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隋唐宋元農學·南方農業農藝的特點及其在農學理論上的反映
我國南方早在原始時代已形成了足與黃河流域粟作農業相媲美而面貌迥異的稻作農業,但長期以來農業開發局限于斑點式狀態,并普遍采取“火耕水耨”的粗放生產方式。東漢末以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成為南方農業大規模開發的啟動力量,至唐宋形成精耕細作的水田技術體系。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在基本原則原理方面和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是相通的,都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為目標,都以“三才”理論為指導。例如第一部南方水田農業科學技術的經典著作——陳旉《農書》開篇就引述當地“多虛不如少實,廣種不如狹收”的農諺,指出“農之治田不在連阡跨陌之多,唯其財力相稱,則豐穰可期也”。該書十分強調對天時條件的適應和把握,對土壤環境的利用和改造,與北方旱作農業科學技術一脈相承。但在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方面兩者亦各有自身的特點。南方精耕水田農業具有比北方旱作農業更高的土地利用率,不但創造了多種充分利用水土資源的形式,而且多熟種植有較大的發展。與此相適應,育秧移栽較早出現和獲得推廣,施肥更加受到重視,整地技術、農田排灌、良種培育等等也有不同的要求。
我國南方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對農作物尤其是水稻生長十分有利。但山多林密,水面廣,洼地多,發展農業生產往往要與山爭地,與水爭田;洼地要排水,山地要引灌。尤其是唐宋以后,南方人口增加,對耕地的需要也隨著增加,各種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步獲得推廣。這種情形在本時期的農書中也有所反映。陳旉《農書》在傳統農書中第一次對同一地區不同地勢土地的利用作出了規劃。高田易旱,在高水所會之處鑿為陂塘,以資灌溉,這實際就是梯田。書中還提出要并合塍壟地勢高下適等的地塊,使田丘闊緩,便于牛犁。又主張在陂堤上植桑系牛,綜合利用。下田易淹,筑堤護田,這實際就是江南地區十分普遍的圍田或圩田。圩旁種桑牧牛,斜坡畸零地也要種上蔬茹麻麥粟豆。深水藪澤則縛架造田,是為“葑田”;湖灘地趁枯水期搶種一造早熟的黃綠谷。這種規劃充分反映了南方人民爭寸奪尺、惜地如金的精神。王禎《農書》也詳細記載了圍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梯田等主要存在于南方地區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陳旉《農書》中,還提出了“耕稼盜天地之時利”的思想,它包含了在承認和尊重天時地利的客觀存在及其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主動攘奪、巧加利用的意義,比《齊民要術》“順天時、量地利”的提法進了一步。這顯然是對唐宋以來的農業實踐,尤其是南方農業實踐新經驗的總結。
上一篇:尚書學·宋代承用偽《古文尚書》及巨大發展與疑辨·南宋后期集理學大成之朱熹學派的蔡沈《書集傳》出占《尚書》正宗
下一篇:四史學·《后漢書》研究史略·南朝至隋唐:以注釋為主的初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