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夢驚覺—近代儒學·舊邦維新—康、梁的意義·文化奇才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梁啟超以文化革命旗手的身分挺現在文化前沿陣地。
他是“詩界革命”的倡導者。“同光體”流行晚清詩壇,他深厭其吟風弄月,無病呻吟,逃避現實。他認為舊詩創作已走上陳陳相因、了無生機的窮途末路,只有把“被千余年來的鸚鵡名士占盡”的詩壇奪過來,才能挽救詩運。他提出“非有詩界革命,則詩運殆將絕”,而這一革命又“當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為此,他主張以新意境、新理想和新精神入詩,并確指這“三新”“不可不求之于歐洲”。這一倡導頗獲響應。在他前后左右,是夏曾佑、黃遵憲、蔣觀云等一批新詩人。他們的詩作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激情,傳達了時代的心聲。他們的革新理論振揚了一代詩風,在詩壇拓展出一片新天地。此回“詩界革命”同五四時期的新詩運動雖有許多不同,卻仍不失為其革新的前潮和先驅。
他又是“小說革命”的張揚者。嚴復、夏曾佑等在1897年首倡“小說革命”,梁啟超甚為贊同,把新小說視為開通民智、革新民心的重要工具?!坝乱粐瘢豢刹幌刃乱粐≌f?!痹谒磥?,無論是革新道德、宗教、政治,還是革新風俗、學藝,都有賴小說的革新?!敖袢沼牧既褐?,必自小說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說始?!?《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他不但坐而言,還起而行。他親自撰寫了像《新中國未來記》之類政治小說,還在《新民叢報》開辟小說專欄,發表了許多小說譯作。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橫濱創辦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以刊登新小說為主的《新小說》月報。這一刊物刊登內容廣泛,包括政治小說、歷史小說、傳奇小說、寫情小說、科學小說等。梁啟超本人在小說創作實踐上雖無成就可言,但他的鼓吹張揚,無疑對小說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的提高有其積極影響,對于五四新文藝理論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先導作用。
他還是“史學革命”的領袖人物。二十世紀初,他率先把史學革命提到國家盛衰民族存亡的高度?!笆穼W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唯此為大?!苯栌梦鞣绞穼W觀和方法論,他對封建史學發起猛烈攻擊。他揭露封建史學有四弊二病。四弊為:“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二病為:“能鋪敘而不能別裁”,“能因襲而不能創作”。在他眼中,二十四史僅為“二十四姓之家譜”,為“一大相斫書”,為“墓志銘”、“蠟人館”(《新史學》)。史學是傳統文化中的大戶,梁啟超對之情有獨鐘并非偶然。終其一生,在史學理論方面的探求興趣始終不衰。直到晚年,他還發表如《中國歷史研究法》之類長篇論著??梢哉J為,梁啟超膠膠喔喔發為先鳴,章太炎、夏曾佑、王國維、陶成章等繼跡而起。他們桴鼓相應,互為犄角,開辟了一條新的治史途徑。在他們的鼓吹宣傳和垂范作則下,一批按照新的史學觀點撰寫的史著相繼問世,在中國史學史上揭開了一個新的時代。就此而言,梁啟超們實為行將逝去的舊史學敲起了暮鼓,又為即將誕生的新史學撞響了晨鐘。
他更是“道德革命”的召喚者。人的問題是社會變革中的焦點問題。能否培養一代大寫的“人”,是直接關系到社會改革成敗利鈍的大事。1902年創辦《新民叢報》之始,梁啟超便在長篇論文《新民說》中鼓吹道德革命。他發展了戊戌時期嚴復的“新民德”思想,以更明確的語言指出,培養一代具有新道德的國民是締建新國的基礎。在這篇被人稱為二十世紀中國的人權宣言書中,他主張中國必須有一以“利群”和“公德”為核心的道德革命。他大聲疾呼,要養成當代國民新道德,必須清除傳統儒家舊道德中的奴性成分,不再做“古人之奴隸”、“世俗之奴隸”、“境遇之奴隸”、“情欲之奴隸”。他自稱所倡新道德即由“斟酌古今中外”而得,具體檢視其所倡新道德,內中確實輸入了很多西方近代的倫理道德觀念。這一在道德領域除舊布新的努力,還得章太炎、鄒容等革命派同中有異的回應,遠啟五四時期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思潮,成為近代中國改造國民性的重要一章。
梁啟超不但是本世紀初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還是近代中國文化史、學術史的杰出開拓者。他在二十年代寫成的《什么是文化》和《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全書未完成),被視為近代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清代學術概論》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更享盛譽。前者以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的宏觀論述見長,后者以時代、學科、學者、流派具體梳理為優。它們同被視為中國學術史上的瑰奇之作。
梁啟超一生勤于著述,著作等身。約計著作字數在一千一百萬至一千四百萬字之間。從1896到1929年,三十余年中平均每年寫作三十五萬字左右,可謂“高產作家”。翻檢收羅其著作較全的《飲冰室合集》目錄,便可看出梁啟超在文化學術方面視野之寬和涉獵之廣。舉凡政治、經濟、財政、法律、外交、歷史、哲學、宗教、美學、教育、倫理、小說、詩詞、戲曲、書法、金石、古籍整理乃至軍事等等,真可謂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在上述有關學科領域,他都曾發表過不少可取的見解,對推動這些學科建設不無裨益。人們但凡研究近代中國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經濟史……,都不能跳越梁啟超。
曾受福祉者稱道他:“他是生在中國的封建制度被資本主義沖破了的時候,他負戴著時代的使命,標榜自由思想而與封建的殘壘作戰。在他那新興氣銳的言論之前,差不多所有的舊思想、舊風習都好像狂風中的敗葉,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郭沫若《少年時代》)
十世紀初,康梁師弟在思想文化領域由合而分的關系,非常具有象征意義,也非常發人深思。月落日出,薪盡火傳,標志著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交接進化??涤袨槎俗鴤鹘y文化破壞者的領袖地位,梁啟超又為近代文化傳統的形成奠立基礎。中國近代文化在從傳統文化蛻出過程中,也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新傳統。這個近代文化傳統的主要特點,就是一批又一批思想文化先驅者敢于向阻礙社會發展進步的舊思想、舊觀念和舊制度挑戰;敢于打破傳統勢力和傳統觀念的束縛,為社會的發展進步在思想文化上開辟道路;勇于開拓,勇于革新,勇于創造,向時代提供前人未能提供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梁啟超以自身不懈的文化勞作,為近代文化傳統奠放了一塊堅實的基石。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儒學政治的基本理念·政治原本人性
下一篇:儒學與中國古代文學·儒家文學觀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統治地位·文學家應原道宗經征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