治元年(1644),入關當差居京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因事令撥打牲烏拉城,卜居查里巴,改隸新漢軍整黃旗。在京時,屬于“旗下傭人”。從十一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霖翰華宗溥 云書厚澤承
緜綸昭鳳緒 繩秀裕麟徵
始遷祖:成鳳鳴,傳三子:長成意,次成顏,三成廉。
二世三祖:成廉,傳一子:成士宏。
三世祖:成士宏,傳多子,其中第四子是成祿。
四世四祖:成祿,傳多子,其中長子是成可功。
五世一祖:成可功,傳多子,其中第三子是成鎬。
六世三祖:成鎬(兩房妻室:元配夫人姓瓜爾佳氏,是小郭屯呼倫貝爾副都統依某某之女;繼配夫人瓜爾佳氏,是烏拉街風口“榮侯”官至新疆伊犁將軍之妹),傳一人,恩齡。此人就是清末民初被吉林文人譽為“吉林三杰(成多祿、宋小濂、徐乃霖)”之一的成多祿。
六世祖:成鎬,將家舉遷其塔木(今九臺其塔木成家瓦房),生下成多祿。成多祿,兩房妻室:元配夫人是孟蘇里氏,為吉林協領金福(鑲藍旗人,1875年任,1881年卸)之女;繼配夫人他塔拉氏,系吉林江南阿什屯花翎三品銜盡先道(唐)魁升之妹。
為什么舉遷到打牲總管衙門所轄的,全部由漢軍人組成的“五官莊”所在地定居了呢?原因有二:一是成可功已發跡為委官,成鎬也已升任驍騎校了,在社會上多少積累了些政治資本。二是前后有四代人備受“占山戶”楊氏宗族歧視,旨在擺脫宗族勢力欺凌。遺憾的是,祖墳仍留在楊氏族墳所在的崗地北坡腳下。
蔡 蔡氏家族原系漢人,祖籍地在河北永平府昌黎縣(盧龍縣近南側的昌黎縣)蔡家莊。清康熙年間(應為清順治十七年即公元1660年),因受“北闈科場案”誅連而命遷烏拉城,編入新漢軍整藍旗份,卜居舊街城。改朝換代后,析居烏拉街查里巴,以及舒蘭平安、狼窩等地。自九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景興永繼廣 德昌慶豐祥
文學育奎元 英明萬世連
始遷祖:蔡文學,傳一子:蔡登魁。
二世祖:蔡登魁,傳三子:長蔡智仁,次蔡智義,三蔡智禮。
十八、楊屯村
楊屯,原名叫“窮八家”。八家中的第一家姓“楊”,系佛滿洲整白旗尼瑪察氏人,“窮八家”與“楊屯”東西中間隔個小水泡子。
歷史上是先有“窮八家”,后有“楊屯”。屯名來自“占山戶”楊姓一戶。
以尼瑪察氏撥駐吉林城時間為計,建屯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而不是清順治九年(1652)。因此,史料記載與史實相悖。據民國十六年(1927)統計,全屯有七十七戶、計四百七十九口人。
沈(李)沈氏家族原系漢人,本姓“李”,祖籍山東登州府萊陽縣沈家莊。清順治八年(1651),為避忌闖王李自成殘余勢力之難,跨海(今渤海)東渡后,自遷到后金重鎮遼陽城。稍后,被命遷到打牲城,編入新漢軍鑲黃旗,卜居“楊屯”。從五世起,立十六個字的輩字歌:
永殿昌祥 源繼澤長
書聲駿桂 家世鴻芳
始遷祖:李應幀,傳一子:李起士。
二世祖:李起士,傳三子:長拜巴,次金德布,三三格。
三世一祖:拜巴,傳七子:長八十一,次五十三,三巴音泰,四滿岱,五富儀明,六福金泰,七八格。
有清一代,五世至九世間,為官者(含披甲功名)計十六人,其中協領一人(副都統銜),防御一人(五品花翎),委官五人(五品花翎一人,六品花翎一人),珠軒達一人,筆帖式一人,章京一人(七品),五品一人,六品二人(花翎一人),七品軍功一人,九品二人。
需要說明的是,自三世祖兄弟三人起,其中拜巴、金德布二人仍舊姓“李”,唯有三格一人改“李”為“沈”了。因此,自稱“李沈不分”和“李沈不通婚”。
孫 孫氏家族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萊陽縣池宇馲。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根據忠親王府內采內貢需要,被命遷打牲烏拉城,卜居楊屯,編入打牲八旗新漢軍鑲黃旗冊,一躍變成了捕魚世家。
始遷祖:孫三筱、孫王腿兄弟二人。從八世起,立十六個字的輩字歌是:
萬守宗昌 翰墨書香
克承勲烈 繼述聯芳
有清一代,四世至九世間,為官者(含披甲功名)計十八人,其中委官二人,筆帖式三人,珠軒達三人,領催三人,鋪副四人,披甲三人(均系九品頂戴)。
