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南岳之旅·衡山·南岳八絕
南岳勝景星羅棋布,重要者不下百余處。而其中尤以“南岳四絕”和“南岳八絕”最為出類拔萃。
南岳四絕為: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殿之秀,水簾洞之奇。八絕則加上磨鏡臺之幽、會仙橋之險、大禹碑之古、南岳廟之雄。
祝融峰之高
“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祝融是南岳主峰,海拔1290米,因其位于湘江平原與周圍低丘之間加之群峰疊襯,煙云烘托,故而顯得橫空出世,格外高峻,若登臨峰頂,便可覽無限風光,北眺洞庭,天水浩淼;南望群山,如屏如障;東俯湘江,五曲回環;西觀雪峰,銀輝泥丸……“上觀碧落天星近,下視紅塵世界遙”,峰頂有祝融殿,可體悟那居高之威嚴;“萬頃蒼波澄玉鑒,一輪紅日滾金球”,峰東有觀日臺,可領略那觀日之奇趣;“人間夜月已沉,此地清輝自若”,峰西有望月臺,可欣賞那夜月之意境。“天半祝融”;“一日千里”;“寅賓日出,峻極于天”;“天根月窟”;“乾坤勝覽”;“山矗天止,云起峰流”;“惟我最高,尊峙寰中”……那些古樸凝重的石刻、楹聯,也讓人駐足回味。
祝融峰腰有海拔1100米、為前后山分界的南天門,唯有到此方可窺見祝融的尊容。“門可通天,仰觀碧落星辰近;路承絕頂,俯瞰翠微巒嶼低”,高大端莊的石碑坊上的柱聯,恰如其分地概括點染了南天門地勢的特點。半山腰的南天門尚如此,祝融峰之高自可想知了。
方廣寺之深
方廣寺為南岳最早的一座佛寺,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南岳十八高僧之一惠海和尚始建。相傳慧海初來之時,衣衫襤褸,投宿無門,但矢志不渝。他在蓮花峰下一陰森幽杳之山谷中結草為廬,靠化緣為生。他僅有一身袈裟,臟了脫下在巖下水凼里洗洗,晾干了又穿上。一有閑暇,便在巖下靜思默念世間生死輪回、苦樂衰榮。久而久之,一些流落僧人慕名投拜,一些寒士庶民也常來聽講超脫之道。一日,五個身穿白袍面分五色的漢子(一說五人分別身著紅、白、黃、紫、青五色長袍),前來求問成佛之道。慧思反復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布施波羅蜜多”一語。此五人不得其解,訕訕而出。至草庵外向門徒打聽,方知慧思之意是說,給寺院多捐錢財即可成佛。此五人翌日復至,表示愿獻平地一塊,以供建造寺院。是夜電閃雷鳴,風狂雨暴,山崩石裂。第二天清晨,峰下果然出現一塊大坪。慧海大喜,忙令眾門徒四處傳言說此乃五位龍神受點化后作法獻地。他們現均已被超度成仙,分主本地黑沙潭、白沙潭、黃沙潭、化龍池和水簾洞下的龍潭等處。消息傳開后,四方財主、官紳、善男信女競相獻物出力,不久就在那大坪上建成這座方廣寺。寺名取佛經“十方廣布”之意。王夫之《蓮花志》有類似記載:“其地本為潭,慧海在旁說法,五龍化丈夫來聽,慧海命其拓地,旋即涌成平地。”
