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的力量
有人覺得寬容是一種妥協的姿勢。有人覺得寬容如武當太極拳,雖然不像金剛拳、鐵砂掌那么鐵骨錚錚,但能夠以柔克剛。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的鄰居是桐城的另一大戶——葉家,其主人是與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有一次,兩家因院墻發生糾紛,張老夫人寫信給遠在京城的張英,想要倚仗他的權勢讓對方讓步。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回復老夫人道:“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讀了信后深感慚愧,于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墻。葉府主人見狀,也命家人把院墻后移三尺。就這樣,兩家之間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從此,張、葉兩府再無隔閡,“六尺巷”也成為千古佳話。這條巷子不深,但留給后人的思考卻很深。
忍讓既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
有句古話說得好:用爭斗的方法,你絕不會得到滿意的結果。但用忍讓的方法,收獲會比預期的高出許多。
老子是世人敬仰的對象,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也頗有大師的風范。當時,有一位自認為廣聞博學的人叫士成綺,他經常聽到別人稱贊老子具有超然高尚的智慧,心想:難道還有人比我更聰明、比我更有智慧?由于大家對老子的評價極高,他決定登門拜訪老子。
他來到老子的住處,環顧四周后大笑起來,對老子說道:“我經常聽人稱贊你是有大智慧的圣人,所以,我不畏路遠,走了好多天,千里迢迢地到此拜訪。但是,我見到的和聽到的卻不一樣,走進你的住處,我覺得好像進了老鼠洞一樣,一片雜亂,你不懂得維護生活環境,枉我不遠千里來此,而你竟然是這么糟的人!”
老子好像沒有聽見似的不作回答。士成綺罵完了轉身走了,但是,他一直回想,心里覺得很奇怪──我對著被人稱為圣人的老子破口大罵,把他比成老鼠,把他的住處比成老鼠洞,他一句話也答不出來,我應該頗有成就感才對,但為何我心里卻有失落感,不覺得自己贏過他,這是為什么呢?
當天晚上,他一夜失眠,第二天一早又去拜訪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樣,并無慍怒之色。
士成綺坐在老子面前問道:“昨天我用言語刺傷你,但是你一點兒也不生氣。我自以為勝利了,可是心里卻若有所失,這是為什么呢?”
老子這時才開口說:“真正體會到了人生之理的人,能把一切生物平等看待,牛、馬、狗、貓,或者老鼠,它們和人能有多大差異呢?所以,不管你把我比作什么,我都不覺得是侮辱,因為生命本身就是平等的呀!”
士成綺聽了十分羞愧,他感受到了老子的偉大、自己的卑微和幼稚。
忍讓不一定意味著軟弱可欺,更多的時候,忍讓是一種隱形的堅強,是一種平靜的突破。懂得忍讓的人,只不過是不想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小事上。人活一世不容易,能平安快樂地度過每一天就是幸福。
【靜夜感悟】
凡事都要包容,胸懷要像大海一樣寬廣,做事不要只想著自己。一個人想改變別人不容易,應該努力改變自己。改變靠的是毅力,不是為他人改變,是為了自己的人生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而改變,只要能改變自己的心態,人生就會更精彩。
上一篇:《得失寸心知》人生智慧
下一篇:《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