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高掌遠蹠》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高堂隆在病重彌留之際,仍念念不忘曹魏政權的安危,口述上疏如下:
曾子有病,孟敬子問候他。曾子說:“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是善良的。”臣臥床病重,病情只有加重沒有減輕,經常害怕突然死掉,而不能表明我的一片忠誠之心。我的赤誠之心,難道只像曾子?希望陛下稍微察看一下! 猛然改正過去的錯誤,突然興起將來篤實深遠的事業,使得上帝人民響應,四方各地仰慕德義,麟鳳龜龍獻寶,北斗星閃耀光芒,那么可以趕上三王,超過五帝,不只是繼承君位遵守成法而已。
臣經常痛心世上的君主沒有不想繼承堯、舜、商湯王、周武王的英明政治,實際上卻走夏桀王、商紂王、周幽王、周厲王的老路,沒有不譏笑末代惑亂亡國的君主,實際上卻不遵循虞舜、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的正軌。可悲啊! 用這樣的做法,追求那樣的目的,就好像攀登到樹上去找魚,用火燒水來制作冰塊一樣,不能達到目的,是非常明顯的。考察夏、商、周三代擁有天下,圣賢的君主一個接一個,經歷了好幾百年,土地沒有一尺不是他們的國土,人民沒有一個不是他們的臣子,各諸侯國都安定團結,九州整齊劃一; 鹿臺的黃金,巨橋的糧食,多得無處去用,仍舊能南面稱君,那是為什么呢?但是商紂王、夏桀王之類的人,依仗他們的武力、智慧足夠,拒絕忠臣的勸諫,才能足夠掩飾自己的過錯,崇尚阿諛奉承,高筑樓臺館所,喜好奢侈淫樂,喜歡戲子歌女,制作靡靡之音,沉迷于濮水一帶的淫亂音樂。上天不放過他們,而關懷眷念百姓,祖廟國都化為廢墟,被下面的奴隸們消滅,商紂王的頭被懸掛在白旗上,夏桀王被放逐到鳴條而死。天子的尊嚴,商湯王、周武王都有,難道他們是特異的人?他們都是英明帝王的后代。在六國紛亂的時候,天下爭斗激烈,秦國已經兼并六國,不推行圣王的政治,卻修阿房宮,修建防守外敵的萬里長城,在中原夸耀武力,憑威風降服各少數民族,天下震動恐懼,在道路上相遇用眼睛示意。自己認為根本鞏固,枝葉扶持,秦國的統治會永久流傳,誰知只傳了兩代就使得國家崩潰傾覆呢?近代漢武帝繼承漢文帝、景帝的洪福,對外抗拒匈奴,在內大興宮殿,十多年間,天下憂愁。卻相信越國巫人的話,怨恨上天并把怒氣加在別人身上,修建的建章宮,千門萬戶,最后導致了充誣蔑太子誣蠱的事變,以致宮廷內部眾叛親離,父子之間互相殘殺,災禍造成的毒害,流傳了好幾代。
臣觀察黃初年間,上天降下告誡的征兆,不同種類的鳥,在燕子的窩里生育成長,嘴巴、腳爪和胸部都是紅的,這是魏國的大怪事,應該預防在朝廷內部出現奮發威武、胸懷野心的人。可以選擇各國諸侯王,使他們在采邑封國之內掌管軍事,經常處于相持之勢,鎮守扶助京師附近,輔助光大皇室。過去周平王向東遷都,依靠晉國、鄭國的輔助。漢朝平定諸呂之亂,實在是依賴朱虛侯劉章,這都是前代明明白白的鑒戒。皇天沒有特別親近的人,只輔助有道德的人。人民歌頌德政,就能延續皇統,人民怨怒哀嘆,就要選擇和授予有才能的人來統治天下。從這里看來,天下是天下民眾的天下,不只是陛下個人的天下。臣現在百病聚集在身,氣力逐漸衰微,就要自己坐車出京,回到故鄉老家,如果就死的話,魂魄如果能有知覺,一定對陛下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曹叡下詔書說: “先生的廉潔趕上了伯夷,正直超過了史魚,用心堅貞潔白,忠直而不顧個人私利,為什么因一點小病沒有消除,就退位回家鄉?過去邴吉因為積累陰德,疾病消除而延年益壽; 貢禹因為保持節操,病重而能治愈。先生還是努力加餐,專心一志地保養自己。”高堂隆死,留下遺言要儉薄地埋葬自己,用當時一般的服裝裝殮自己。
當初,太和年間(公元227~232年),中護軍蔣濟上疏說:“應該遵循古代的封禪制度。”
曹叡下詔說:“聽到蔣濟這樣的話,使我汗流到腳上。”這件事停止了好幾年,以后就議論提倡這件事,下令高堂隆撰寫封禪的禮儀。曹叡聽說高堂隆死了,嘆息說: “上天不想成就我的事業,高堂先生舍棄我先走了。”高堂隆的兒子高堂琛繼承了封爵。
景初年間 (公元237~239年),曹叡因為蘇林、秦靜等人都老了,擔心沒有能傳授他們學業的人。于是下詔說:“過去先圣已經逝世,但他們留下的言論和教化,都寫在《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部經典著作中。六經的文章,禮又是最緊要的,不能夠片刻離開。把提倡好風俗看作小事而違背禮這個根本,由來很久。因此閔子指責原伯閉口不談學問,荀卿認為秦朝焚書坑儒是最可惡的事。儒學既已廢除,那么風俗教化從哪里興起呢?現在老輩學者和大儒學家,都已經年老,在教化的大業方面,誰是他們的繼承人呢?過去伏生將要老了,漢文帝要晁錯繼承他的學業。《谷梁傳》缺少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漢宣帝命蔡千秋選十位郎官跟他學習。現從郎官中選拔三十個才能出眾、理解經義的人,跟隨光祿勛高堂隆、散騎常侍蘇林、博士秦靜,分別學習 《詩》、《書》、《易》、《春秋》 四經和 《周禮》、《儀禮》、《禮記》三禮,主持人都為此設置考試的法規。夏侯勝曾說過: ‘儒士最大的缺點是不明經術,經術如果能明曉通達,那么要得到卿大夫等官位就像彎腰撿草芥那樣容易。’ 現在如果有能夠研究精通經學之道的人,那么你不想得到高官厚祿也會得到。大家可以不勉勵自己嗎?”
