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權獨攬,令從己出》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當時,中書監、中書令號為專得魏帝曹叡信任的“專任”。蔣濟就此上疏說:“大臣威權太重了,國家就要危亡;對左右侍從太親信了,帝王本身就要被蒙蔽。這是古代最值得借鑒的教訓。往日大臣秉事專權,引得內外怨情煽動。陛下初即位時卓然獨立,萬機百政都要親自閱覽。故而內外群臣,沒有不肅然起敬的。大臣并不是都不忠誠,然而威權如落在陛下左右的下人手中,眾人心中就會對大臣們輕慢。這本是勢理中的常情,陛下既然已經對大臣們加以審察,但愿陛下也不要忘了您的左右侍從。陛下左右侍從的忠正遠慮,未必比大臣們更賢良;至于乘便爭嬖、逢取迎合,或者可能很精工。如今外面所說,動輒就把陛下的左右稱作中書。雖然陛下讓他們恭謙謹慎、不敢與外部交通,但有了‘專任’這個別名,也還是要讓世人疑惑。何況他們實際上掌握著國事的樞要,日日在陛下眼前。倘若他們乘著陛下疲倦休息的時候,而私自對國事有什么裁寺、定制,眾臣們見到這些人對國事能起推移作用,也就會抓住時機向他們求托。一旦有了這種開端,朝臣們就會借機在宮內設置代言人。用這幫人為自己講話,私自招徠他所結交的侍從,作為他的內援。如若是這樣,隨意的藏否褒貶和毀譽抑揚,必然要有所興起;功勞過失和賞賜懲罰的對象,必然要有所更易與顛倒。奉行直道而德業上乘的人,就有可能被壅塞貶斥;曲阿黨附陛下左右的小人,就有可能反而騰達。陛下的左右們借著微小的事情,就可以造成陛下的先入之見;緣順著陛下的外形表象,就可以揣度出陛下的圣意。陛下對心意中所狎近親信的人的虛妄行為,往往不會再有什么猜疑、覺察。這應該是讓陛下的圣智,早就應當聽到的道理。只要陛下對外界經意留心,則左右的不軌形跡自然就能發現。或者是由于朝臣畏懼言語不合,而遭到陛下左右的怨謗吧,故而至今沒有碰到人能把這些說給陛下您聽聞。臣竊見陛下正潛注精神、默然深思,公言和私聽一并都會加以觀察。如若從前的事還有什么不盡情理之處,或者對人、物還有什么運用不周的地方,臣相信陛下一定會改換曲調、改弦更張的。陛下將遠要與黃帝、唐堯比較功德,近要昭彰光大武帝、文帝的圣跡,哪里是一個囿于近世習俗而已的庸主呢!然而,做人君的也還是不可以把滿天下的事情都自己包攬過來,他還是應當有所托付。三公這一重要職務都讓一個臣子擔任,如果不是像周公旦那樣的忠臣,又不是像管夷吾那樣大公無私的良輔,就會有玩弄機權、敗壞官風的積弊。當今可作國家柱石的賢士,確實很少。但是操行能稱賢于一州,智力能勝任于一官,忠義誠信能竭力盡命,能各自奉守他們職責的官員,陛下也還是可以一并驅使鞭策。這樣,就能不使陛下的圣明之朝,而蒙有丑名了。”
明帝答詔說:“骨鯁的直臣,是人主君王的依仗。蔣濟兼具文武英才,服事勤勞,克盡忠節。每有軍國大事,他就有奏議章表。其議論忠誠奮發,我很鼓勵他的作法。”當即就升遷他為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封建專制的作用與弊端,可從蔣濟的一番宏論中得以總結。權力分散,容易政出多門,時日長久,必導致內部傾軋、混亂,進而演化為分裂、動亂。權力集中,必定要求君主明智、強健,稍有疏忽,則起風云。中國古代政治中樞缺乏制衡力量,缺少穩定機制,所以隨時都會出現突發事件。作為韜略家,蔣濟不愿看到皇帝大權旁落而造成社會動亂的慘劇重演,故而力主大權獨攬,令從己出。
上一篇:《大權獨攬:曹操自立為魏公》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大白若辱》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