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普救寺·《西廂記》與普救寺
《西廂記》是我國元代戲劇家王實甫創作的一部家喻戶曉的名劇。劇中講的是唐貞元年間,崔夫人與女兒崔鶯鶯扶丈夫崔相國靈柩前往長安安葬,因路途受阻,停于蒲州普救寺中。在寺中,崔鶯鶯巧遇前去趕考的書生張君瑞,兩人一見鐘情。不久造反的孫飛虎圍住寺院,要搶崔鶯鶯做壓寨夫人,張生修書讓鎮守蒲關的白馬將軍解了圍。按崔夫人原先許諾,誰能退賊兵就將女兒許配給誰,此時崔夫人見張生是個窮書生,便反了悔,只許二人以兄妹相稱。后來在丫環紅娘的幫助下,張生和鶯鶯背著崔夫人成了好事。崔夫人得知后,只好以赴京及第為條件,答應了他們的婚事。不久張生中了狀元,有情人終成眷屬。
有趣的是,《西廂記》里提到的普救寺并非劇作家的虛構,它就坐落在山西永濟縣西北12公里的山坡上。由于《西廂記》的緣故,普救寺名聞天下。
普救寺雖因西廂而聞名,但其寺名卻與《西廂記》無關。據《蒲州府志》、《永濟縣志》記載:普救寺建于唐武則天時期(684—704),初建時名叫西永清院。傳說五代時河東節度使造反,反對派郭威起兵討伐,因防守堅固,郭威圍困蒲州(今永濟)一年多,攻克不下,于是召來西永清院中的僧人詢問對策。僧人說:“將軍發善心城即克矣!”郭威當即折箭為誓,第二天果真攻下蒲州城。為恪守誓言,郭威率軍進城后,不掠不擄,使滿城百姓免受一次大的兵災,此后西永清院便改名“普救寺”。早年間,普救寺為規模宏大的佛教十方院,有金碧輝煌的佛殿,氣勢宏偉的關公廟,精巧玲瓏的東西廂房。緊靠西廂房的墻外,還有座美麗的花園,相傳是崔相國所建佛居別墅。園中有一四方形磚塔,當年張生和鶯鶯就在這里月下相會。可惜全部建筑毀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一次大地震,修復后,1920年又毀于寺內一次大火。現僅存一座石坊、二頭石獅、三孔佛洞及一座鶯鶯塔。
鶯鶯塔原名舍利塔,自從這里有了紅娘月下牽線、張生巧會鶯鶯的動人故事后,舍利塔就改名鶯鶯塔。此塔高約50米,塔身十三層,塔形方正,聳峙挺拔,無怪乎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普救寺的鶯鶯塔,離天只有丈七、八,站在塔頂舉目看,能見玉帝金鑾殿。”在鶯鶯塔的中部用石相擊,塔內便傳出“呱呱”之聲,極似蛙鳴。蛙聲何來?傳說是唐時建塔大師智高與徒弟勝強商定在蒲州府各建一座塔。智高在普救寺建起了十三層四棱的舍利塔,勝強在萬固寺建起了十三層六棱的多寶佛塔。勝強自以為勝師傅一籌,便夸口說:“多寶佛塔六面體,站在高處看舍利。”師傅見徒弟如此自負,便回敬一句:“舍利塔有金蛤蟆,手擊妙處叫呱呱。”徒弟聽罷叫聲,只好甘拜下風。其實塔中根本沒有金蛙,所謂蛙聲回響,乃是塔身中空之故。
山西永濟縣普救寺鶯鶯塔
如今歷經滄桑、舊貌湮滅的普救寺業已修復,人們將重新目睹和體味《西廂記》中的“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詩畫意境了。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莫干山·“龍光常不夜,斗氣復誰看”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贛西贛南之旅·大庾嶺·一關隔斷南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