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廉》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姚思廉》人物故事小傳
姚思廉(公元557—637年)字簡之,唐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仕于陳、隋、唐,官至散騎常侍。太宗曾令人繪其形象列于《十八學士圖》。繼承父業,專精史學,先后撰成《梁書》、《陳書》,二代史實,多賴以保存。
〔正 史〕
姚思廉字簡之,雍州萬年人。父察,陳吏部尚書,入隋歷太子內舍人、秘書丞、北絳公。學兼儒史,見重于二代。陳亡,察自吳興始遷關中。思廉少受漢史于其父,能盡傳家業,勤學寡欲,未嘗言及家人產業。在陳為揚州主簿,入隋為漢王府參軍,丁父憂解職。初,察在陳嘗修梁、陳二史,未就,臨終令思廉續成其志。丁繼母憂,廬于墓側,毀瘠加人①。服闋,補河間郡司法書佐。思廉上表陳父遺言,有詔許其續成《梁》、《陳》史。煬帝又令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宇圖志》。
后為代王侑侍讀,會義師克京城,侑府僚奔駭,唯思廉侍王,不離其側。兵將升殿,思廉厲聲謂曰:“唐公舉義,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于王。”眾服其言,于是布列階下。高祖聞而義之,許其扶侑至順陽閣下,泣拜而去。觀者咸嘆曰:“忠烈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謂乎!”
高祖受禪,授秦王文學。后太宗征徐圓朗,思廉時在洛陽,太宗嘗從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嘆曰:“姚思廉不懼兵刃,以明大節,求諸古人,亦何以加也”因寄物三百段以遺之,書曰:“想節義之風,故有斯贈。”尋引為文學館學士,太宗入春宮②,遷太子洗馬。
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寫其形像列于《十八學士圖》,令文學褚亮為之贊,曰:“志苦精勤,紀言實錄。臨危殉義,余風勵俗。”三年,又受詔與秘書監魏征同撰梁、陳二史,思廉又采謝炅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并推究陳事,刪益傅浚、顧野王所修舊史,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魏征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賜彩絹五百段,加通直散騎常侍。
思廉以藩邸之舊,深被禮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無隱。太宗將幸九成宮,思廉諫曰:“離宮游幸,秦皇、漢武之事,固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言甚切至。太宗諭曰:“朕有氣疾,熱便頓劇③,固非情好游賞也。”因賜帛五十匹。九年,拜散騎常侍,賜爵豐城縣男。十一年卒,太宗深悼惜之。廢朝一日,贈太常卿,謚曰康,賜葬地于昭陵。
《舊唐書·姚思廉傳》卷七三
[注 釋]
①加人:超過常人。②春宮:太子的宮。也稱“春闈”。③頓劇:頓時加劇。
上一篇:《姚興》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姚興》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姚鼐》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姚鼐》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