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蒙恬及其弟蒙毅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最為得力的助手。《史記》說: 秦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
敢與之爭焉”。①
蒙恬生年不詳,卒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的祖先本來是齊國人。祖父蒙驁從齊國到秦國,“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后來到了 “秦莊襄王元年,蒙驁為秦將”。父親蒙武,則在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被任命為裨將軍。②蒙恬的祖父和父親在秦國兼并戰爭中攻城略地,伐韓、攻趙、敗魏、破楚,立下赫赫戰功,堪稱軍事世家。這樣的家庭和國度對最初學獄法,作獄宮的蒙恬自然有著很大的影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當時,持續二百五十四年年的諸侯戰爭已接近尾聲,統一之勢已成定局。多年來與秦國抗爭的關東六國,除了齊國外,燕、趙、楚、韓、魏都先后被秦國統一了。在最后滅齊戰爭中,蒙恬協助王賁一舉獲勝,迫使齊王獻地投降,從軍事上幫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秦王朝建立后,下令“收天下兵聚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宮庭” ③,出現了一派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和平景象。
中原戰事雖已沉寂,但秦朝北部邊疆仍然沒有安寧。于是,秦始皇便派蒙恬率兵戍邊,鎮守北方邊防。
北 逐 匈 奴
戰國以來,活動在中國北部地區的主要有三支少數民族勢力。東北部,即今黑龍江、吉林、遼寧一帶的被稱之為 “東胡”; 北部,即今內外蒙古、寧夏、陜西部分地區的被稱為“匈奴”; 西北部,即今甘肅、青海一帶的則被稱為“月氏”。當秦始皇用兵中原時,這些少數民族趁機發展,即所謂“東胡強而月氏盛”①。匈奴首領頭曼單于率領部落軍隊沿黃河河套不斷深入,有時兵鋒所至,距離咸陽僅數百里。
匈奴是一個以游牧為特點的民族,“士力能貫弓,盡為甲騎”②。它在作戰時: 一是以分散小支部隊出擊為多,各地力量“莫能相一”③; 二是善游動,來去迅捷; 三是作戰勇猛,然先頭部隊一旦被擊潰,后續部隊則不易收束; 四是短于攻堅,長于野戰。
面對匈奴軍隊的這些特點,對于蒙恬是否北征匈奴,朝廷內部產生了不同意見。丞相李斯堅決反對蒙恬率軍北進。他上書進諫說: “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 踵糧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④就是說,匈奴地區地域廣闊,若輕兵深入,則后繼糧運必絕; 若以大部隊攜糧挺進,也不利于戰斗展開; 而且即使取勝,得其貧瘠荒蕪的土地也無利可圖,得到其民也不能用以守御。正當李斯反對蒙恬出兵之時,秦始皇突然得到了盧生上奏的《録圖書》,內稱: “亡秦者胡也。”①秦始皇錯把圖書中暗指的秦二世“胡亥”當成是“北胡”,于是不顧李斯反對,斷然命令蒙恬率軍北征。
蒙恬針對匈奴軍隊作戰的特點,采取了非常審慎的態度和正確的作戰方針。他的基本方針是: 首先以強大攻勢,挫敵兇焰,搶占要地,控制邊塞; 然后筑城固守,以主待客,以守制攻。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率軍三十萬,從咸陽出發,沿黃河北進。一路上“覆軍殺將系虜單于”②,迫使匈奴部落紛紛降服,很快占領了榆中(今內蒙伊金霍洛旗及陜西榆林一帶)。頭曼單于見秦軍銳進,倉皇北逃。蒙恬率軍一鼓作氣,乘勝直追,“卻匈奴七百余里”③,奪取了黃河南岸全部地區(亦稱“河南地” )。第二年,蒙恬又率軍北渡黃河,占領了高闕(今內蒙潮格旗南)、北假(今內蒙烏加河一帶),進而控制了陰山和陽山之間的孔道。匈奴因受到秦軍的沉重打擊,北走遙遙,民“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④。蒙恬從此“威振匈奴”⑤。
蒙恬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北逐匈奴,大獲全勝,不僅為秦朝“辟地千里”⑥而且控制了邊疆要塞,穩定了秦初北部邊防。
戍 邊 之 策
蒙恬以戰爭手段擊敗匈奴,控制陰山一線的要地后,即駐守上郡(今陜西榆林縣東南),開始治理邊防。其主要活動:一是移民耕作,開發邊疆; 二是接通戰國時各國所修筑的長城; 三是 “通直道”——開辟邊疆到京城的馳道。
