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宋代承用偽《古文尚書》及巨大發展與疑辨·南宋后期集理學大成之朱熹學派的蔡沈 《書集傳》出占 《尚書》 正宗
南宋后期極大一件事就是朱熹學派的出現。起自北宋的理學,由周敦頤肇始,張載給豐富了思想內容,二程奠定了理學規模,直傳到南宋中期朱熹,才最后完成粲然大備的完整的體系,理學才取得代表整個宋學的地位。朱熹就成了理學的也就是宋學的“集大成”者,正像鄭玄為漢學的“集大成”者一樣。至于朱熹對《尚書》的主要功績是展開疑辨,將在下文來談。他本人對《尚書》沒有寫出專著,《宋志》有朱熹《書說》七卷,是其門人黃士毅所編。另一門人湯中也有輯本,皆不傳。其后門人將所記朱子論學語輯成《朱子語類》一百數十卷,清人輯為《朱子五經語類》,其中《書》九卷,亦非其著作。朱熹是把總結慶歷以來宋學成就對《尚書》進行系統研究寫出專著這一任務,交給他的學生蔡沈去完成。
受朱熹臨死前一年之命,蔡沈費了十二年時間,于嘉定三年 (1210)將書寫成。其《自序》云: “二《典》、《禹謨》,先生蓋嘗是正。”是 《堯典》、《舜典》《大禹謨》三篇寫成于朱熹生前,經朱審定。但董鼎《書傳輯錄纂注》于“正月朔旦”下注云: “朱子親集《書傳》,自《大序》止此。”實際朱熹審訂只至《大禹謨》之半而止。全書薈萃一百六七十年間宋學的成就而成。主要依據的則如戴均衡《書傳補商》所說:“于漢則《孔傳》之說為多,于本朝則東坡、少穎、伯恭三家之言為夥、而去取一宗朱子。”是對舊注疏只棄疏而取注(《孔傳》),一本朱熹意見采用蘇軾、林之奇、呂祖謙三家之說為多。然不少仍出蔡氏本人之見。蔡《自序》云:“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精一執中,堯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后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求心之要,舍是書何以哉。”可見完全把偽《古文尚書》作為理學的寶典。雖朱熹曾懷疑偽古文諸篇;但他說:“ 《書》 中可疑諸篇,若一齊不信,恐倒了六經。”(《語類》)因此仍維持58篇不動,不過將原分配在各篇的《書序》仍集中置于最后,并予以辨析。而在各篇題下分別注明“今文古文皆有”或“今文無古文有”,就可使人知道 “今文無”之篇為漢代所無的“晚出” 之書。
《蔡傳》雖至元代才由國家功令定于一尊,但在宋時已被普遍奉為朱子學派的經典性要著。呂光洵《黃度〈書說〉序》云:“九峰蔡氏得紫陽朱子之學作《集傳》,學者尤宗之,于是諸家言《尚書》者不復行于世。”這是說《蔡傳》出來后,把宋代眾多的《尚書》著作都淘汰了,它事實上已躋居《尚書》學正宗,只待國家規定為官定本了。
上一篇:尚書學·宋代承用偽《古文尚書》及巨大發展與疑辨·南宋前期理學家的《尚書》著作
下一篇:農學·隋唐宋元農學·南方農業農藝的特點及其在農學理論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