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變革更新,尋求發展·佛教思想的變革
近代以來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佛教思想家,他們都為近代佛學的振興作出了貢獻,其中楊文會是近代佛學的奠基者,太虛是佛教革新思想的代表。
楊文會(1837—1911)是近代佛學的先驅。他于1866年創辦金陵刻經處,1907年建立祗洹精舍,為刻印佛教經典和培養佛學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特別推崇《大乘起信論》,認為它是佛教的綱領,并根據《起信論》的真心緣起說贊揚禪宗的禪法和《般若心經》的教義,主張大乘佛教的性、相二宗沒有差別。他還特別提倡凈土信仰,認為念佛往生凈土是快速易成的法門。另外他還根據佛教的觀點解釋儒、道學說,認為出世的佛教與入世的各種學說都是互相包含的。他的著作被編輯為《楊仁山居士遺著》。楊文會一生所作的努力不僅為近代中國佛學的復興奠定了基礎,而且在思想上給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等許多進步的思想家以很大影響。
太虛(1889—1947)是寄禪的弟子,曾在楊文會主持的祗洹精舍學習。他一生致力于弘揚佛教的事業,曾在各地建立過許多佛教組織,創辦著名的《海潮音》佛教雜志,并在武昌創辦佛學院。他還在巴黎籌建世界佛學苑,開創了中國人在歐美傳播佛教的先例。他把佛教的經典教義劃分為三類,即化俗教(五乘共教)、出世教(三乘共教)和正覺教(大乘別教),認為這三者之間就好比一棵大樹,大乘別教是樹根,三乘共教是樹干,五乘別教是枝葉;他把中國的佛教歸納為天臺、華嚴、法相、三論、禪、凈、律、密八個宗派,認為他們都與大乘別教相應,以萬法唯心為根本,他們達到的境界與結果都是一樣的,只是教義的重點和修行的方法有所區別; 他又根據這八個宗派的區別而將他們分為法性空慧、法相唯識和法界圓覺三宗。他還主張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他對于各宗的教義采取不專一宗的態度,認為法流多門,體源一味,強調把佛教內外的各種思想學說融匯貫通起來,以使佛教適應新的時代要求;他認為應當根據佛教的基本原理適應時代的思想文化,去除佛教中不合時宜的成分,這樣才能使佛教在新的條件下更好地發揮教化功能。他還認為佛教的精神與近代人類的自由運動是相應一致的,佛教可以使人實現自由的本性,成佛即是最大的自由。他一生留下的大量著作被編輯為《太虛大師全書》。太虛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杰出的佛教活動家,而且還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佛教思想家,他所提倡的佛教革新主張,對近現代中國佛教中十分流行的人間佛教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一篇:中國佛學·變革更新,尋求發展·佛學與近代思想
下一篇:劉學·文學理論精華·作家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