蒙恬率軍開辟的 “河南地”,雖有千里之闊,但人煙稀少,“地固澤鹵,不生五谷”,①土地貧瘠。在這距咸陽千里之遙的邊防線上駐扎大量軍隊,軍需補給十分困難。這也就是李斯所說的 “得其地不足以為利,遇其民不可役而守”。為了解決軍需,蒙恬在戍邊過程中始終注意對邊疆的開發。他將所有新辟之地作為 “新秦地”,劃分為四十四個縣(一說三十四縣),設官置吏; 并從內地調來大批“罪人”進行耕作,使這一地區農牧業生產有了一定發展。這種 “移民政策”的推行,使咸陽以北的邊地人煙增多,對于鞏固邊疆起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蒙恬還指揮天下男丁,在沿邊一帶的險要地區,大興土木,“因河為塞”②,修筑了一系列城障。幾年之間,在咸陽北部邊疆就筑起了三道防御帶。第一道位于黃河北岸陰山和陽山之間; 第二道起九原郡西,沿陰山山脈東向與趙長城相接; 第三道是修整后的秦國舊有長城。在這基礎上,蒙恬還動用大量民力將長城沿漫長的邊境東向擴展。當時,秦朝北邊除了秦長城外,還有戰國時期的燕長城和趙長城。蒙恬在下令將其整修的同時,沿秦朝更廣大的邊境線重新擴建。新建的長城,凝結著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因地形,用制險塞”③,巍峨蜿蜒,雄偉壯觀,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至遼東,延袤一萬余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為了加強邊疆與內地的往來,蒙恬還征調大量勞工,自咸陽向北開辟一條馳道。史書記載: “蒙恬除直道,道九原(今包頭市西北),抵云陽(今陜西淳化縣西北),塹山堙谷,千八百里”①。這條幾乎溝通今內蒙、陜西腹地的馳道,是否在蒙恬戍邊的幾年中全部建成,未可詳考。但它是蒙恬整個邊防體系的一部分是沒有問題的。它的開辟,使京師咸陽和北部邊關連在了一起,平時邊地軍民屯墾耕作; 一旦有警,長城戍卒點燃烽火,將領可根據敵情作出部署; 且可沿馳道,較快地征調內地的部隊。這就加強了邊防軍隊的機動能力。
蒙恬的戍邊措施,為穩固秦朝邊疆起了巨大作用。但是,當時剛剛結束數百年的諸侯戰爭,百姓十分貧困,“男子疾耕不足于糟糠,女子紡績不足于蓋形”②。在這餓殍遍野,“道路死者相望”③的形勢下,仍然動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是遠遠超出人民的負擔能力的。這期間,舉國“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④。封建統治者又采用極端殘酷的手段壓榨民眾,役使和折磨勞工,致使戍邊之民死于酷刑者不可勝數。這畢竟是蒙恬階級本質的反映。然而,就軍事作用而言,蒙恬修筑長城,對當時直至后來歷代封建王朝防御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西漢名臣主父偃稱長城為 “滅胡之本”⑤; 明朝邊臣余子俊稱長城為 “不戰而屈人兵之計”⑥等等。歷代軍事家們對它的作用多以贊稱。
蒙恬既為秦始皇 “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⑦,解除了匈奴威脅,故倍受秦始皇的寵信。秦始皇臨死前還特別遺書長子扶蘇,要他 “以兵屬蒙恬”①,把整個秦王朝的兵權放心地交由蒙恬掌握。可是,秦始皇死后,宦官趙高挾持秦二世胡亥篡權,殺害了扶蘇; 又自料一切“皆不及蒙恬”②,遂在大批誅殺舊世忠良的同時,先害了蒙恬的弟弟蒙毅,又假傳秦始皇手諭,逼蒙恬自殺。十年戍邊在外的蒙恬,捧著皇帝的“賜書”,憂憤不解。他欲上書陳述忠言,勸二世 “為萬民思從道”③,但使者不受。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蒙恬懷著滿腔憂憤,被逼死于陽周(今陜西綏德縣西)。
注釋
①② 《史記·蒙恬列傳》。③ 《資治通鑒》卷七,秦始皇二十六年。鐻,古代鐘架兩旁的立柱。①②③ 《史記·匈奴列傳》。④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① 《資治通鑒》卷七,秦始皇三十二年。②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③④ 《史記·秦始皇本紀》。⑤ 《資治通鑒》卷七,秦始皇三十三年。⑥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①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② 《史記·匈奴列傳》。③ 《資治通鑒》卷七,秦始皇三十三——三十四年。① 《資治通鑒》卷七,秦始皇三十五年。②④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③⑤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⑥ 見《讀史方輿紀要》。⑦ 《史記·項羽本記》。①② 《史記·李斯列傳》。③ 《史記·蒙恬列傳》。
上一篇:《薩布素》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蔡鍔》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