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古代文學·孟子荀子發展了孔子的文學觀·荀子建立了宗經征圣明道的價值標準
荀子作為儒家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強調博學與文學的重要性,《荀子·勸學》曰:“學不可以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大略》曰:“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之于琢磨也。《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謂學問也。”荀子這里所說的“學”、“博學”、“文學”,其內容不能等同于今日文學的概念,但卻包含文學的內容在內。荀子把文學視為人的修養之重要內容,這正是對孔子重視“文”、“文學”主張的繼承。
荀子在評論五經之時,提出了“詩言是其志也”的說法。《荀子·儒效》曰:“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知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風》之所以為不遂者,取是以節之也;《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以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畢是矣。”這里荀子之言詩言其志,指的是《詩》為圣人人格之表現,此與《尚書· 堯典》寬泛地說“詩言志”不同。王先謙《荀子集解》曰:“國風所以不隨荒暴之君而流蕩者,取圣人之儒道以節之也。”也即《毛詩序》之“發乎情,止乎禮義”。“文”指文飾;“光”者,廣也;“至”指“盛德之極”。而《書》、《禮》、《樂》、《春秋》雖不可稱為文學,其言事、言行、言和、微隱,與《詩》之言志相為表里,構成一個圣人人格內容與形式的大系統。文學正是養成圣人人格內容與形式的途徑之一。
荀子是宗經、征圣、明道學說的倡導者,他重視博學、文學,重視詩之言志、風之不遂、雅之文飾光大、頌之美盛德,都是局限在人倫綱紀一途,所以學習的范圍、學習的目的是既定的。《荀子·勸學》曰:“學惡乎始? 惡乎終? 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尚書》之言政事,《詩》之述情態,《禮》為建立行為綱紀,《樂》主中和,《春秋》具微言大義,可以教導人超凡入圣,成為君子,因此,是學習的最高典范。
荀子是一位博學的學者,他對于《易》、《詩》、《禮》、《春秋》等儒家經典的流傳,居功甚偉,他通過對儒家經典的傳播,既發現了圣人孔子是人類智慧的集大成者,五經是圣人智慧所具有情志文采的完善體現,所以學習必須以圣人及圣人創設的經典為根據,學習的目的是成為圣人,同時,他又發現了五經各自的特點,如“《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荀子·勸學》)的特點,即“《禮》、《樂》標舉法則而無論說分析,《詩》、《書》記載故事而不切近當前,《春秋》文辭簡約,意旨微妙,一時難以索解”(顧易生、蔣凡《先秦兩漢文學史》第三章)。所以在學習之時,“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荀子·勸學》)。即要通過師徒傳授認真地領會五經意旨。
荀子以征圣、宗經、明道的綱領為基石,發表了他對“言”、“名”等問題的看法。《荀子·非相》曰:“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奸言;雖辯,君子不聽。……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君子必辯。”《荀子·正論》曰:“故凡言議期命,是非以圣王為師。”《荀子·正名》曰:“今圣王沒,天下亂,奸言起,君子無執以臨之,無刑以禁之,故辨說也。實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說,說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說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業之始也。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辨說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說之用也。辨說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心合于道,說合于心,辭合于說,正明而期,質請而喻,辨異而不過,推類而不悖;聽則合文,辨則盡故。”所謂辯,就是一種有說服力的言談,文以明道,君子好辯說,正命名而辨異同,是基于衛道的目的。道關乎治亂人情,心之與言、說、辭、命,必須合于道,而道則以禮義之順,合于圣人。背離道,名不合實,雖辨麗,也是應拋棄的。言、名的道理,用于文學創作,便是對文學內容明道目的和文章用詞命意切實的一種要求。“言必當理,事必當務”(《荀子·儒效》)。“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類,差差然而齊,……名足以指實,辭足以見極”(《荀子·正名》)。欲要名實相稱,言理當務,有助于王化大業,若“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矞宇嵬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荀子·非十二子》),“誘其名,眩其辭,而無深于其志義者”,違背名辭為“志義之使也”的本分(《荀子·正名》),無疑是有害的。
上一篇:近現代海外儒學概覽·歐美·英國
下一篇:儒學與中國美學·原始儒學與美學·荀子的“性惡論”與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