謝 謝氏家族本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萊州府平度川(今平度縣),自稱是“西楚霸王”項羽的部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根據忠親王府內采內貢需要,被命遷打牲烏拉城,編入新漢軍鑲黃旗份,析居胡家(今九臺胡家)。改朝換代后,析居曾通、楊屯等地。從始遷祖起,立四十個字的輩字歌:
文連廣宗明 鳳任永殿景
國裕紹良志 學成照天庭
吉長如錦秀 萬代鵬都京
皆侯榮先祖 立佛紀魚平
王(趙) 王氏家族,姓“愛新覺羅氏”,世居盛京城。清順治年間(1644—1661),因事被令遷烏拉城打牲朝貢,卜居舊街,編隸佛滿洲整白旗份。
據族人自述:后金時期(1616—1635),祖先為官場上某位王爺后裔。因在官場上犯了罪,于是被貶發落為奴。自從來烏拉后,隱姓埋名,改“趙”為“王”,自稱“王趙”。“蓋聞趙門”一說,由此而來。
商 商氏家族本系漢人,祖籍山東登州府萊陽縣,屬于“商國湯姓”世家。清順治二年(1645),在那場“人口之役”中,被命遷烏拉城,卜居西門渡口(今土城子鄉西門渡口村),編入打牲八旗新漢軍鑲藍旗冊,一躍變成采珠朝貢世家。一世至六世起,立六個字的輩字歌:
志德伏太洪令
始遷祖:湯志高,傳二子:長湯學英,次湯守英。
二世一祖:湯學英,傳一子:湯有德。
三世祖:湯有德,傳三子:長湯伏太,次湯伏陳,三湯伏海。
四世一祖:湯伏太,傳二子:長伊金泰,次艾富保;二祖:湯伏陳,傳三子:長牛梭泰,次班音泰,三珠林泰。
改朝換代后,由西門渡口遷入一戶。“商湯不分”一說,由此而來。
十九、舊街村
舊街村,以清初時的街道命名,沒有“占山戶”。就全省而言,是問世最早的街道。原因是,梨樹葉赫古城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八月終滅時,畏恐東山再起,所以兩城被焚毀,人口被驅走遼東。輝南輝發古城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九月終滅時,首城被焚毀,城人留走各半,直至變成廢城。唯獨烏拉部首城戰中尚未焚毀,稍后被沿用。
舊街古城的人煙足跡,共分三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明嘉靖年間(1522—1566)至萬歷崇禎元年(1628)期間,為烏拉部首城所在地。后十五年(1613—1628)間,才是臨時荒無人煙的歷史時期。第二個時間段:后金天聰三年(1629)至清順治十三年(1656)期間,屬于后金政權直隸的“烏拉地面噶善(鄉村)”基層單位所在地,所以有了人煙。第三個時間段:清順治十四年(1657)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期間,因是清內務府直隸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所在地,所以有了人煙。
在第一個時間段期間,城內有宅而無村屯。在第二個時間段期間,城內有宅并且形成了屯落。在第三個時間段期間,城內只有衙府而無屯落。在當時的情況下,城內即是官府衙門重地,也是人來人往的辦事地和集結地。隨意編旗和立屯是犯法的。
自從將打牲總管衙署因水災而向東南遷址后,城內(老城里)城外才有了屯落,街道在南門外。
傅 指的是“將軍傅”宗族。當年總第五世祖(宗族稱“始遷祖”)邁圖率十子來烏郡時,首先落跡舊街古城“老城里”。稍后,因舉遷官通(北崗子)而全部離去。
傅 指的是“海尊傅”宗族。在歷史長河中,“海尊傅”與“將軍傅”之間是同源同流、同祖(遠祖)不同宗的關系。為什么來烏后,自稱“海尊傅”呢?原因是,在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輝發部為部民之時的居地,在今輝南縣朝陽鎮鎮西的野豬河(今梅河口市轄野豬河鎮)。為了與“將軍傅”別門第和別宗派,故以野豬河的“海豬”雅稱為“海尊”。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九月,因部滅而降歸。與“將軍傅”有別的地方是,隨努爾哈赤西去了遼東,東殺西拼了。待后金天命十年(1625)三月,遷都沈陽城時,因差役盛京城而居住盛京城。
清順治元年(1644)春,因充軍而隨清軍征戰闖王李自成勢力。是年秋,被命遷烏拉城,卜居舊街,改隸佛滿洲整藍旗冊,從此由兵丁變成了牲丁。改朝換代后,析居侯屯、南蘭、鰲花、西崴子、后團山、汪屯等地,共分五大支。
