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游說六國
戰(zhàn)國時期重要外交謀略個案。秦國經(jīng)商鞅變法,國勢日盛,成為戰(zhàn)國七雄實力最強的國家,中原各國已無力單獨抵抗秦國入侵。先是公孫衍于公元前324年提出“五國相王”,合縱抗秦的主張。東周洛陽人蘇秦是一個具有戰(zhàn)略眼光而又能言善辯的謀略家。他先到秦國,為秦惠王獻圖謀霸業(yè)之術,上書十次,但他的主張不為秦王接受。于是潛心研究,根據(jù)當時六國都畏懼強秦的戰(zhàn)略形勢,開始了合縱六國以抗強秦的謀略。公元前314年,蘇秦先到燕國,勸燕文公與近百里的趙國聯(lián)合,防千里之外的強秦。燕文公接受了他的建議,封他為武安君,授以相印,送兵車百乘,錦繡千捆,白璧百雙,黃金萬鎰,讓他到各國去實施合縱謀略,抑制強秦。蘇秦到了趙國,對趙肅侯說,秦國不敢進攻趙國,是擔心韓、魏襲其后方,如果秦國先打敗韓、魏兩國,那么趙國的災難就到了。六國之地五倍于秦,六國之兵十倍于秦,如果六國合為一體,同心協(xié)力抗秦,必能滅亡秦國。因此,他希望趙王邀請韓、魏、齊、燕、楚等國國君會盟,約定六國聯(lián)合抗秦,秦軍就不敢對六國中任何一國進攻了。趙王大喜,以厚禮賞蘇秦,并讓他作為特使去約各國。蘇秦先后到韓、魏、齊、楚,根據(jù)各國在整個戰(zhàn)略全局中所處的地位,分別曉以利害,終于使六國愿意聯(lián)合起來,共同協(xié)力抗秦。各國派使節(jié)在洹水開會,結(jié)成合縱抗秦之盟,即合縱弱以攻一強。蘇秦掛六國相印,擔任縱約長。六國約定:秦若攻楚,齊、魏各出精兵救援,韓截斷秦軍糧道,燕守常山以北,趙涉漳河向西;秦若攻韓,魏、楚絕秦軍后路,齊助楚作戰(zhàn),燕為齊、楚后援,趙渡漳河支援韓、魏;秦若攻趙,韓出宜陽,楚出武關,魏出河外,齊涉清河,燕亦出精兵助趙;秦若攻齊,楚絕秦軍后路,韓守成皋,魏阻秦軍前進,燕出兵救齊,趙封鎖漳河;秦若攻燕,趙守常山,楚出武關,齊渡海支援,韓、魏亦出兵援救。蘇秦合縱之謀,在當時的確是六國抵抗強秦的上策,但是由于六國利害關系不同,各國又多以一已之利考慮自己的外交政策,加上秦國以各種手段從中破壞,剛剛形成的合縱盟約,隨之瓦解。但是,這一謀略卻從此使六國警惕強秦,合縱已成為保全六國的大趨勢,因而,后來的齊、趙、魏、楚的有識之士,也都繼續(xù)推行這一謀略。這是六國能維持百年之久的最重要的外交謀略。
上一篇:自我控制訓練
下一篇: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