方廣寺唐時改為方廣圣壽寺。宋初賜額“方廣崇禪寺”。宋徽宗題“天下名山”匾額曾懸于正梁之上。明代潔空和尚曾予重修,崇禎年間王夫之兄弟等受巡撫屠元錫之命再行修建。清初毀于火,后又修葺。現外貌完好可觀。寺西不遠有“飛來鐘”掛于寺前白果樹之上;有慧海洗補僧衣的“補納臺”、“洗納臺”,臺廢石存,石刻尚清晰。附近還有張博讀書處,岳和聲所書“嘯臺”和譚元春所書“戀響”等石刻。寺外右側有紀念朱、張嘉會的二賢祠。距寺五六公里的路旁石壁還有王夫之“涌幾”石刻。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明亡后曾在方廣寺起事抗清,失敗后隱居衡陽石船山。他生前多次來游南岳,并曾結廬讀書,著有《蓮花峰志》五卷。
方廣寺所以以“深”獨步南岳,首先因其曲隱深藏,寺宇在南岳腹地蓮花峰下。周圍八峰環繞,狀若蓮花,方廣寺恰似蓮蕊。當年由南岳鎮去方廣寺的方廣道是南岳著名的風景奧區。明末竟陵詩人譚元春《游南岳記》云:“須彌而上,向背高低不一。沙邊有石,石隙有泉,泉旁有壑,壑下復有奔響;響上有樹,樹間有花草青紅光,光中又有飛流雜波;流急處有橋,橋上下皆有陰,陰內外有幽鳥啼;水可見則水響,不見水則汩汩草樹響;諸松茂一山則山暗,一山或未能叢,則兩山映之使暗;崖石森沈,多如幽齋結構。至于水蒲溪毛,宛如盤秀,步步懷新。度三十余里,聲、影、光三絕。”從方廣道之奧,亦可見方廣寺之“深”。
方廣寺左上方為獅子山,山形如獅,林木匝地參天。石澗潭緣山而下,澗中有巨石,長逾十丈,澗水穿石,墜為瀑布,下落深潭,聲如宏鐘;溢水觸石,又若寺磬。澗水出潭后曲折緩流,至寺前分為兩道,其間隔如船狀,中有澗石大如屋,其上前人題刻甚多。順溪而下,頗多香果樹、銀雀、橫豆杉等珍奇樹木,一株突兀石罅中的娑羅樹已歷數百年風霜。巖下有娑羅泉,以竹引水入僧廚,又頻添幾多禪趣。距寺十里有方廣大坳,石澗潭諸水匯注,有黃沙潭、白沙潭、黑沙潭。各潭自有特色,而以黑沙潭為最。它匯集多處水而形成高達六七米的瀑布,終日喧囂奔流不息。石壁有宋徽宗題“海南龍湫”四個大字。潭上有清乾隆年間所建聽花庵、龍王廟,從前常有人至此祈雨。著名的“金錢吊葫蘆”的傳說就發生在這里。相傳離潭不遠處有個叫牛伢的放牛娃,一日在潭邊射死巖鷹,救了被巖鷹捕捉的小沙鰍。這沙鰍乃本處龍神之子。為表謝意,沙鰍以鎮潭寶物——金錢葫蘆相贈。此中盛有取之不盡的天池甘露,就是千萬不能將葫蘆口倒轉。時值大旱,為救枯焦的禾苗、竹木,牛伢不顧龍神警告,倒轉葫蘆口傾出滔滔清泉,牛伢和他的黑牯牛卻變成石山。在這座酷似牧童騎牛的石山不遠處,因水而獲得新生的小沙洲,也就被叫作了“金錢吊葫蘆”。
方廣寺之深,還因其堂奧深邃。寺院范圍廣大,多層多進。寺宇沿山坡上筑,多設石級,愈走愈高,堂奧幽靜,門徑曲折,給人以深遠神秘之感。
方廣寺既深如此,僧徒視其為《內典》之“極樂世界”;李白《游方廣寺》吟道“圣寺閉棲睡眼醒,此時何處最幽清?滿窗明月天風靜,玉磬時聞一兩聲”;游人慨嘆“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不至方廣,不足以知其深”……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