錢 錢氏家族出自“海尊傅”的分支,以名(錢海)為姓,與“海尊傅”所不同的地方是,另隸佛滿洲鑲黃旗份。一支居舊街,一支析居耿屯(今兩家子鄉耿屯)。自十五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國秉繼承世 萬洪景吉長
榮耀宗明久 存德百載香
始遷祖:蘇穆祿,傳二子:長尼堪,次那郎阿。
二世一祖:尼堪(舊街支祖)。
二世二祖:那郎阿(耿屯支祖),傳十三子:長瑪夫他,次滿禮,三鎖禮,四博禮,五悅禮,六云柏,七國吉,八富祿,九鎖射(色),十鎖泰,十一月泰,十二月色,十三舒普達。
有清一代,上述兩大支的祖先為官者(含披甲功名)計二十七人,其中總管一人(舊街支人),翼領三人(委職一人),佐領二人(記名一人,三品花翎一人),驍騎校三人,云騎尉二人(均藍翎),珠軒達三人,章京一人(七品),領催三人,披甲二人(頂戴一人,花翎一人),一品花翎一人,五品花翎二人,六品花翎四人。
需要說明的是,自稱的“葉赫那拉”和“那錢不分”之說,與家史不相符。原因有三:一是在自家的薩滿祭祀神歌中,誦唱的則是“海遵傅叉哈拉”即姓“海尊傅”。二是真正的“那錢不分”出自三家子、牛家兩村,況且出自烏拉那拉氏。三是明葉赫那拉氏人,沒有一宗一支一戶被命遷過打牲烏拉城的。四是葉赫那拉氏的尼堪生父是拜珠瑚。烏拉那拉氏的尼堪生父是阿齋。富察氏(海尊傅)的尼堪生父是蘇穆祿。
尹 尹氏家族系佛滿洲整白旗第二牛錄人,本姓妖(要)悅氏,祖籍地在圖們江,為遼、金長白山三十部(氏)女真人之一。元代,狩獵于松花江極上游,后被錫克特哩氏祖先(益克德哩氏)吞并,隨遷輝發河,卜居朝陽川(今輝南縣朝陽鎮,與“海尊傅”祖先居地為近鄰關系),明為輝發部女真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九月,因部滅而降歸,留居于此。后金天聰三年(1629),與“將軍傅”始遷祖同年同月同日被命遷烏拉城,卜居舊街。在邁圖統領下,邊打牲朝貢后金邊修補舊街城垣。
自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始,改采珠為“貢御米(白小米)”世家,特撥貢地八坰(楊屯大海猛,原名叫“八坰地”),共分三大支,中有一大支由舊街析居聶司瑪、高屯、楊屯、牛家、南蘭等地,總立一譜。
始遷祖:夸海,傳一子:干格。
二世祖:干格,傳一子:雅頭。
三世祖:雅頭,傳八子:長歪頭,次瑪爾賽,三達爾賽,四阿爾富,五海青(無嗣),六那青,七奇達色(無嗣),八巴達色。自九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秉殿忠海宏 德澤昭慶明
萬景安貴世 綱紀振英榮
有清一代,僅四世一祖歪頭支后人為官者計七人,其中委官一人(五品頂戴),領催一人,珠軒達四人,鋪副一人。
需要說明的是,當年留居輝發的一支,部滅后隨去了遼東,直至居住盛京城。清順治元年(1644)十月間,從龍入關,定居京城至今,已另立支譜了!
曾 曾氏家族原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福山縣城南、清龍山以東(東臨青陽河東芝陽)曾家莊。清順治二年(1645),在那場“人口之役”中,被命遷烏拉城,卜居舊街,編入新漢軍鑲黃旗。稍后,另有開拓曾通(今土城子鄉曾通村)者,并散居楊屯等多地。立四十個字的輩字歌:
昔彥功燕成 鴻文禎尚衍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垂先猷 親少念上陽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西河宇字江 白云如意昌
馬 馬氏家族系佛滿洲鑲黃旗人,本姓排磨申氏,出自唐渤海國時期的白山部靺鞨人,祖籍地在今吉林省琿春市三家子滿族鄉古城村所在地斐優城。遼代,因析居而分出排磨申、斐滿、姿盧木(蒲魯毛朵)三部。金代,其中斐滿部入關后,演變成姓“麻、莫”的漢人。明代,析居斐優、長白山、寧古塔、輝發、哈達、建州計十地,分冠成7個姓,費莫、馬佳、馬希、巴雅拉、馬爾丹、馬爾屯等六氏。其中居舊街者,只知始遷祖(高祖)是阿蘭泰,不知出自其中的哪一個氏。
總始祖:翁額松額,傳三子:長魯爾紀,次雅楚,三巴雅拉。
二世二祖:雅楚,傳三子:長馬穆敦,次僧書,三諾爾庫。
三世一祖:馬穆敦,傳一子:黑德。
四世祖:黑德,傳十子:長穆哈連郭豁,次穆克善,三奇普圖,四奇穆,五光文,六屯卓豁,七格特賀,八章京費揚武,九瑚章阿,十多起(此人系今遼寧鞍山、鳳城兩支支祖)。
五世一祖:穆哈連郭豁,傳四子:長綏班哈坦,次索色查哈,三瓦色瑪法,四阿固。
