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學·《三禮》概說·《儀禮》 的名稱
《三禮》中,《儀禮》出現最早,并首先取得經的地位,書中所記各種禮儀,多為后世沿用,或有所增損而已。朱熹稱贊“《儀禮》最醇”,是很有道理的。
《儀禮》本名《禮》。據段玉裁考證,《禮》十七篇的標題前,在漢代均無“儀”字,而僅單書“禮”字。鄭玄的《毛詩箋》和《三禮注》,凡引《儀禮》之文,都只舉篇名,而不稱“《儀禮》”。《漢書·藝文志》也只稱其為“《禮》”,而不稱“《儀禮》”。《漢書·景十三王傳》: “獻王所得書皆先秦古文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 文中的“《禮》”,就是指《儀禮》。《儀禮》之名,是魏晉時期才出現的。東晉元帝時,荀崧奏請置《儀禮》博士,始有《儀禮》之名,但未成為通稱,例如張參《五經文字》引《儀禮》處很多,但都只說“見《禮經》”。唐文宗開成年間石刻九經,用“《儀禮》”之名,遂成定稱,沿用至今。
《儀禮》十七篇的首篇為《士冠禮》,先秦、漢初之人好以篇首之字作為篇名或書名,故以首篇之名名之為《士禮》。但也有學者認為,之所以稱其為《士禮》,是因為此書所記,以士的禮儀為主。
《儀禮》是“經”,故又名《禮經》,以區別于禮的各種《記》。不過,漢人每每有把《儀禮》稱為《禮記》的,如《史記·孔子世家》說:“故《書傳》、《禮記》 自孔氏出。”此處的 《禮記》指的就是《儀禮》。《后漢書·盧植傳》也稱《儀禮》為《禮記》,這可能是《儀禮》的經文之后,大多附有“記”的緣故。此外,鄭玄箋《詩》、郭璞注《爾雅》,稱引《儀禮》文字時,屢屢稱其為《禮記》。何休《公羊注》,引及《儀禮》經文或記,也每每混稱不別。
上一篇:三禮學·《三禮》概說·《儀禮》的傳本與篇第
下一篇:《唐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