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承德之旅·外八廟·八寺拱山莊
在避暑山莊外圍有一組雄偉的富于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外八廟。它坐落在山莊東北部和北部,都朝向山莊。外八廟原有寺廟十一座,因當時在北京設了八個辦事機構,故稱“外八廟”。現存七座,它們是:溥仁寺(又叫前寺);普寧寺(又名大佛寺),寺內的大佛高22.28米,重達122.74噸,是世界罕見的木質大佛;安遠廟(又稱伊犁廟),是仿新疆伊犁河北岸的固札廟建的;普陀宗乘之廟(俗稱小布達拉宮),是仿西藏布達拉宮修建的;殊像寺,是仿山西五臺山的殊像寺建的;須彌福壽之廟(俗稱班禪行宮),是乾隆專為班禪六世來熱河居住和講經,仿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修建的。這一系列寺廟建筑富有民族特色和象征意義,成為著名的名勝古跡。
外八廟中的第一座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最后一座建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共歷時六十六年。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外八廟的興建起到了團結各地少數民族、鞏固國內統一、防御外來侵略的作用。從外八廟各廟的中軸線都指向避暑山莊這一點來看,人們不難發現邊疆蒙、藏、維等民族與中央政權的關系。其建筑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多民族的建筑風格。各廟建筑十分壯觀,技藝高超,又各有千秋,都是難得的藝術珍品和文化瑰寶,是中國各民族建筑藝術的結晶。
古樹塑大佛
普寧寺在避暑山莊北,因寺內有巨大木雕佛像,故又稱大佛寺。它建于乾隆二十年(1775),是仿西藏三摩耶寺建造的;它同山莊的園林一樣,仿中有創,把漢藏建筑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山門前有哼哈二將,門內有幢竿,東西兩側是鐘鼓樓。正面有座碑亭,碑文用漢、滿、藏、蒙四種文字書寫而成。過碑亭是天王殿,殿內主尊是大肚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像。天王殿還有東西兩個配殿,東配殿原供大黑天、密集、大威德三尊密宗金剛佛,后因殿房漏雨毀壞;西配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三弟子的塑像,南海觀音居中,普賢菩薩在南,文殊菩薩在北。天王殿后是大雄寶殿,釋迦牟尼居中,迦葉在左,彌勒在右;兩側是泥塑的十八尊羅漢座像。出大雄寶殿登上四十二級臺階,便是大乘之閣。此閣通高37.4米,閣內供奉的是主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佛身高22.8米,腰圍15米,重量為108.44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關于大佛寺,民間傳說不一,“古樹塑大佛”的說法較廣。相傳雍正年間,承德縣安匠鄉孟家莊二道營子莊外,有一棵腰粗五抱合圍的大槐樹,蔭涼很大,全村人在樹下乘涼都遮得下。有一年,這營子的莊主王老員外要擴大宅院,就想用這棵樹的木材修房建屋。一天,他帶人放樹,用鋸一拉,從鋸口處嘩嘩流血。這時有人說:“此樹是鎮莊之寶,不能用來修房建宅,只能雕成佛像供奉,說不定將來還能指望它發大財呢!”以后,王員外到處尋覓能工巧匠,想把它雕成佛像,可始終沒找到合適之人。乾隆年間,承德要修大佛寺,朝廷張貼榜文,征集天下獨木。王員外雖已年過花甲,升官發財之心卻仍沒死,便讓家丁放倒大樹,套上七輛大馬車,花費半個月功夫,把樹干運到承德獻給朝廷。到承德時,王員外不小心被滾下來的木頭砸死。
殿內的這座木雕大佛是密宗神大悲金剛菩薩,為西方三圣之一。佛頭有三眼,表示知道過去、現在與未來。頭頂上的立像和帽子鑲嵌的坐像都是無量壽佛,據說是大佛的老師,放在頭上表示尊敬。佛有四十二只手,手持各種法器,有刀、槍、劍、戟和日月等。大佛左手托日代表人體左部氣的運行,右手托月代表人體右部氣的運行。據說大悲金剛菩薩是個心地善良、本領高強的人,他曾立下志愿,要拯救天下所有受苦的人,將他們渡化成佛,否則,自己決不成佛。有一天,他手數佛珠,心中盤算著,雖然自己渡化了很多人,但是窮人太多,何時才能渡化完?此念一生,不由得有些心灰,身子頓時斷成四十二截。正在這時,無量壽佛來了,將各個碎段揀在一起,勸他不要灰心,繼續普渡眾生。剎那間,他的身子便合在一起,并生出四十二只手臂,每只手上又長出了一只眼睛,代表一個化身。