藏經殿之秀
藏經殿初名小般若禪林,相傳為南朝陳光大二年(568)慧思禪師所建。至明代,因朱元璋賜《大藏經》一部而更名為藏經殿。明萬歷年間毀于火,修復后曾改名普光寺、祥光寺。現存殿宇為1931年重建,襲用舊名。八十年代又予修繕。正殿供泰國華裔黃彰任夫婦1980年所贈毗廬遮那純銅鍍金佛像。佛像肅穆仁慈,作沉思狀,似有泰國少女風姿。神龕前香案,為著名雕刻藝人集體創作。四腿雕有獨腳饕餮,案邊雕有雙龍戲珠,廂版雕的是古代神話人物、場景。殿附近有相傳夜間常見飛光、磷火如燭的靈田,陳后主愛妃梳妝臺、釣魚臺、美容池,及無礙林、允春亭、祥光亭等古跡。
“不游藏經殿,枉到南岳山。”藏經殿的特色在于“秀”。其秀一在于殿宇之雅秀,二在于環境之清秀,三在于兩者間的諧和,了無人工雕飾痕跡之柔秀。
殿為歇山頂,綠色琉璃瓦,素色石臺基,白色石檐柱。布局簡潔,結構疏朗,裝飾素淡,色彩柔和。因之古色古香,頗有經卷之氣。加之遠處云舒霞卷的蒼翠奇峰的背景,近處萬木爭榮的碧綠林濤的襯托,益覺秀氣迷人。遠遠望去,猶如一顆晶瑩剔透的寶石鑲嵌于巨大碧玉盤中。
藏經殿周圍是原始植物寶庫,逾百年的古木舉目可見。殿后一株五百多年的白玉蘭,每年花開之時,香溢滿山。湘椴、杜英、猴喜歡等大量珍稀樹種為研究中亞熱帶生態系統提供了極好資料。殿地的文殊嶺也是一個萬紫千紅的“山地花園”,相傳為豆兒佛數豆坐禪處。豆兒佛名法祥,字瑞光,明弘治時人。他募豆四十八擔,在此數豆念經,每念一經,置豆一粒,豆盡即功成,故稱“豆兒佛”。
水簾洞之奇
水簾洞位于南岳鎮東4公里的紫蓋峰下,在吐霧峰與香爐峰之間,其上有谷地,泉水從紫蓋峰上分流而下,皆注入谷地。谷地舊有陽泉、洗心泉、洞真源、仙人池,皆深不可測。它們將泉水皆吸入腹中,然后又全部吐出,沿石壁飛瀉形成高約百米寬約10米的巨幅水簾。由于石壁有一“橫石塞其間”,因而又折成二簾,玉碎珠聯,拋成弧形,下注潭中,聲若雷鳴,濺起水花高達數米,與壁上下瀉的珠玉碰撞不已,以致周圍數十米內煙霧紛飛,在陽光映照下,時有無數彩虹飛掛。“洞門千尺掛飛流,玉碎珠簾冷噴秋。今古不知誰卷得,綠蘿為帶月為鉤”,宋真宗時的吏部郎畢田此詩所描繪的正是這番奇景。其奇也如此,《南岳志》所謂“南岳七十二峰無弗泉者,惟水簾瀑布為南中絕勝處。廬山之瀑奇而肆,天臺之瀑高而寒,雁巖之瀑逋而峭,而水簾之瀑兼而有之”,或不為過也。
正因其絕勝,它在傳說中變得更為神奇。相傳神農嘗百草時曾來過此地,今尚有洗藥池遺跡。又說此洞深不可測,曾有金龍曳尾于其間。黃冠羽流之輩更將其視為仙家之洞天福地,稱為“朱陵太虛小有之天”,簡稱朱陵洞天。傳說晉代陳興明等九人便在不遠處的九仙觀飛升。唐末道士杜光庭《名山洞天福地記》將此處列為神仙三十六洞天中之“第二十二洞真墟福地”。傳說中的唐玄宗“洞天投龍”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
