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學·創立期(二十世紀初)·斯坦因的三次中亞考察
本世紀第一批簡牘的發現者是英籍匈牙利人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作為一個考古學家、探險家、語言學家,斯坦因是杰出的、第一流的。他曾于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三次到中亞及我國西部進行探險、考察。1930年,斯坦因第四次赴中亞考察進到新疆哈密時,受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在前三次中國探險中,他劫走了大批珍貴的歷史文物,充當了文化掠奪的角色,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
1900年5月,斯坦因從克什米爾出發到中亞考察。1901年1月29日,斯坦因一行到達漢代西域精絕國故址——尼雅遺址,發掘得了40余枚漢文簡牘及524枚佉盧文木牘。漢文簡牘上有晉泰始五年(270)字樣,說明這個遺址至少已沉埋了1600多年。這樣第一批出土簡牘就載入了本世紀的史冊。
斯坦因的第二次中亞考察始于1906年。1907年3月下旬,他在敦煌附近的漢長城烽燧遺址內發現了大批漢文木簡殘片,這就是著名的“敦煌漢簡”。這一次,他還進入敦煌藏經洞騙取了大批珍貴文書。
1913年8月1日,斯坦因開始了他的第三次中亞考察。次年,在敦煌漢代遺址中,獲得了150枚漢代木牘。
斯坦因三次中亞考察所獲文物,包括“敦煌漢簡”在內都交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教授整理研究。沙畹去世后,斯坦因第三次中亞之行所獲文書,由沙畹弟子馬伯樂研究。沙畹于1907年發表了《丹丹烏里克·尼雅、安迪爾發現的漢文文書》公布了斯坦因第一次中亞考察所獲簡牘及其他文書,又于1913年發表《斯坦因在東土耳其斯坦沙漠中所獲漢文文書》,公布了斯坦因第二次中亞考察所獲“敦煌漢簡”等文書。斯坦因的第三次中亞考察所獲文書直到1953年才公布,當時馬伯樂已去世十年,大英博物館發表了馬的遺著《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所獲漢文文書》。
斯坦因對他三次中亞之行及所獲簡牘文書也發表過一系列的考察紀實和研究論著。如:《沙漠埋葬的和闐廢墟——在中國土耳其斯坦從事考古學和地理學考察的旅行實紀》(1903年)、《古代和闐——中國土耳其斯坦考古調查詳盡報告》(1907年)、《契丹沙漠廢墟——在中亞和中國西部地區考察報告》(1922年)、《塞林提亞——在中亞和中國西部地區考察詳盡報告》(1921年,該書后由法國學者郭魯柏改寫為《西域考古記圖錄》,中國學者馮承鈞又將郭著譯成中文,中華書局于1957年出版)、《亞洲腹地——在中亞、甘肅和伊朗東部考察報告》(1928年)。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斯坦因的 《西域考古日記》(1933年)。該書是斯坦因應邀于1925年到美國波斯頓作中亞考察報告后根據記錄壓縮而成的,我國老一輩史學家向達將其譯成中文,改名為《斯坦因西域考古記》,193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上一篇:音樂學·宋元的音樂活動·文學著述中的音樂學成果
下一篇:水利學·近代科學技術的引進(1900年至1950年)——傳統水利逐漸堙沒·新型水利工程的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