其實,建普寧寺的目的在《普寧寺碑》中記載得很清楚:乾隆帝于是年(1755)五月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的武裝叛亂,冬十月,在避暑山莊宴賚和封賞厄魯特蒙古四部的上層首領,并謂“昔我皇祖之定喀爾喀也,建匯宗寺于多倫諾爾,以一眾志”,乃循舊制建此寺。又因“蒙古向敬佛,興黃教,故寺之式,即依西藏三摩耶廟之式為之”。“普寧”就是祝愿國內普遍安寧的意思。
香妃與安遠廟
安遠廟俗稱伊犁廟,位于承德避暑山莊東北,武烈河東南平崗上。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據乾隆御制《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碑刻載,在漠北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少數貴族發動武裝叛亂時,蒙古各族人民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準噶爾部蒙古的達什達瓦部參加了清朝平叛軍事行動。后朝廷允其所請,將該部二千多人遷居熱河,并仿照新疆伊犁固爾扎廟形制,營建此廟,以“懷柔遠人”。廟宇布局規整,有方正密合的風格,內外三層墻垣,有欞星門吸三道山門,最內層周圍六十四間房屋環繞,中間為三層重檐的普渡殿,平面呈七間正方形,黑色琉璃瓦頂。殿內供綠渡母塑像。底層四壁繪有壁畫,色彩絢爛,情景生動。上層珍藏乾隆帝甲胄,殿前有乾隆御筆臥碑一通,以滿、漢、藏、蒙四體文字鐫刻。關于安遠廟,當地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相傳乾隆登基坐殿后,看到伊犁那邊兒總不安寧,就想結個親戚。皇上要選妃,有人告訴他說有個回部少女,容貌美麗在其次,最出奇的是不用脂粉,身上自有一股香氣。于是,乾隆馬上下了一道圣旨把這個少女選進宮來。乾隆為討她歡心封她為西宮娘娘,這位娘娘就是傳說中的香妃。香妃進宮后悶悶不樂,經再三盤問,才知道她想家,想伊犁河邊的固爾扎廟。乾隆為了慰帖香妃,就差人去新疆畫回圖樣,然后召集十大作坊的工匠動工建造,幾個月工夫,廟就修好了。這廟修得莊嚴肅穆,三層朱紅圍墻,中間是三層高高聳立的大殿,油黑油黑的瓦頂,與新疆伊犁河邊的固爾扎廟十分相像。這下香妃笑了。后來,乾隆還在離宮東北角上,為香妃蓋了座梳妝樓,樓上安了面大鏡子,正對著伊犁廟。香妃每日在此梳妝,就可以從鏡子里看到伊犁廟,這樣,就如同回到了家鄉一樣。
后天下之樂而樂
普樂寺,俗稱“圓亭子”,位于山莊以東的臺地上,背后是高聳的棒槌峰,面對南流的武烈河與山莊隔水相望。占地面積24000平方米,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于當時西北各民族與清朝中央政府關系日益密切,生活在巴爾喀什湖附近的哈薩克族和生活在蔥嶺以北的布魯特族(柯爾克孜族),經常派代表進京朝覲,因此而建此寺。“普樂寺”是乾隆命名的。據他自己說是取“后天下之樂而樂”之意。所謂“普樂”就是說愿國內各民族普遍幸福的意思。普樂寺以宗印殿為界分前后兩部分。從山門到宗印殿是前部。山門朝西,雖屬因地制宜而建,但含有深意。乾隆時期所建各廟,均面向山莊,含有拱衛中央政權的意思,山門內依次是天王殿、鐘鼓樓、宗印殿及慧力、勝因兩個配殿。普樂寺的后半部,叫作“壇城”,是仿西藏薩迦寺的“壇城”制度修建的。城臺用大型條石砌成,三重七十二階,層層上收,最高一層正中為一圓形殿堂,外形與北京天壇祈年殿相似,重檐攢尖頂,飾黃金琉璃瓦。殿內藻井金碧輝煌,藻井下有一座大型木制曼荼羅,頂部為銅鑄鎏金歡喜佛。曼荼羅用三十七塊木頭作成,代表著釋迦牟尼三十七種學問。殿外四周立有八座琉璃小塔,整個壇城上圓下方,用以象征天地。所有這一切建筑形式都代表了佛教對世界的一種解釋。
小布達拉宮
