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文化的地位·九流之一·墨家:“兼以易別”
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有許多相同之處,如孔子問禮于老子一事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又如大儒荀卿宗仰孔子,但其天道自然,“虛一而靜”之說顯然是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但墨家思想卻似乎處處在與儒家作對。墨家思想在先秦曾發生過巨大的影響。所以孟子曾驚嘆道:“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于楊,則歸于墨,……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孟子·滕文公下》)戰國末期,墨學仍為當時堪與儒學相匹的“顯學”,韓非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韓非子·顯學》)
墨子,名翟,魯國人,約生于公元前475年左右,死于公元前395年左右。他曾做過宋國的大夫,在宋國活動的時間較長。早年他曾親自參加過手工勞動,是一名出色的工匠,精通機械制造,會做“任五十石之重”的大車,賽過了當時最著名的工匠公輸般;他還會做守城器械,勝過了公輸般的攻城云梯。墨翟本人后來由工匠上升為士,成了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像
墨子博通當時的歷史文化典籍,積極從事社會活動,成為當時知名的學者。從其所學的弟子組成了一個思想統一的學派。這一學派同時也是一個有嚴密組織的社團。這些弟子被墨子推薦到各國參加社會政治活動,他們嚴格遵守墨子的思想原則。每個成員都能為了實現墨家的主張而“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翟死后,這個社團仍在社會中存在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社團的頭目叫做巨子。
我們現在研究墨家思想的主要資料是《墨子》一書。它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前期墨家的思想,包括墨子本人的思想,另一部分則是后期墨家的思想。
非儒
墨子早年曾學過儒家典籍,受過周文化的熏陶。《呂氏春秋·當染》云:“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迎之,其后在于魯,墨子學焉?!蹦由隰攪?,早年學習儒家文化應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墨子只是利用了儒家思想的某些資料,其基本思想卻與儒家的背道而馳。墨子公開地打出了批儒的旗號,成了儒家的第一個強有力的反對派?!痘茨献印ひ浴分赋隽四訉W儒而后批儒的這一歷史事實,“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喪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子》書中的《公孟》篇記載了墨子反對儒家的話。其文如下:
“子墨子謂程子曰:‘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食,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又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
在此,墨子批評儒家:一、不信鬼神;二、厚葬久喪;三、弦歌鼓舞;四、以命為有。
《非儒》下篇記載了墨子反對孔子的“愛有差等”的思想??鬃又鲝垺叭收邜廴恕保鬃拥娜适墙⒃谧诜ㄑ壔A之上,承認人有尊卑高低的等級差別。墨子則站在小生產者階層的立場上反對儒家維護宗法等級制的思想,指出:“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言親疏尊卑之異也?!?br>
由上可見,墨子的思想幾乎在每一基本問題上都以儒家思想為其批判的對象。
正是在批判儒家思想的基礎之上,墨子提出了他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的十大思想綱領。其中,非命是針對儒家的天命觀,節用、節葬反對儒家的厚葬久喪,非樂則批判儒家認為弦歌鼓舞有教化作用的主張,而兼愛則與儒家愛有差等的思想針鋒相對。
兼愛
墨子思想雖有十大綱領,但其最根本的觀念卻在于兼愛。墨子說:“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愛下》)這是墨子立言的宗旨。天下之害指國與國之間相攻,家與家之間相篡,人與人之間相殘,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弟不和諧。墨子認為,產生這些“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交別”或“不相愛”,即人之與人、家之與家、國之與國有親疏遠近之分,彼此利益之別。由此必然進一步會導致“交相惡”的現象。墨子對于這種“交相惡”的現象深惡痛絕。于是,他提出要以“兼相愛、交相利”的方法來除去天下之大害,認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所謂“兼相愛”就是“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樣“為彼猶為己”,于是“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墨子·兼愛中》)。
“兼相愛”是以“交相利”為基礎的。墨子認為,只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下》),才能真正實現“兼愛”的原則。這樣,“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 兼愛中》)。人人相愛相利,社會上互相殘殺與爭奪的現象也就自然會消失,這樣也就達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就這樣,墨子把“兼相愛”與“交相利”結合在一起。他認為,“兼相愛”在社會中必須具有實用的價值。他說:“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兼愛下》)墨子反復講要“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同上)。“兼愛”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心,“交利”是這種內在的道德心的外在表現。前者是思想觀念,后者是行動。思想與行動一致,也就是言行一致。墨子將兼愛與互利統一起來,反對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
《墨子》(清光緒湖北崇文書局刻本)