六世一祖:綏班哈坦,傳一子:蘇三;二祖:索色查哈,傳一子:依都禪(陣亡、無嗣);三祖:瓦色瑪法(無嗣);四祖:阿固,傳二子:長雅穆布祿,次哈達。
七世祖:蘇三,傳三子:長綏哈,次莽依圖(入另旗),三那朗阿(入另旗);雅穆布祿,傳三子:長穆成額(陣亡、無嗣),次珠成額,三阿蘭泰(此人系舊街支自命的高祖);哈達(無考)。
馬佳氏,原為“費莫氏”。始祖翁額松額居住于琿春斐優城時,屬于明東海女真三部之一的瓦爾喀部人。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三月,烏拉部主布占泰率兵掠奪圖們江北岸瓦爾喀部時,努爾哈赤聞訊后,派舒爾哈赤統建州兵于中途阻截,先克下斐優城,接走五百戶,隨即與烏拉部相戰于烏碣巖,史稱“烏碣巖之戰”。未幾,烏拉部大敗。費莫氏人自說的“會遭家難”一詞,指的就是這場掠奪戰爭。
在這場掠奪人口的戰爭中,二世二祖雅楚投奔了烏拉部,二世三祖巴雅拉投奔了巴雅里站,因此,后者變成了“以名為姓”的巴雅拉氏,降投建州部后,分冠漢字單姓為“白、富”了!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正月間,烏拉部滅亡,雅楚降歸,隨去了遼東,卜居馬佳(家)地方。后金天命十年(1625)三月,后金遷都沈陽城,四世祖黑德于是遷居沈陽城,在此居住十九載。
清順治元年(1644),出自入關與不入關的緣故,所以五世祖十人出現了因撥遷而離異現象,由此一分為十了!這一年,八世祖阿蘭泰攜宗譜隨八旗兵臨時駐防蒲輝(卜奎,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接之移駐合氣堡、嘉湖恭。康熙三十一年(1692),奉旨命遷打牲烏拉城,卜居舊街,隸屬采珠佛滿洲鑲黃旗籍,由兵丁變成了牲丁。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經議政王、大臣等議:“齊齊哈爾最為緊要形勝之地……與烏拉相近居住者,揀選三千名,移駐烏拉地方”。當年來吉林、烏拉同行者,有錫伯、卦爾察、達斡爾兵1000名,在吉林城兵2000名,其中就有此戶祖先一人。
雍正十五年(1737),因打牲烏拉城內又析置了烏拉協領衙門,共改編1030人,當中也有此戶祖先。因此,自稱“兩衙當差”,但仍舊是鑲黃旗份。改朝換代后,析居羅落屯、大鄭侯屯河北、雙嶺子、柳條溝、小口欽、土城子等地。自十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國士文明啟 秉宗志兆昌
維純顯毓廣 興慶溥恒祥
高祖(總第八世祖)阿蘭泰,傳三子:長額奇佈,次德奇佈,三棠尼達。
額奇佈,傳四子:長阿布那,次阿伯,三阿海,四阿奇那;德奇佈,傳二子:長舒芝,次罕楚喀;棠尼達,傳二子:長霍鈕,次雅頭。
有清一代,僅阿蘭泰一個支系的為官者(含披甲)計十五人,其中,護軍參領一人,佐領一人,委官一人,領催一人,筆帖式二人,九品一人,披甲陣亡者八人。
明清兩朝重臣宿將,在《清史稿》中,立傳者計十五人,其中,費莫氏九人:溫達、溫福、勒保、永保、清安泰、文慶、文煜、文海、納爾經額;馬佳氏六人:雅希禪、圖海、馬爾賽、和起、和隆武、昇寅。
楊 楊氏家族原系漢人,祖籍地在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廣平村(今泉州市青陽縣廣平鄉),陳漢軍鑲黃旗籍。需要說明的是,在清歷史上撥福建(閩)人來打牲烏拉城的現象是不存在的,更何況“陳漢軍”和“上三旗”中的鑲黃旗了!因此,有歷史背景。
始祖:楊九皇,傳一子:楊玉國。
二世祖:楊玉國,傳一子:楊德茂。
三世祖:楊德茂,傳一子:楊光宗(明嘉靖年間即公元1522年至公元1566年,官至宣武驍騎都尉)。
四世祖:楊光宗,傳一子:楊莊嚴(官至明代世襲指揮使正職,命守“溫陵”)。
五世祖:楊莊嚴,傳一子:楊成亢(承襲父蔭,世守“溫陵”)。
六世祖:楊成亢,傳一子:楊封疆(承襲父蔭,世守“溫陵”)。
七世祖:楊封疆,傳一子:楊長鉞(承襲父蔭,世守“溫陵”)。
八世祖:楊長鉞,傳一子:楊權芳(承襲父蔭,世守“溫陵”)。
九世祖:楊權芳,傳二子:長楊漣昌,次楊贊昌。
十世二祖:楊贊昌,傳六子:長楊文煥,次楊文炳,三楊文烔,四楊文煌,五楊文燦,六楊文輝。
溫陵,即唐哀帝李祝(在位時間是公元905年至公元907年)之陵,坐落于今山東省荷澤縣境內。四世至九世,均為命守“溫陵”的漢兵。