普陀宗乘之廟位于承德避暑山莊正北,是外八廟中最為壯觀的一座。“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故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廟宇建筑布局利用山勢,自然散置,自南而北層層升高,極富變化。山門前有五孔石橋,門內巨大碑亭內有乾隆御筆《普陀宗乘之廟碑記》、《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伏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石碑三通。亭北為五塔門、三間四柱七樓式琉璃牌樓,殿閣樓臺等建筑前后錯落有致。大紅臺氣勢雄偉,是該寺主體建筑。臺高達42.5米,寬59.7米,有城閣凌空之感。紅臺中部是萬法歸一殿,重檐四角攢尖鎏金瓦頂,臺東為落伽勝境殿和權衡三界亭,臺北最高點有慈航普渡亭,二亭均重檐金瓦。
普陀宗乘之廟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二月。乾隆三十五年,是乾隆六十壽辰,三十六年是他母親八十壽辰,乾隆想借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的王公、部落長來承德為他祝壽時,利用喇嘛教對他們進行綏撫;而達賴喇嘛又是黃教喇嘛教格魯派的最高教主,蒙古諸部落人心目中的“神王”,普陀宗乘之廟按照達賴喇嘛在西藏拉薩所居布達拉宮的樣式營建,就能使這位“神王”象征性地在承德永遠居住。這些都是乾隆建造此廟的良苦用心。廟落成之時,由伏爾加河流域率眾返回祖國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恰好來到承德,朝見乾隆,乾隆為紀念此事,特親書石碑二通。土爾扈特本是我國新疆北部厄魯特蒙古的一部分。明崇禎二年,由于上層分子爭奪王位,他們的頭目即率眾去伏爾加河下游濟河流域游牧。清政府曾幾次派人到那里探望他們。后來,由于沙俄對他們實行殘酷的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種族歧視,土爾扈特部不堪忍受,決計全部返回祖國。從1770年11月開始,歷時八個月,萬里跋涉,回到了祖國。乾隆曾在“萬法統一”殿接見了該部首領渥巴錫,并在避暑山莊萬樹園舉行野宴,頒發給首領八顆銀印。由此看來,普陀宗乘之廟不僅是融合著多民族建筑形式的藝術杰作,而且也是清代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產物。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全景
文殊菩薩大皇帝
殊像寺坐落在避暑山莊之北,東鄰普陀宗乘之廟。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寺為漢族寺廟建筑形式,門前列石獅一對,門殿有哼哈二將,殿后左右有鐘鼓樓,正中為天王殿,殿北三十五級高壇上為會乘殿,內供文殊、觀音、普賢三菩薩像。據說,這文殊菩薩是依乾隆皇帝的模樣塑造的。
相傳,這一年乾隆皇帝七十壽辰臨近,西藏活佛六世班禪要親自到京給乾隆祝壽。乾隆傳旨命章嘉國師為班禪活佛的到來做準備。章嘉可犯難了,他知道皇帝雖為天子,但班禪是在世活佛,活佛是不向皇帝叩頭的。怎樣才能讓西藏的這位活佛跪拜在天子的腳下呢?他苦苦思索,終于想起當年圣祖仁皇帝接見五世達賴時,達賴活佛曾稱仁皇帝是文殊菩薩化身的事兒。于是,章嘉國師便向乾隆皇帝說出了自己的思慮和想法。此時恰逢承德正在修建一座文殊菩薩廟——殊像寺,工程已近尾期,章嘉國師說:“前殿不動,殿后添假山曲徑,小橋石洞,辟一處幽美凈地,中設寶相閣,內供文殊菩薩,相貌要與圣上相同。班禪是轉世活佛,但在文殊菩薩面前豈有不跪拜之禮?”乾隆聽罷點頭應允,命章嘉國師照此辦理。寶相閣建成后,高大的文殊菩薩端坐在蓮花盛開的須彌寶座上。它身披一百零八顆珍珠,十分莊嚴肅穆。六世班禪來承德后,雖也看出章嘉國師的良苦用心,但在圣像面前也無可奈何,只得向乾隆大禮參拜。乾隆大喜,對班禪更是厚愛,除親自聆聽班禪講經論法外,還賞賜大量的金銀等物給他。當時寺內有滿族喇嘛五十人,根據乾隆旨意,譯述藏經,用十八年時間翻譯成三部滿文大藏經,今已散佚。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儒釋道三足一鼎安天下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贛東之旅·景德鎮·千年瓷都風采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