投龍,即投金龍云簡。此物原為道教符箓之變體。金龍以青銅制作,用作皇帝通達洞府的驛傳;玉簡為玉石刻制,上鐫有告文(符咒)。玉簡刻成后,皇帝若有未盡之意,可用黃紙或素絹之類補寫信函,附于簡上。符咒信簡由學士院撰文,呈皇帝審定。簡需投名山洞府,投簡之時,需設齋醮。唐王朝為李姓,有些皇帝乃自詡為道教始祖李耳之后裔,大力崇尚道教。開元、天寶年間,連佛教徒賀知章也當了道士;尚有張九齡、王維、孟浩然、陳子昂、宋之問、李白、畢構、盧藏用、王適、司馬承禎等被并稱為“仙宗十友”。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用的亦是道家之語。就是在那種崇道氣候中,玄宗特派朝廷內侍張奉國和道士孫智涼等一行,專程到水簾洞投金龍玉簡。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道士李亙通,于水簾洞石壁題記此事:“羽客下棋處,金龍曳尾處,寶箓浮水處,投金龍玉簡處。”
水簾洞多有歷代文人的題詠之作,至今石壁上仍留存著大量唐宋以來的石刻題詞。著名者有唐李商隱書“南岳第一泉”;宋張孝祥題“南岳朱陵洞天”和“鎮岳飛天法輪”;明計道書“天下第一泉”,章譽題“沖退醉石”;清李元度書“夏雪晴雷”、“醉眠觀瀑”;還有“飛瓊濺雪”、“簾掛古今”、“不舍晝夜”、“高山流水”、“何去何從”等。這些題刻有畫龍點晴之精妙,不僅生動傳神地描繪了水簾洞聲、光、色三絕的奇景,而且寄托了各自的情懷。有的還有著一段佳話,如“沖退醉石”和“醉眠觀瀑”便與科舉時代的一大奇聞有關。相傳明神宗時,四川成都著名學者章譽屢征不起,神宗賜號“沖退居士”。后章避居衡山,常醉眠簾下。一次醒來已近黃昏,即刻“沖退醉石”于所臥巖石之上(亦有說字為后人所刻)。在學而優則仕的時代,章譽之舉自然驚世駭俗,故“沖退醉石”成為后代騷客攬勝寄慨之處。曾有詩云:“水簾洞前一片石,留與他人醉后眠。珍重向人書四字,風云重護鬼人憐。斯人胸次闊如何,石上留書便出塵。只憑春風明月夜,此間真有醉仙人。”
水簾洞左岸,有龍神祠,似籠子懸于山巖半腰,為當年唐玄宗投龍設醮壇之處。祠畔有雪浪亭,以水簾瀑布色白如雪、聲如激浪得名。據記載,自號天岳山樵的平江詩人李元度為方便觀瀑而于光緒年間修建了此亭,同時還在紫蓋峰下筑有朱陵精舍。
可惜的是,由于修建水庫,水簾洞以上谷地被淹,名泉勝跡多淪于水中,瀑泉也因水量減少而消退。昔日之風采,只能復存于傳說與想象當中了。
磨鏡臺之幽
磨鏡臺在擲缽峰下,與半山亭隔壑相望。臺旁龍松盤桓,古木參天,臺前峰回路轉,壑谷深幽,景色極佳。若逢云霧天氣,山色空蒙,松林時隱時現,磨鏡臺宛若仙山瓊閣,其景更為誘人。這里地勢高曠,冬溫夏涼,是絕好的避暑勝地,近代軍閥在這一帶建有不少別墅。但說磨鏡臺以“幽”為特色,恐怕還和它有關傳說的幽秘玄妙有關。
磨鏡臺在半山亭左側,附近有福嚴寺、七祖塔、拜經臺、金雞林、南臺寺、三生塔等眾多名勝古跡,諸如慧思飛杖、五龍聽經等傳奇故事都發生在這一帶。這就使此處無形之中籠罩著一層神秘詭譎的色彩。而傳為禪宗南北二宗磨鏡斗法之處的磨鏡臺,即是其中突出的一個。