歷史上的“三藩”頭目之一耿仲明、耿繼茂、耿精忠三代人,都是陳漢軍整黃旗人。清順治十七年(1660),耿繼茂兵駐福建,鎮壓鄭成功抗清義舉勢力。康熙十三年(1674),在福建叛逆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行動。十世二祖楊贊昌,先因兵而降順清廷。清順治四年(1647),官至旗佐元戎。十八年(1665),升為河南南陽府副元戎,加右都督。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無“元戎”職官名稱,實為自稱的“行武”者。
康熙十一年(1672),調任廣東思南總鎮元戎。十三年(1675),因率兵平削吳三桂有功,授以“昭武將軍”之譽。十八年(1680),奉調進京加封了“阿思尼哈番”之號。后因獲罪“近御罔奏從逆”,而于二十年(1682)革職。在召京時,恩授了鑲黃旗籍。
二十四年(1685),命遷打牲烏拉城改差采蜂蜜,卜居“五官屯”當年接辦此人此事者是滿達爾漢,而不是在京任侍衛的穆克登其人。
當年十世一祖楊漣昌之子,一留福建駐防,二隨叔父來烏郡。楊贊昌“謫貶于烏拉郡,應打蜂蜜差役”時,除家侄以外,還有長子楊文煥,計三人。
打牲衙門下屬的“五官莊(屯)”,均在今九臺市其塔木、莽卡、胡家三地間,其中,蜂蜜屯在今胡家回族鄉蜂蜜村。傳十一世時,析居華川、克山、方正、拜泉、寧安、榆樹、德惠、永吉、舒蘭、平泉10個縣地。從二十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成守富廣治 永德生福祥
延春明懷慶 九殿立傳長
有清一代,已知十五世祖楊波,道光九年(1829),官至打牲衙門委官。十六世祖楊德,光緒二十八年(1902),官至“五官莊”莊頭。十七世祖楊顯,官至“五官莊”領催;楊謙,官至“五官莊”外郎;楊維成,宣統元年(1909),官至“五官莊”莊頭。
二十、風口村
風口村,以地形命名,異書“豐口”是錯誤的。由太平溝、五間房、風口3個自然屯組成,村部在太平溝屯。
關 關氏宗族系佛滿洲整黃旗人,姓瓜爾佳氏,出自蘇完部女真人,祖籍地不詳,世居地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沿海州),逐遷綏芬河(雙城子),定居汪清縣百草溝,屬于明東海女真三部之一的窩集部綏芬路人。
始祖:康古禮、喀克篤禮兄弟二人。
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努爾哈赤發兵東征窩集部,迫使時任綏芬路路長的康古禮和弟弟喀克篤禮因勢降歸。同降同歸者,還有伊勒占、蘇爾休、哈哈納、綽如諾、那木都魯、尼瑪察、寧古塔等大小9個路的路人。戰后,康、喀二人隨去遼東赫圖阿拉城。努爾哈赤在設宴款待的同時,一來賜他倆為“瓜爾佳覺羅氏”,二來賜康古禮三等總兵官,三來賞給一批金帛貴重物品,四來將穆爾哈赤女兒、舒爾哈赤女兒許給康古禮一人為妻妾,由此成為“皇親國戚”世家。
后金天聰元年(1627),康古禮被列為“十六大臣”之一,主管佛滿洲整白旗事務。天聰五年(1631),卒。事后,喀爾篤禮也列為“八大臣”之一,后死于政治圈套之下。
康古禮,多子多孫,其中有剛甚達、納勒庫二人。納勒庫,傳二子:長發依滿,次愛穆佈祿。
清康熙十五年(1676)春,寧古塔巴海將軍率2000名新、老滿洲兵移駐吉林城時,其中,剛甚達支系奉旨留守寧安城,依舊是佛滿洲鑲紅旗冊。相對而言,納勒庫的二子,卻奉旨隨軍移駐吉林城,又同時撥遷打牲烏拉城。三年后,家屬遷烏,卜居風口,改隸佛滿洲整黃旗份。乾隆二年(1737),改為烏拉協領衙門當差。
當年留居寧古塔者,自一世起,立三十個字的輩字歌:
康嘎明阿瑚 顏海塔德全
永春鐘瑞英 功國錫棟梁
書明秉承志 安亨振顯達
當年命遷烏拉城者,自一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康泰成先蔭 都德清福勲
中榮明顯世 丙國慶長春
風口的“趙關”世家,又稱“侯關”世家,始出康古禮八世孫額勒登保。二輩侯,是額勒登保親子叫“康侯”。三輩侯,出自額勒登保弟弟依克唐阿后人,史稱“桓侯(榮全)”。四輩侯,史稱“福侯”。五輩侯,史稱“哈侯”。
風口建屯時間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之前居住在烏拉街街內。有關史料上的“額勒登保是吉林城人”的說法,是一種誤解。原因是,凡烏拉協領衙門的官兵,人在烏拉街,戶籍在吉林將軍府。平時協助打牲,戰時披甲出征,身肩雙重使命。
二十一、太平山村
太平山村,以山命名,由太平山、南溝、東溝3個自然屯組成,村部在太平山屯。以“占山戶”卜居時間為據,有關“清乾隆三十年(1765)建屯”之說,也是錯誤的。
