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地理和歷史·八閩地理環境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東西寬約五百四十公里,南北長約五百五十公里,陸地面積十二萬平方公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即北接浙江,西鄰江西,南連廣東,東臨臺灣海峽,距臺灣島最近處僅一百二十八海里。天氣晴朗的時候,在沿海處登高眺望,澎湖列島上的煙火乃至臺灣高山上的云霧均依稀可見。
山多海闊、氣候優越,是八閩的兩大自然特點:
(1) 山多地少,陸路交通不便
八閩境內丘陵起伏、峰嶺連綿,山地丘陵面積約占百分之九十五。平地僅占百分之五,向有“東南山國”之稱。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為主要山脈。武夷山脈北接浙江仙霞嶺,南連廣東九連山,沿閩浙贛邊界延伸,全長約五百三十多公里,平均海拔一千多米,主峰黃崗山達2158米。高大的山脈阻斷了八閩與外省的主要通道,成為人們陸路往來的一大障礙。
高山阻隔,遠離中原,致使從上古到秦漢的八閩經濟發展滯后。如八閩最早的人類化石不過是距今一萬年的“東山人”和“清流人”,大大晚于我國其他地區人類的發展。又如直至西漢,閩越仍“限以高山,人跡所絕,車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內也”,“地深昧(暗,言多草木)而多水險”,“林中多蝮蛇(惡蛇)猛獸”(《漢書·嚴助傳》)。充分反映出古代海上交通尚未開發時八閩地理環境險劣、封閉的一面。
地理環境的封閉,給八閩文化的形成發展以較為深刻的影響。一方面是漢族移民較遲而使土著閩越族的文化有較長時期的獨立發展。如秦在八閩雖設閩中郡,實際未派專人管理。漢武帝征閩越,強迫土著舉族北遷,使八閩一度地曠人稀,后雖在此設置冶縣為行政區劃,但數百年間漢人很少入閩。東漢末年孫權著手經營福建,開始了由北向南和由山區向沿海的漢民族移民過程,八閩才得以逐步開發,漢文化也才得以廣為傳播。另一方面,這種封閉又使八閩很少受外界戰亂的波及,明清之前這里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文化得到發展,傳入八閩的中原文化原型得以留存。如語音方面,北方在元朝受蒙古影響,聲調、韻母、聲母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閩方言則保留了唐宋中原語言系統。又如藝術方面,唐代的橫抱琵琶,唐宋的許多曲目,在南曲中都保存下來,而中原則不復存在了。
戴云山脈斜貫福建中部,其主峰海拔1856米,較武夷山主峰低300余米。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之間是縱橫交錯的峰嶺和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狹長谷地。山地外側和沿海地帶則廣泛分布著丘陵。境內閩江、晉江、九龍江、汀江四大河流中以閩江與汀江為最重要。從閩江入海口到汀江入海口之間的沿海地帶有一條狹長而斷續的濱海平原,其中福州、莆仙、泉州、漳州為八閩四大平原,約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57%。這里平疇沃野,人煙輻輳,是福建省最富庶的地區。在汀江、閩江與沿海平原構成的交通網內,人們交往頻繁,是以形成及擁有共同區域文化的基礎。
八閩的河流屬于山溪型,多峽谷險灘,水流湍急,流程短,航運不便。河流與崇山峻嶺將八閩分割為多個交往困難的地域,從而形成了各地特有的方言、民間信仰和風俗習慣。
(2) 海域廣闊,氣候優越
福建所轄海域廣闊、面積十三余萬平方公里,較陸地面積為大。海岸線北起福鼎縣沙埕,南至紹安縣洋林、長達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海岸異常曲折,形成大小港灣一百二十五個,其中以廈門港、福州馬尾港、湄州灣的秀嶼港和肖厝港、寧德的三都澳、東山港條件最為優越。港灣大都水深港闊,不淤不凍,兩側有半島或岬角環抱,呈“口小腹大”狀,口外有島嶼拱衛,屏障條件良好,風平浪靜,是為天然良港、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多達一千一百個。
福建地近北回歸線,背山面海。橫亙于西北的武夷山脈,屏障般地擋住北方冷空氣入侵,而海洋上的暖濕氣流則毫無阻攔地源源不斷流向陸地,這就使八閩大部分地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署,雨量充沛,形成暖熱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福建自古山地多林,加以氣候適宜,故林木生長速度之快為我國南方10省之首。如1973年普查人工營造的杉木成熟林畝產量,福建省分別是浙江省、江西省、廣東省的一倍左右。豐富、優質的木材,為發展古代造船業提供了物質基礎。
受八閩兩大自然特點制約,八閩很早就開始了與海外的交往。唐五代時,福建已開始成為我國對外貿易重要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日趨繁榮,被譽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之一;對外文化交流也不斷擴大,當時與福建有交往的國家和地區多達一百個左右(何喬遠《閩書》卷146《島夷志》)。故近代福建為受西方影響較大的地區,也成了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前沿。
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上,八閩文化對其是有選擇地加以吸收的。如大體上算作一種游牧文化的伊斯蘭教,雖然很早就從海上傳入福建,但教徒絕大多數只是阿拉伯僑民,影響所及也未超出泉州地區。而作為印度農業社會精神產物的佛教,在傳入福建后,卻能迅速地在這塊風習不同的異地生根、繁榮。這絕非偶然,因為佛教文化要比伊斯蘭文化、基督教文化等更易于融入八閩的農業文化傳統中。對不予吸收的外來文化,八閩文化并不加以排斥,而是允許各種文化并存。如宋代的泉州,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古基督教及各種民間信仰在這里都和睦相處,諸神并崇,因此,泉州曾被譽為“宗教博物館”。體現了八閩文化的巨大寬容性。
福建不僅通過海洋吸收海外文化,同時也通過海洋向海外,特別是向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傳播八閩文化和中原文化。如朱子學、媽祖信仰、戲曲音樂以及指南針、火藥、陶瓷技術、中醫藥知識等,都是向海外傳輸的內容。華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在日本、東南亞的華僑中,閩籍人士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在文化傳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一篇:東北文化·漢文化的傳播與東北文學的發展·先秦時期的東北文學
下一篇:江西文化·昔日佛道勝地,今朝旅游佳處—江西宗教文化·其他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