孔子主張“仁者愛人”。但孔子仁的根本內容是孝悌。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仁是建筑在宗法制的血緣基礎之上的。在墨子看來,儒家的仁,是從愛己出發。因為愛己,推廣一步,就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這便是所謂的“親親”。再推而廣之,才愛到其他人,甚至愛到所謂物。這就是所謂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意思。墨子認為,這種“仁”不是真正的“仁”。因為儒家的“仁者愛人”,有親疏遠近厚薄之分,此即所謂“親親有術,尊賢有等”。墨子則主張,愛人應該“遠施周遍”,不應該有親疏遠近之分。“必吾先從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墨子·兼愛下》)。為彼猶為己也。因為愛人之父,猶愛己之父;愛人之家,猶愛己之家;愛人之君,猶愛己之君也。這就叫做“愛無差等”。要愛就必須“兼相愛”,就必須普遍地去愛。墨家說:“愛人,待周愛人,而后為愛人;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不周愛,因為不愛人?!?《墨子·小取》)只有普遍地去愛,才算是愛人。不能做到普遍地去愛,就不是愛人。這就是墨家的兼愛說與儒家的“仁者愛人”之間的真正的區分。這一區分表明墨子的兼愛說已沖破了舊的宗法關系和等級制度。
墨子的“兼愛”說也要求王公大人要互相愛、利,不要發動戰爭、互相攻擊。這樣就從“兼愛”中推導出“非攻”。因為征戰之事,“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喪師多不可勝數”,及引起其它種種巨大的浪費損耗。戰爭對于攻人之國和被攻之國都有很大的害處。
“兼以易別”在思想上是要用“兼愛”來代替尊賢有等的仁愛思想,在政治上則是要用任人唯賢來代替任人唯親??鬃右仓v“尚賢”。但孔子的舉賢才以“親親”為基礎,不超出宗法血緣的貴族范圍。墨子則要求徹底打破這種世卿世祿的貴族世襲制度,堅決主張用人要“不黨父兄,不偏富貴”(《墨子·尚賢中》),要做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正”。不論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賢德就可舉而上之?!半m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墨子· 尚賢上》)而對那些身居要位、無德無才之人則應“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墨子·尚賢中》)。墨子這種“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用人思想對于反對以宗法血緣為基礎的貴族統治曾起過很積極的歷史作用。這一思想即便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仍然具有十分強大的生命力。
為了推行其“兼愛”說,墨子又進一步提出了“天志”、“明鬼”的思想。墨子是位虔誠的有神論者,他相信并不厭其煩地論證了有意志的“天”的存在,“天”高高在上,能賞善罰惡。同時,他也相信有鬼,認為鬼神無處不有,能在冥冥之中監視人類的行動,并能賞賢而罰暴。墨子認為,天志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有如“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但天志的具體內容卻是要求人們兼相愛交相利,尤其是要求貴不傲賤,強不凌弱。他說:“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富,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墨子·天志中》)違背天意,不實行兼相愛、交相利,就要“得天之罰”,順從天意,就會得天之賞賜。同樣,墨子提出“明鬼”的主張,其主旨也在興利除害。他認為,當時社會所以大亂就是因為人們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不明乎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敖袢羰固煜轮?,皆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則夫天下豈亂哉?!?《墨子·明鬼下》)肯定鬼神的存在是要人們檢點自己的行為,鬼神是無所不知的。“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同上),所以“子墨子言曰,雖有深溪博林,幽澗無人之所,施行不可以不謹”(同上)。利用天志鬼神為工具來推行兼相愛交相利,這是墨子思想的落后一面。
墨子死后,墨家分離為三派。他們對墨子的思想有不同的解釋和發揮。現存《墨子》一書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和《小取》等六篇,據近人研究是形成于戰國中、后期的墨家后學的作品。此六篇作品包括著很多的知識門類,如邏輯學、哲學、光學、力學、數學、幾何學、經濟學、政法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其中有關自然科學的內容往往有與現代科學精神相契合之處。這里墨家學說不同于其它諸子之學的地方,對中國的學術文化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墨子的思想代表著小生產勞動者的利益和要求,其思想體系中具有很多不符合當時具體歷史實際的空想成分。所以,盡管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思想在先秦的社會上曾經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秦漢以后,墨家作為一個獨立的思想體系和學派卻逐漸地消沉下去,以至默默無聞。直到清末才有學者注意研究墨家學說。
商鞅像
墨子的思想在歷史上曾不斷受到批評。如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上》)《莊子·天下篇》則云:墨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愁,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荀子則說:“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司馬遷說:“墨者儉而難遵……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史記·太史公自序》)上述批評應該說較正確地揭示出了墨家學說的缺陷,也多少點出了墨家學說所以沉淪下去的原因。
上一篇:儒學文化的特質·天地人神之間—人文本質·境界的追求:內圣外王
下一篇:儒學文化的社會功能·“鄉土中國”中的示范作用·士人與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