任 任氏宗族本出漢人,祖籍地在山西平順縣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舊名),逐遷萬泉薛家莊(今萬榮縣薛家莊)。
始遷祖:薛京城,傳二子:長五十六,次七蘭保。
二世一祖:五十六,傳二子:長七格,次達英阿;二祖:七蘭保,傳三子:長瑪英阿,次江德,三阿英阿。
清乾隆七年(1742),命遷打牲烏拉城,編入新漢軍整藍旗份,卜居太平山。從“林(殿)”字起,立十個字的輩字歌:
綿(忠)秀江山重 國富保平安
為什么來烏郡后,改“薛”為“任”了呢?原因是,源于史稱的“薛國任姓”。薛國初地,先在山東滕縣微山湖,后移湖西北。春秋后期,遠遷江蘇邳縣西南,入齊國地界了。
薛仁貴(禮),于隋煬帝大業十年(614),出生于山西河律縣城東絳州龍門,卒于唐高宗李治永淳二年(683),享年七十歲。
薛仁貴,傳二子:長薛納,次薛楚玉(無嗣)。上述二人,均出生在萬榮縣薛家莊。
薛納,傳三子:長薛暢,次薛嵩,三薛萼。
薛嵩,傳一子:薛平。
薛平,傳一子:薛從。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四年(755)冬,安祿山、史思明二人組織發動了“安史之亂”。薛仁貴的子孫薛剛因參與了叛唐活動,故問世了“薛剛反唐”正說和戲說。未幾,薛剛被戰殺,族人被誅連,一次性斬首一百三十余人。問題是,在這場叛亂過程中,薛嵩官至相州城鎮守,薛平官至司徒,二人均與此事無涉。由此說明,始遷祖薛京城出自薛仁貴的旁系,改“薛”為“任”之舉,源于“薛國任姓”的軌跡。
原則上講,清代打牲烏拉總衙門的漢軍旗戶,無論是正常撥民,還是非正常撥民,根本沒有山西(晉)人,此戶命遷一定有政治背景。
二十二、公拉瑪村
公拉瑪村,由公拉瑪、賈家崴子(哨口)兩個自然屯組成,村部在公拉瑪。賈家崴子(哨口)的“占山戶”是兩戶姓“賈”的漢人,公拉瑪沒有“占山戶”。
有關公拉瑪于“明正德元年(1506)建屯”之說,是極其錯誤的。道理有三:一是明代女真人,均以氏族而聚、以城而居,沒有立屯之說。二是明烏拉部于嘉靖年間(1522—1566)沿用金州城為首城,下屬鄂謨、遜扎泰、郭多、宜罕山四城。待過江新建首城舊街城后,除上述五城外,只增加個富爾哈城,合計七城。三是自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廢舊街城新建打牲城后,公拉瑪屯地處新城墻南外,為漢流民雜居重地。歷史怎么會“先有公拉瑪,后有烏拉部”之理呢?
有關賈家崴子于“明正德八年(1513)建屯”之說,與前說同出一轍,更是荒謬的。難道說早在明烏拉部沒形成之前,就有“闖關東”的兩戶人家來此了嗎?
有關將“公拉瑪”一詞,改成滿語“公拉瑪轟”或“古拉瑪”,漢譯成“兔子”之說,更是荒唐至極了。難道說凡是有野兔子之地,都叫“公拉瑪”嗎?正確的答案是,姓“宮”者,看護在屯西江邊上所建的“喇嘛廟”。
二十三、烏拉街(鎮)
烏拉街(鎮)名,以江命名,并非以烏拉部命名。自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始,因打牲衙門遷址而漸成街區。最初的街區在今西側南北“老街”,今天的新十字街頭,則是后話。據民國十六年(1927)統計,當時有一千六百七十九戶,計一萬零二百八十七人。
由于歷史的原因,導致烏拉街鎮內人口來源極其復雜,不存在誰是“占山戶”問題,所以,只能選擇具有時代性和代表性的家族簡介如下:
關 關氏家族系佛滿洲整紅旗人,姓瓜爾佳氏,祖籍地在今黑龍江省牡丹江,逐遷地在今吉林省延吉市布爾哈通河,世居地在今輝南縣近東北的磐石市呼蘭鎮呼蘭河,實屬明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輝發部人。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九月,部滅降歸,留居屬地,以獵為計,共五十載。期間,隸屬于盛京八旗滿洲“下五旗”人。
清順治十四年(1657),正值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始設之際,二世祖先被撥遷“烏拉布占泰城落戶”。
始祖:達呼恭、來達、達音佈兄弟三人。
一世一祖:達呼恭,傳一子:阿音佈;二祖:來達(因同時撥遷阿城,后況不詳);三祖:達音怖,傳一子:文察。
二世祖:阿音佈(被撥遷打牲烏拉城后),傳八子:長木青額,次朱青額,三朱勒乾,四喜崇額,五羅什,六那朗阿(無嗣),七雅朗阿,八索色;文察(因同時撥遷寧古塔城,后況不詳)。
