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以利治國
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提出的利用人們的好利心理治理國家的經濟觀點。白居易認為,人都是好利的,“茍利之所在,雖水火蹈焉,雖白刃冒焉”(《白居易集·策林·息游墮》)。只有實行對人民有利的政策,才能治理好國家。例如,由于“游墮者逸而利,農桑者勞而傷”,人們就要“去無利而就有利”,從而造成人們“舍本業,趨末作(游墮)”現象。因此,國家就應實行有利于本業、不利于末業的政策,以使游墮者回心歸農。這一觀點,與傳統的主張用教化作為限制人民求利活動堤防的觀點正好相反,對于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代詞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任土作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