中國佛教禪宗五祖弘忍以下分為兩支。一支以神秀為代表,主張通過打坐、念經、持戒等途徑“漸悟”成佛,因其活動地區主要在北方,故稱北宗;另一支以慧能為代表,主張“我心即我佛”的頓悟,因其當初活動地區在南方,故稱南宗。唐開元年間,禪宗北宗僧人馬道一從四川來到南岳。他對南宗持有成見,又非常自負,居然在南宗懷讓和尚住持的觀音寺不遠處結庵修行。懷讓在曹溪參惠能和尚為師,來南岳后改慧思般若寺為觀音寺,在此宣揚惠能的頓悟法門。當他了解到道一修行之意甚篤,且發現道一兩眼非同俗人、舌頭上卷能蓋鼻梁、腳板有車輪圖紋等奇特處以后,猛然想起慧能當年的囑咐:“印度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曾預言你的門外將產生一頭壯馬,它將會踏破這個世界。”他斷定,這匹“壯馬”就是道一。于是他決意使道一歸附自己門下。起初他每日去道一坐禪處誘其注意,但道一目空一切,毫無反應。繼而傲然站于道一對面反復念誦惠能偈語:“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念至第四遍,見道一略有所動,便拂袖而歸。翌日,坐于道一對面,在石上磨磚。道一為響聲所擾,問他何以磨磚。他道:“作鏡也!”道一不解:“磨磚豈可成鏡?”他反問:“磨磚既不能成鏡,坐禪又豈可成佛?”道一聽罷,頓時大悟,跪拜懷讓為師。在懷讓啟迪下,道一悟徹南宗種種微妙,十年后,獲許離開南岳,自創禪林宗派,弘揚南宗學說。果然如般若多羅所預言的那樣,道一后來門下僧徒云集,成為赫赫有名的江西“馬祖”。他俗姓馬,在佛家僧侶中以俗姓為稱呼的,可能只有馬祖一人。傳法于馬祖的懷讓自然更有名氣,于是南岳這磨鏡處成了中國佛教史有名的勝地。人們為紀念懷讓,將這里叫做“磨鏡臺”;原道一住所,也被稱作“馬祖庵”,因馬祖受法懷讓,故又名傳法院,內懸“磚鏡重輝”匾額。磨鏡臺后有七祖塔,系懷讓墓。墓碑所鐫“最勝輪塔”四字,傳為唐宰相裴休所書。臺左路旁盤石上刻有直徑尺余之“祖源”二字,或為馬祖在此發源之意。七祖塔后為上山老路,路旁碑題“懷讓路”。路系天生蹬,又名天臺閣,有二百零六級石蹬。周圍有龍舒橋、觀音橋、麻姑橋、游泳池等遺跡。
“南岳風光磨鏡臺,釋家偈語費疑猜。”后人游及此處,難免不為那斗法故事佛法玄奧所動,自然倍覺此處之“幽”了。1938年11月,周恩來、葉劍英、郭沫若等曾在此同避暑的蔣介石商談抗日大事。事后,周恩來給南岳一僧題詞曰:“上馬殺賊,下馬學佛。”葉劍英也感奮不已:“回顧渺天際,天風吹我衣。聽濤起雄心,誓蕩扶桑兒。”
會仙橋之險
會仙橋在祝融峰頂北面的青玉壇下。青玉壇為一突兀崢嶸之懸崖,下臨萬丈深壑。崖下深壑兩邊各有一石伸出,中有一僅可容步的石橋相通。道家傳言,青玉壇為烏青公所創,乃神仙第二十四福地,仙人雅聚之處。每當夜深人靜之時,這里便會傳出陣陣悅耳動聽的仙樂。因神仙來去皆經此石橋,故名會仙橋。站在橋旁,可望群峰沉浮云海之壯觀,可見祝融峰側“金龜朝圣”(一巨石酷似烏龜,每日先迎朝陽,又似跪拜峰巔之岳神)之奇景,故橋上有“昔人曾于此飛仙”、“爽心悅目”、“南山一境”等石刻。