自三世祖始,分支另住:大太爺木青額支,定居于烏拉街街內、市郊區四間房(今金珠鄉四間村);二太爺朱青額支,無考;三太爺朱勒乾支,定居于烏拉街街內、市郊區下達漢子溝(今船營區歡喜鄉下達村);四太爺喜崇額支,定居于九臺黃毛屯、柳條溝;五太爺羅什支,定居于九臺三家子;七太爺雅朗阿支,定居于市郊區四間房;八太爺索色支,無考。因枝大葉茂散居地多,故自稱“大戶關”。從九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文德鍾先世 鴻恩福蔭長
裕承榮顯貴 紹守延貽昌
有清一代,五世至十二世間,為官者計三十六人,其中,翼領二人(正四品一人,副四品委職一人),佐領一人,云騎尉四人,驍騎校二人,防御二人(委職一人),委官二人,珠軒達四人,領催十七人,筆帖式二人。
值得一提的是,十世祖關羅夔,曾官至國民黨陸軍少將。十三世祖關世杰,曾官至吉林省稅捐局局長。
常(常常) 常氏宗族原系回人,后演變成漢人、陳漢軍整白旗人,祖籍地在今河南省南陽市,逐遷地(宋朝時)安徽懷遠,因官舉遷南京鳳陽古樓街,因兵駐防遼寧遼陽城。
始祖:常遇春、常遇賢兄弟二人。其中常遇賢后裔居江蘇南京鳳陽城古樓街,系回民。
一世一祖:常遇春(明朝開國元勛“鄂國公、開平王”),妻蘭氏,傳三子:長常茂(鄭國公),次常升(“開國公”“魏國公”),三常森。
二世一祖:常茂,傳子:常興;二祖:常升,妻胡氏,傳二子:長常繼宗,次常繼祖;三祖:常森,傳子:常衡。
三世祖:常繼祖,傳六子:長常寧,次常安,三常順,四常榮,五常貴,六常俊。
四世一祖:常寧,傳子:常復(明朝南京錦衣衛指揮使)。
五世祖:常復,傳子:常經。
六世祖:常經,傳子:常鳳。
七世祖:常鳳,傳子:常元振(南京“懷遠侯”)。
八世祖:常元振,傳二子:長常朗(“南安王”,領明軍派往遼寧遼陽城駐防),次常文濟(留守南京城)。
九世祖:常朗,傳三子:長常懷緒,次常懷僭(逃居河南故里),三常懷綱(逃居河南故里)。僭、綱兄弟二人逃居故里后,依舊是回人。
十世祖:常懷緒,傳七子:長常攸(因戰陣亡),次常戩(因戰陣亡),三常豹(因戰陣亡),四常乃哥(因戰陣亡),五常青(無嗣),六常碧(無嗣),七常澄(時居遼陽城)。
十一世七祖:常澄,傳一子:常保磷。
十二世祖:常保磷,傳一子:阿虎達。
十三世祖:阿虎達,傳一子:扎勒彬。
十四世祖:扎勒彬,傳一子:常萌官。
十五世祖:常蔭官,傳二子:長常方愛(識破紅塵,出家為僧,無嗣),次常方乃。
十六世祖:常方乃,傳一子:常寶書。
十七世祖:常寶書,傳二子:長常邦國,次常邦畿(逃居江南,即今江蘇)。
后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努爾哈赤率女真大軍攻占了遼陽城,全城降歸,令漢人“剃發”,入編者由此成為“漢軍”人,臨時在滿洲軍隊中當差。這部分漢軍人,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陳漢軍”八旗人。
十八世祖:常邦國,娶吳、田二氏,傳三子:長常天成,次二格(無嗣),三三格。
清順治五年(1648),常邦國奉旨撥遷烏拉城,卜居舊街,編入(陳)漢軍整白旗冊。遷居聶司瑪屯,則是原話。自常邦國第七世孫始,先后三次續立六十個字的輩字歌:
兆秉繼振宗 維樹致果宏
德崇官允敘 道茂展興隆
連城煥文景 宜名啟俊英
顏博毓貴永 丕顯建靈榮
天薈潤聰睿 哲翰晉圣賢
萬世開泰運 華宇立新光
有清一代,十八世至二十九世間,為官者(含披甲功名)計一百四十二人,其中,副都統一人(花翎),侍郎一人,外郎一人,郎中一人,防御二人,協領一人(盡先),佐領八人(花翎三人,委職一人),云騎尉三人,云騎校三人,翼領十人(委職四人,授奉政大夫一人),驍騎校二十二人(委職六人,藍翎一人,記名一人,記名防御一人),章京三人,委官五人(六品頂戴一人),筆帖式三人(均委職),鹽太使一人,筆政七人,倉官一人,鋪副四人,領催二十五人(委職五人,藍翎一人,七品軍功一人,蜂蜜領催一人),珠軒達六人(委職一人),滿漢文教官一人,監生四人(五品頂戴一人),貢生二人(六品頂戴一人),恩賞官一人(九品),披甲十七人(五品軍功六人,六品軍功五人,七品軍功二人),四品藍翎一人,五品藍翎一人,五品頂戴一人,六品藍翎一任,九品三人(藍翎一人),巡檢一人,警務長一人(記名、六品頂戴)。
民國時期,任中央銀行行長一人,知縣(敦化縣)一人,四平站站長一人,吉林警務局警政一人,吉林律師所主任一人,縣衙保長一人。
日偽時期,任東北抗日聯軍師部通訊參謀一人。