幾年以后,高堂隆等人都死了,學習經術的人于是都廢棄了學業。
中國古代經術、史乘多有韜略化的傾向,內中精蘊于韜略之士多為難得之寶。所以,那些真正精通韜略之士,均從中吸取營養,而不像皓首窮經、尋章摘句之徒終不覺悟,將寶藏念成了死書。中國古老的典籍熏陶、培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韜略之士。
類似高堂隆者,在三國時代也還有一些,其中棧潛則是較出色的一人,現附載于此,以便比較。
當初,任城國的棧潛,在曹操時歷任縣令,曾督守鄴城。
當時文帝還是太子,喜愛打獵,以致入了迷,早晨出獵夜里才回宮。棧潛勸諫說: “王公設置險阻來鞏固國家,都城的禁衛制度,用來戒備不測的事情。《大雅》上說: ‘國君的嫡子就像京城的城墻,不要使這個城墻崩毀。’ 又說: ‘不能謀劃長遠的事業,因此要極力勸諫。’如果只喜歡打獵,早出晚歸,因為整天追逐禽獸的歡樂,而忘記了無邊無際的災禍,我暗自對這感到迷惑不解。”
太子聽了不高興,但從此以后略微減少了出游打獵的次數。
黃初年間 (公元220~226年),文帝要立郭貴嬪為皇后,棧潛上疏勸諫。
明帝的時候,各種勞役一起興起,親屬被疏遠排斥,棧潛上疏說:“天生眾民而為他們樹立國君,國君是用來愛護保護眾人、養育萬民的,因此控制四海不僅僅是為了天子,分割土地劃分邊界不僅僅是為了諸侯。從三皇開始,到唐堯、虞舜,都能在天下廣施恩惠,救助民眾,敦厚樸實的美德因此和洽,老百姓都依賴他們。三王已經衰微,下到漢朝,安定太平的日子越來越少,喪亂越來越多,從此以后,就不能夠治理。太祖智慧深邃、神明威武,鏟除暴亂,恢復朝廷的綱紀,因此開創了帝業。文帝接受了上天的明命,發揚光大帝王的基業,登位七年,治理各種大事,沒有空閑休息。陛下圣明偉大,繼承大業,應該崇尚安定和平,讓人民休養生息。現邊境不安寧,征戰的兵士到遠方防守,境外戰事不息,常掛旗出征于萬里之外,國家大軍動蕩不安,從水路、陸路轉運糧草,老百姓舍棄了農業生產,每天消費千萬錢財。又大興宮殿館舍,工程上萬,徂來山的松樹,山上都被砍得光光的,奇異的石頭和各種美石,在黃河、淮河運送,京城千里之外,都變成了王畿的外圍,要供給馬料、糧食等調賦,這些地方成了皇家苑囿選擇禽獸的府庫,草木繁茂,雜草叢生的荒地和鹿兔等野獸聚積的場所; 傷害了農業,土地長滿荊棘,災疫到處流行,人民的財物消耗得盡光,上天氣節不調暢,好禾苗不能種植。我聽說周文王建立豐邑,開始度量籌劃得不急迫,但老百姓都攜兒帶女地聚集來,沒有幾天就建成了。文王的靈沼、靈囿,與人民共同所有。現在宮殿臺觀追求華麗奢侈,粉飾雕刻得極其奇妙,忘記了舜用草蓋舉行儀禮的那種儉樸精神,想的是商紂王用美玉裝飾宮室那樣奢侈浪費,設禁的土地上千里,人民的一舉一動都要觸犯法網,華麗與阿房宮相比擬,勞役是乾溪建章華臺的一百倍,我恐怕民力凋弊殆盡,人民經受不住這樣的政令。過去秦國憑借崤山、函谷關等險阻而控制天下,自認為品德比三皇還高,功勞是五帝之功的總和,想訂立流傳萬代的稱號,但只有兩代就傾覆了,情愿作普通老百姓,這都是由于枝干已經動搖,根本實在先已拔出。圣王治理天下,能尊重英俊有德之士,團結親人建立功業,有才德的人都擔任官職,功業就可以興隆,親近的人被提拔重用,就會安危與共,同舟共濟; 國家根本鞏固了,大家都會輔助,即使經歷興盛和衰落的不同時期,內外都有人輔佐。過去周成王年幼,不能臨政,周公、呂望、畢公都左右扶持;現在既沒有衛侯、康叔那樣監管前朝余民的人,又沒有像周公、召公那樣能擔任分陜而治大業的人,太子沒有確立,天下沒有國君的接班人。希望陛下把心思放在邊塞上,永遠保守無盡之業。那么海內人民就會非常幸運了。”
后來,棧潛被任命為燕國中尉,因病辭官不就職,最后死去。
上一篇:《以史為鑒,旁敲側擊》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以夷制夷,分化瓦解》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