會仙橋,又名試心橋,其名或與一則傳說有關。從前山坳里住著一位叫玉貞的美麗非凡的姑娘,她與老母相依為命,以挖藥材為生。一次正在采藥,忽聞笛聲悠揚。吹笛者為集賢峰下一個叫桂生的孤身小伙子。他酷愛吹笛,聽說八仙常在青玉壇聚會,決心去向韓湘子學習吹笛。桂生在會仙橋旁一直等到二更時分,八位仙人才讓他過橋。過橋時他毫無畏懼,縱身而過。他的虔誠和膽量贏得了神仙的贊賞,韓湘子一連教了他七個夜晚,使他熟諳了仙樂。玉貞和桂生一唱一吹,情投意合。不想附近劉家坪大財主劉四金欲娶玉貞為妾。玉貞心生一計,說欲娶她必得像會仙橋上的神仙那樣會吹笛。劉四金坐轎前來找韓湘子學笛,過橋時摔得粉身碎骨。于是人們說,此橋能試人心,善人敢跳,且一跳即得福;惡人不敢跳,且一挨其邊即得禍。故會仙橋又名試心橋。
大禹碑之古
禹碑聳立于岣嶁峰上,青石刻制,高1丈,寬7尺,重700公斤。正面刻文七十七字,難以辨識;背后刻有一行書大字“壽”,寓意大禹治水功蓋天地,壽同南山。
民間傳此碑為大禹治水后所立,其碑文為古人在衡山留下的最早文字,故以“古”譽之。但一般認為,此碑非夏時文物,而系后人偽托。據說此碑刻成后難以上山幸賴一老僧以錫杖于碑上端戳二洞而得以運至峰頂。過去,四方人們一直把它當作神物供奉,其旁曾建有禹王殿四時八節香火不絕。碑文亦被視為珍品,摹拓探究者甚多。附近石崖下留有不少文人學士之題刻。其間有詩云:“楚水奔湖去,衡云入殿來。神能驅魍魎,碑立護風雷。捫石天星動,登上地軸開。禹功當勒石,詩史陋仙才……”
南岳廟之雄
南岳大廟在衡山腳下南岳鎮北端,前臨壽澗水,后枕赤帝峰,絡絲潭水繞其左右,遠處有湘江五曲來朝。
廟址呈長方形,占地98500平方米。大廟主體建筑共分九進。第一進為欞星門,系由花崗石砌成的重檐牌坊式門樓。第二進為奎星閣,原為戲臺,專供廟僧或施主演戲用,飛檐凌空,琉璃蓋頂,四角重檐,正中天花板上辟藻井,飾龍,梁棟上繪有八澗神仙圖。左右為鐘鼓亭,鐘亭內原有元代9000斤鐵鐘,每逢山洪暴發,鳴鐘鎮洪,聲震數十里,現已不存。閣下層有橫直相交之兩石弄,臺下洞門中鐫有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詩。第三進為城門式的三大洞門,正中為正川門,原為重檐斗拱古建筑,后被日機炸毀;左右為東西川門,其外又有玄德宗門和六寺同門,分別通道觀和寺院。岳廟兩側各有八個道觀和八個寺院,另東西回廊各有廡房五十三間供僧道居住。據說是慧思給岳神擇新居后,岳神很感激慧思的好意,又難忘道家昔日對自己的禮奉,于是就將南岳地盤平分給佛道兩家,并讓兩家弟子平等地分居在自己新居兩旁。
第四進為御碑亭,重檐山頂式建筑。亭后有青石龜一座,重3.8萬斤,背馱重2.8萬余斤之石碑,上刻《重修南岳廟記》,立于康熙四十七年。在古代傳說中,那種馱石碑的像龜一樣的動物并非為龜,而叫赑屃(bixi),也稱“霸下”。不過,此處的人們仍將這只馱御碑的赑屃喚做烏龜,是因為它有著一番特別的來歷。有說它原是一只龜精,常變作人形深夜禍害莊稼,被后山棠河源頭處陳石匠的神錘仙鏨擊中而逃到廟中,石龜背上那道深深的石槽即是留下的傷痕。第二天清早,掃院小和尚見到烏龜怕它跑掉,便用大石頭壓住。