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翰《硯史》流傳的得與失
高鳳翰(1683—1749)清初著名畫家,不僅擅長書畫、篆刻、尤精于花卉,一生坎坷,懷才不遇。平生嗜硯,蓄石千余方,曾擇其優者165方,親手雕鑿,以彩色傳拓成硯圖112幅,裝成四卷,名曰《硯史》。其中硯銘年款最早的是乾隆五十九年(1720),最晚為乾隆四年(1739),前后達20年之久,從一些題跋和自序中可以看出他對現實的不滿情緒。這是一部很有藝術價值及史料價值的資料,可惜他死后,后輩不能守、原本散失、流落各方,下落不明。
浙江秀水王相(1789—1852)情學多聞,尤酷嗜古籍金石出畫,早就仰慕高鳳翰的為人及《硯史》、對《硯史》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故托高鳳翰的同鄉輾轉于高的后裔中搜得原稿,為使這部藝術佳作得以流傳,他通過各種途徑找到了名刻手、清代著名畫家王原祁的五世孫王曰申(約1788—1841)按原稿重新摹刻,王子申工書善畫、金石篆刻,且精醫道,但家境貧寒,董摹期間又喪老母及幼子,多次咳血,在這種貧病交加的情況下,仍操刀不輟。王相亦不計工時過多,一直負擔著王曰申的一切生計,但王曰申只完成了五十塊硯石,為了完成這項藝術工程,他曾祈禱上蒼,愿假壽一年,畢《硯史》工而死,這種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不盡令人淚下。王曰申死后,過了八、九年,王相又請書畫家吳熙載重摹后一半,吳名高事繁,無暇專心摹刻,因而所刻呆板粗糙,與原作有一定差距,草率完工。王相不得不又請人改樸,但他已年逾花甲,人力財力衰落,也只得將就了。
從高鳳翰逝世的乾隆十四年(1749)至以后重摹完工的道光二十九年(1849)整整經歷了一百年,這一百年間,雖然經歷了乾嘉盛世,而高鳳翰奮力刻、拓《硯史》,最后郁憤而亡;王相奔走搜求原稿,倩佳手重摹;王曰申艱辛提刀,貧病而終;吳熙載草率完工也都在這一百年間 使我們清楚的看到,為了《硯史》的流傳,多少人付出了艱苦的代價,以致生命。《硯史》得以流傳,確實不易,但與原跡相差千里,又是不幸。真可謂得與失、優與劣危參其半矣。
上一篇:驕兵必敗
下一篇:高爾基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