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的殘酷祖制
——子貴母死
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之家,兒子被立為皇儲,當母親的一定喜不自勝,從此“母以子貴”,盡享富貴榮華。然而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皇室中,后妃們卻天天祈禱不要生下皇子,因為自己的兒子一旦被立為太子,她就將走上死路……
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
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入主中原之前,鮮卑族首領繼承人的冊立和即位往往有賴于母族的強大。這種“母強子立”的體制一直持續到北魏的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繼位。道武帝繼位后,積極擴充領土,于386年建魏稱王,并于三年后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并稱帝。頗有遠見的道武帝拓跋珪意識到,先前的部落體制已經不再適用,北魏需要有超越一切的專制君權。而在“母強子立”的制度下,“母權”對皇權的威脅是極大的。為此,道武帝痛下決心,創制了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一旦選擇了某位皇子為儲君,那么這位皇子的生母就要被賜死。
制度一經設立,道武帝便賜死了太子拓跋嗣的母親劉貴人。年少的太子傷心得號啕大哭。道武帝卻對他說:“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不讓婦人以后干預政權,令外戚勢力作亂。你要把這種方法繼承下去。”旁邊的大臣也連忙說:“是啊,古代圣君也是這樣做的。”大臣此言指的是漢武帝賜死鉤弋夫人一事。漢武帝晚年想冊立鉤弋夫人所生的皇子劉弗陵為繼承人,又擔心自己死后皇帝年幼,太后容易秉政禍亂朝廷。于是,為了皇權的穩固,漢武帝狠心賜死了年輕貌美的鉤弋夫人,以絕后患。
就這樣,已有“先例”的“子貴母死”制度作為北魏的祖制被傳承下來,直至北魏滅亡。
一設一廢兩悲劇
然而,“子貴母死”這種極端的制度并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
小皇帝的生母被賜死,便需要有另外的女性來照顧他。于是,北魏出現了奇特的三位“皇太后”并存的局面。一位是皇帝的生母,皇帝即位后追封被賜死的母親為皇太后;另一位是皇帝的養母,她們對皇帝有養育之恩,也會被封為皇太后;最后一位更為奇特,按照北魏拓跋氏的古制,皇帝的妃子需要親手鑄造一個金人,只有鑄造成功的才有資格被選為皇后,于是在前朝鑄造金人成功而被選為皇后的人(非皇帝生母)到了后一朝,便理所當然被奉為皇太后了。
在這種制度下,后兩位“皇太后”仍然擁有著左右皇權的能力,因此使“子貴母死”制度的效力減弱。又因為這項制度對于每朝的皇帝來說都是一場生離死別的噩夢,所以北魏不少皇帝都想廢掉它。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就曾因不忍殺死自己的愛妃林氏而向祖母馮太后苦求廢掉祖制,但沒有得到應允。
直到北魏的第八位皇帝宣武帝拓跋恪在位時,因篤信佛教,不忍殺生,于是斷然宣布廢除這項制度。但歷史又無情地捉弄了仁慈的宣武帝,他的好心最終導致了北魏的滅亡。
宣武帝不忍心殺死的是皇子拓跋詡的母親胡充華。宣武帝死后,胡太后利用皇帝年少,大權獨攬,不僅在國內大興土木,建造佛寺,而且重用佞臣,豢養情夫,攪得朝廷烏煙瘴氣。最后,窮兇極惡的胡太后竟然毒死了自己的兒子孝明皇帝。太后的惡行激起了群臣的反抗,后來她終被勤王之師(皇帝有難時前來救援的部隊)誅殺。然而經過這一番折騰,北魏的氣數已經完全耗盡了。
上一篇: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無奈的崇禎帝
下一篇:千年不朽的神話——長沙馬王堆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