幾天后,陳石匠聞訊欲來收拾,大和尚怕有失佛門尊嚴,乃叫人連夜在龜趴處蓋上亭子,并用鐵鎖封門。那烏龜不得飲食,天長日久便化成了青石。許多年后康熙重修岳廟,御碑便立在它的脊背上。也有說,這石龜原是衡陽地段湘江龍宮中的龜將。早年南岳山腳有一書院,院中有棵大桂花樹,乃是八仙之一何仙姑來南岳采藥時埋下的金簪的化形,人稱桂花仙子。當時書院中住一能文善畫的窮書生趙松泉,每日臨窗作畫,與桂花樹相伴。仙子感其知遇之恩,與之結為恩愛夫妻,并以絕妙工夫助其作畫,使之名震江南。衡陽段湘江龍子自視湖海巨族第一才子,得知松泉聲名頓生妒意,乃令龜將設計殘害仙子。不料龜將屢次作惡未遂,反被仙子頭上的金簪燒成石龜踢到山腳。后康熙要立碑時便用上了它。
第五進為嘉應門,原為清以前地方官迎接京師御史來祭岳神處,保留著宋代如意斗拱形制。第六進為御書樓,存碑甚多,為歷代藏書處。第七進為主體建筑正殿,供奉南岳圣帝,善男信女朝拜頂禮處。殿高七丈二尺,里外共有七十二柱,象征南岳七十二峰。亦有云,“七十二”乃道家習用數目。這些柱原為木制,為防火起見,1923年改作石柱,前廊正中兩根,整石鑿成,每根重2.8萬斤。正殿以龍塑為主,瓦、梁、欄桿、墻壁、丹墀、門檻等處,共有八百條,似正應“八百蛟龍護岳山”之說。這些龍造型各異,大至十幾丈,小至數寸,有的騰云吐霧,有的舒身探爪;有的銜梁頂檐,有的護墻抱柱。殿前臺階上由五塊漢白玉拼刻成的“拜殿龍”栩栩如生,亦為廟中藝術精品。殿內供奉岳神塑像,殿前左右寶庫旁各有鐵鼎爐兩個,一為明桂王造,一為清湖南巡撫趙申喬監造。殿周圍石欄嵌有漢白玉雙面浮雕一百四十四塊,上刻飛禽走獸、奇花異草及道家神話故事。
第八進為寢宮,木梁上保留有宋代花鳥彩繪。宮內原有明崇禎年間所造重萬斤之銅佛。最后一進為正北門,出北門即可上山前往磨鏡臺等處。
全廟周圍紅墻圍立,角樓高聳,整個規模與格局頗似北京故宮,是五岳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宮殿式建筑群之一,與泰安岱廟、登封中岳廟并稱于世。南岳廟既如此莊嚴宏偉、華麗壯觀,冠之以“雄”自不為過矣!
那么,岳神為何能得到人間帝王般的禮遇呢?蓋因封建帝王自命為“天子”,為報天之功,常在五岳行封禪大典,五岳因此而成“山之尊者”,掌管五岳之神祗自然也有了尊貴的地位。《南岳志》載,唐初即封南岳神為“司天霍王”,高祖李淵派人來建司天霍王廟;開元年間封其為“南岳真君”,建南岳真君祠。至宋,又加封為“司天昭圣帝”。既已稱王稱帝,其建筑理所當然得體現出皇家氣派。于是,宋祥符五年(1012)又建后殿。以后歷經重建擴建,現正殿為清光緒八年(1882)按北京故宮樣式重建。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南京·千載風騷自古文華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青城山之旅·青城山·名士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