新中國成立后,任全國人大代表一人(牡丹江市),全國政協委員一人(國防軍工科研所),全國勞動模范一人(烏拉街楊屯),吉林省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一人,副軍長一人(蘭州軍區),師長一人,師政委一人(廣西軍區),空軍司令部參謀一人(蘭州軍區),中尉軍醫一人,毛澤東保健醫師一人。沈陽魯迅藝術學院教授一人,吉林左家農科所副所長、研究員一人,東北林學院主任、教授一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教授二人,清華大學研究院室主任、高級工程師一人,地質勘察院副院長一人,沈陽鐵路局黨委宣傳部長一人,國家二級公證員一人等。
姜 姜氏宗族系漢人,祖籍地在山東登州府蓬萊閣(今蓬萊市所在地),逐遷遼陽城,命遷烏拉城后,變成了陳漢軍鑲黃旗人。
明初,或災或亂,先民跨海(今渤海)難遷遼東,卜居今遼寧省遼陽縣黃泥洼鄉,沿太子河而居。“以耕讀為本”。后來,被招募當兵鎮守遼陽城。后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因城陷而歸降。令漢人“剃發”,暫時編入了滿洲軍隊之中,成為“陳漢軍人”。
清順治二年(1645),奉遷烏拉城,卜居舊街,編入了陳漢軍“上三旗”鑲黃旗籍,成為采珠世家。自順治十四年(1657)設衙門后,移居江西(聶司瑪)屯。
始遷祖:姜世福、姜世祖、姜世英兄弟三人。
一世一祖:姜世福,傳一子:姜百;二祖:姜世祖:娶王氏,傳一子:姜偉;三祖:姜世英,娶李氏,傳一子:姜美。
二世祖:姜百,娶常氏,傳一子:梭子;姜偉,娶薛、王二氏,傳四子:長格爾泰,次樺相,三雙頂,四四格;姜美,娶趙氏,傳一子:大雅頭。從十四世起,立二十個字的輩字歌:
成連萬顯玉 〇〇〇〇〇
國寶德志興 占勝海長鴻
二十四、阿拉底村
“阿拉”一詞,先出女真語“阿力”,漢譯為“山”。后出滿語“阿林”,漢譯為“山”。在滿語中,“阿吉格”一詞,漢譯為“小”。“忙堪”一詞,漢譯為“崗”。底,為漢語。因此,將“阿拉(底)”一名,說成“小山崗”或“崗子底下”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山(下)”。
阿拉底村,以地理形制命名,由阿拉底、前阿拉北溝兩屯組成,村部在阿拉底屯。民國二十一年(1932)建屯,開拓者是二十幾戶朝鮮族游民,故稱作“烏拉街朝鮮族第一村”。
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期間,阿拉底村因一度成為“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而蜚聲中外。十年間,就有30個國家和團體組織計7308人次造訪參觀。此外,還有香港和加拿大華僑個人,以及毛澤東主席的兒子、兒媳毛岸青、邵華夫婦二人。
1976年2月至10月間,有朝鮮、日本、阿爾巴尼亞、比利時、羅馬尼亞5個國家,計168人次。
1977年1月至10月間,有瑞士、日本、法國、加拿大、德國(西德)、希臘、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歐洲(西歐)共同體8個國家(含共同體),計285人次。
1978年4月至9月間,有日本、匈牙利、芬蘭、美國、德國(西德)、比利時、挪威、加拿大、意大利、墨西哥、加蓬、巴基斯坦、英國12個國家,計434人次。
1979年3月至10月間,有日本、德國(西德)、英國、加拿大、法國、荷蘭6個國家,以及聯合國秘魯教授計255人次。
1981年5月至10月間,有法國10人次。
1980年,日本共四次,計23人次。
1982年1月至8月間,有馬來西亞、美國、俄羅斯、日本4個國家,計16人次。
1983年,共有940位外國客人,前來造訪。
1985年,全年相繼有泰國、加拿大、日本、朝鮮、新加坡、美國、英國、菲律賓、法國、德國(西德)10個國家,計5152人次,前來造訪。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時代在變遷。令歷史老人萬萬沒有預測到的是,在號稱“中國滿族發祥地”之一的烏拉街,曾幾何時竟然綻放過一束異彩繽紛的“大寨花”!
上一篇:明清人物-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楊屯大海猛 似一部“地書”-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