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里硝煙彌漫
人間煙火姑蘇城,滿池芙蕖弦琶錚;
梔子香艷平江路,桐油傘下笑語盈。
芊芊女子最多情,繡出紅妝君郎贈;
吳門才子天下墨,歲月靜好枕河生。
——楊眉《姑蘇城》
越國在默默地積蓄“內(nèi)力”的時候,吳王夫差沒有引起任何重視,因為他忙于北上爭霸。他在征服越國后,即積極做北進準備。
重臣伍子胥主張“聯(lián)齊滅越”,幾次三番地進諫夫差,但是吳王剛愎自用,反而派伍子胥出使齊國。在齊國出使的時候,伍子胥對他的兒子說:“我多次規(guī)勸大王,大王不采納我的意見。我現(xiàn)在已看到吳國的末日了,但是我是吳國的相,所以只能和吳國一起滅亡了。但是你沒有義務(wù)做到這樣。”于是將他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牧(鮑叔牙的后代),就返回吳國向夫差匯報。
伍子胥這種留后路的行為,被他的政治對手伯嚭抓住了。伯嚭趁機進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公元前484年,早就覺得伍子胥功高震主的夫差贈劍令伍子胥自殺。
相傳,伍子胥自殺前非常憤恨,留下遺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
此后,吳、齊艾陵之戰(zhàn)爆發(fā),吳國戰(zhàn)勝,夫差更是志得意滿。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吳軍主力進至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及中原諸侯會盟,“欲霸中國”。此時吳之霸業(yè)達于頂點。
其實,夫差能夠稱霸是極其僥幸的,并不是吳國本身有稱霸的能力。
當時中原第一諸侯晉國的大權(quán)已經(jīng)被強勢大夫們把持,這些士大夫能夠面對吳國保持晉國不受侵略就算是不錯了,指望他們勠力同心,重整晉國霸業(yè)是不可能的。
弭兵會盟后,鄭國和宋國還是連年交兵,根本無力對抗外敵。
秦國則和吳國天南海北,而且此時的秦“閉關(guān)鎖國”,對中原事務(wù)從不摻和。
總體上來說,中原諸侯誰也不想跟銳氣正盛的吳國死磕。而且弭兵之會后,霸主失去了“權(quán)利”和“義務(wù)”,霸主國不管小國生死,也不能從小國收獲“成”——保護費,所以稱霸和會盟沒有任何意義。
黃池會盟,晉定公不想去,覺得太丟份兒,但執(zhí)政趙鞅堅持要去,認為:“不能在自己的任期內(nèi),對一個蠻夷國家示弱。”于是晉國君臣抱著“重在參與”的念頭參加了此次會盟。
參與黃池會盟的除了晉國和吳國這兩個大國,還有魯國和衛(wèi)國這樣的“醬油眾”。其實,夫差的黃池會盟僅僅是炫耀武力,迫使晉國承認其盟主地位罷了,并沒有打仗的意思。因為沒有實際的利益分配,所以幾個國君或者使者坐在一起喝酒交流,盟會程序順利進行著。
但到了最關(guān)鍵的“歃血為盟”階段,吳、晉兩國爭執(zhí)不下。晉國認為自己是諸侯一貫的領(lǐng)袖,訂盟約時應(yīng)該排在首位。吳王夫差則不樂意,他說:“晉國的祖先叔虞是周成王的兄弟,吳國的祖先太伯是周武王的叔伯爺爺,輩分差了幾代。再說弭兵會盟上,晉國排在楚國后面,而楚國被吳國擊敗,甚至不敢參與這次會盟,晉國怎么能排在吳國前面?”
由于這次會盟一不割地,二不賠款,次序的先后就成了關(guān)系重大的面子問題,畢竟晉國君臣就是沖著面子來的,自然寸步不讓,甚至以武力相威脅。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吳王夫差突然接到一個噩耗:后院起火。越王勾踐趁吳國精銳在外,起兵攻吳,吳國太子陣亡,國都已經(jīng)被越軍圍困,危在旦夕!
聽到這個噩耗,正在和晉國較勁兒的夫差猶如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隨行的吳國大臣也都傻了眼,紛紛勸說夫差趕緊回師。夫差很冷靜地分析了局勢:大軍遠在中原,千里之外,對國都之圍毫無作用。如果倉促回兵,萬一晉國探到了風(fēng)聲,在后面追殺,那么主力有損,就萬事皆休了。
于是夫差決定以進為退,先逼迫晉國把盟約訂了再說。當晚,夫差舉行大閱兵,挑選了三萬精兵,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了三個。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由一名將軍率領(lǐng)。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親自統(tǒng)率,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右邊的方陣則全部都是黑色裝扮。
當時吳軍因為孫武改革和連年作戰(zhàn),確實是天下最精銳的部隊。三萬人半夜悄悄出發(fā),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營帳不遠處。天剛亮,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地,就在晉軍營地旁邊開始操練。
晉軍士卒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驚呆了。據(jù)《國語》的描述: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像熊熊燃燒的火焰(這也是成語“如火如荼”的由來);黑色方陣,簡直就像深不可測的大海。“三軍皆嘩扣以振旅,其聲動天地。”
晉定公和手下人都被驚呆了,各個大家族更不想用自己的精銳和吳國死拼,所以答應(yīng)讓吳國排在第一位。不過老謀深算的趙鞅提了個條件:吳王做盟主,盟主就得尊王攘夷——尊敬周天子,現(xiàn)在周天子是王,你夫差也是王,這就是對周天子不敬。夫差必須去“王”號,自稱“公”。
晉國讓了一大步,外強中干的夫差喜出望外,就用“吳公”的名義先“歃血”,然后晉國第二個“歃血”,以下魯國、衛(wèi)國跟著“歃血”。黃池大會就這么“圓滿而散”。夫差趕緊帶著軍隊走水路回去了。
走到半路,夫差想起來“尊王攘夷”這回事,趕緊派人到洛邑,向周天子致意,說:“以前楚國不尊敬周天子(指楚王問鼎的事情),先君闔閭征討楚國(柏舉之戰(zhàn)),現(xiàn)在齊國也不尊重天子,我這次出兵懲罰了他們(艾陵之戰(zhàn))。之后,和諸侯會盟,因為這些功勞得以擔當盟主,現(xiàn)在告知天子。”給周天子致意當然需要獻上貢品,所以周天子很開心地接受了夫差上貢的俘虜和財物,賜給夫差一張大弓和一塊祭肉,承認他的霸主地位。
可惜的是,這個新鮮出爐的霸主緊趕慢趕,兩個月后帶領(lǐng)大軍回到都城,發(fā)現(xiàn)姑蘇城已經(jīng)淪為廢墟了。
▲盟會圖
上一篇:夾谷之會-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威風(fēng)掃地的周王-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