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儒學·清初儒學的歷史研究
清初儒學由于產生于明清之際這一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社會大變動之中,它既有反封建專制的啟蒙思想,又有反對空談性命、倡導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 既有儒學自身的革新精神,又有西方學術的因素,因而使得清初儒學在中國思想史上顯得分外博大與新穎,它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總結,又企圖邁入近代的門檻。因此,后世對這一時期的研究十分重視,而且無論從深度和廣度來說都取得較大的成果。
最早對于清初儒學予以高度重視和研究的莫過于乾嘉時期考據學派,他們直接從顧炎武的《音學五書》中獲得了讀經在于訓詁的考據學方法和原則,在幾百年的考據研究中,顧炎武奠定的考據學方法得到充分的發展,并被尊為考據學的開山祖師。
晚清儒學由于時代的危急,進步思想家主動從清初儒學大師的思想中吸取有利于變革的精神,他們普遍地研讀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著作。這一時期最富有研究成果的是梁啟超的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和《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的研究代表了晚清思想家的認識水平,基本上合理地分析了清初儒學的狀況和性質,肯定了他們的成就和貢獻。而且對后世的研究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上一篇:《唐律》學·明代
下一篇:中國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