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頓河》第三部發表受阻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具有國際影響的不朽偉著,作者肖洛霍夫也因為這部書而獲得了國際聲譽。而且,由于“他在對頓河流域的史詩般的描寫中,以藝術力量和正直的創造性反映了俄羅斯人民的一個歷史階段”,他被授予了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然而,這部小說的第三部在發表時曾經遇到過很大的阻力。
《靜靜的頓河》第三部的第1—12章發表在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協會機關刊物《十月》雜志1929年1—3月號上,在3月號的末尾注明了“待續”。然而,這一“待”就是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
原來,《十月》編輯部的負責人認為,第三部所描寫的維約申斯克暴動純屬虛構,是站在反動立場為暴動進行辨護。《十月》的副主編魯茲金告訴肖洛霍夫:“如果不把葛利高里寫成自己人,那么長篇小說不能發表。”
肖洛霍夫考察了自己的作品,反思了小說創作的整個過程,他認為自己沒有錯。他在創作中嚴格地遵循歷史主義原則,決不把復雜斗爭簡單化。他在寫作曾前對哥薩克暴動作過極深入、極嚴肅認真的調查研究。不僅暴動前前后后的大事件,就是一些細節,也都嚴格地忠實于歷史的本來面目。在塑造人物時,他注意把握性格的邏輯和心靈的辯證法。把格利高里寫成布爾什維克是不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的,也無法從人物心靈中找到內在依據。肖洛霍夫辯護說:“我認為葛利高里·麥列霍夫是中農哥薩克的獨特的象征。那些了解頓河國內戰爭的歷史、了解它的過程的人,就會了解不只是一個葛利高里·麥列霍夫,也不只是數十個……在1920年以前都是動搖的,直到動搖結束為止。我把葛利高里·麥列霍夫寫成本來的模樣,寫成他實際存在的那樣。因此,他在我的筆下是動搖的,我不想離開歷史的真實性。”
肖洛霍夫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沒有作絲毫的讓步。由于肖氏多方奔走,加上綏拉菲莫維奇和高爾基的幫助,更因為斯大林的直接干預,《靜靜的頓河》第三部終于在1931年的夏天在《十月》雜志上照原樣發表了。
肖洛霍夫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真實的藝術,是藝術家站在列寧主義的黨性立場上經過理解與思考的真實的藝術。”肖洛霍夫出于一個人民藝術家的責任心和正義感,以對歷史、對現實負責的態度,頂住了許多人為的阻撓,置個人得失于度外,堅持了自己認為是真理和正義的東西,捍衛了文學的真實性原則,也避免了文學史上的一大遺憾。然而,背離作品本身、背離現實生活、背離藝術原則,對作品進行粗暴的干預和指責,是我們應該從中記取的教訓。
上一篇:《金瓶梅》之失
下一篇:不幸的卡拉瓦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