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地君親師—宗教與祭祀·儒學體系的祭祀禮制·宗廟祭祀
《禮記·祭法》說:“人死曰鬼。”鬼與神的區別在于,神泛指萬物之靈,也包括人靈,而鬼只指死人的靈。由鬼魂觀念而產生的祖先崇拜成為傳統宗教中最重要的崇拜,對中國文化有很深的影響。古人認為人死后如果不立廟祭祀,鬼魂便無所歸宿,宗廟便是祖先亡靈寄居之所。唐宋以來民間的祖先崇拜受佛教的影響,與佛教的閻羅、輪回、地獄等觀念相融合,但列為官方祀典的祖先崇拜,則始終沒有接受佛教的影響。
殷代的祖先崇拜非常發達,殷王室祖先崇拜的卜辭極多。根據甲骨學家的研究,殷人采用“周祭”。“周”是“遍”的意思,即用多種祭祀輪番祭先王及直系先王的配偶。整個祭禮完成一遍約需一年時間,故稱“周祭”。后代的宗廟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沿用周代的禮制。
周代的宗廟常規祭祀主要有月祭、時享、祫祭、禘祭和年終大臘祭等,而以時享、祫祭和褅祭最為重要。非常規的祭祀則無數,往往是有事就祭,如要做某事前先告廟,獻俘馘,誅罪人,災變祈禳等。這里講幾種重要的常規祭祀。
(1)時享。時享又叫宗廟四時祭,這是春夏秋冬四季用新物獻享祖先的祭祀。四時祭各有名稱,但舊說互有出入,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春祭曰祠,夏祭曰礿(或作“禴”),秋祭曰嘗,冬祭曰烝。四時祭源于農業古俗:每年農作物新成,人們先以農產品敬祖,然后才敢食用,體現了尊祖敬親之意。時享在四季的孟月舉行,加上年終的大臘祭,(年終大報百神并獻獵于祖廟),每歲共五祀。
(2)祫祭。祫祭是在太祖廟合祭祖先的祭祀,每三年舉行一次。周制,凡舊君死,新君服喪三年畢,即舉行群祖的神主大合祭,此后每三年合祭一次,一直到君主去世。
(3)禘祭。褅祭是五年舉行一次的大祭。《禮記·喪服小記》說:“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期祖配祭,而立四廟,庶子王亦如之。禮,不王不禘。”意思說王者以誕生自己的“祖”(指始祖,如殷人之契,周人之后稷)的古帝王(如殷人之舜、周人之嚳)作為“禘”祭的對象,而以“祖”(始祖)作為配祭者,只有最大宗的王才有資格舉行這種禘禮,這是“禮”(指宗法)所規定的,不得僭越。禘祭多在夏季舉行。
在《禮記·曾子問》中,嘗、禘、郊、社四種祭祀并提,《禮記·仲尼燕居》說:“明乎郊社之禮,嘗禘之禮。”又《中庸》說:“明乎郊社之禮,嘗禘之義。”“郊”指郊祀天地日月,“社”指社稷春祈秋報,“嘗”指宗廟四時薦新享祖,“禘”指以祭祀傳說中的古帝王(即所謂“祖之所自出”)為主,以自己的始祖配祭的盛大祭禮。古人郊社嘗禘并提,意在強調它們是天地祖先崇拜中的好幾種很重要的祭禮,也說明在宗廟祭祀中,時享和禘這兩種祭禮所處的重要地位。
(4)祭祖。祭祖在宗廟進行,因此又有嚴格的宗廟制度。宗廟制度比較復雜,一般認為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
所謂昭穆,就是祖先在廟中的排列順序。自始祖以下,隔代將祖先分成兩列,父曰昭、子曰穆,昭居左,穆居右,太祖廟居中。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五。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祭于寢。《禮記·祭法》則說,王立七廟一壇(封土為祭壇)一(祭場)。七廟即考(父)、王考(祖父)、皇考(曾祖父)、顯考(高祖)、祖考(始祖)等五廟加上二祧廟(即遠祖二廟)。每當舊君死,新君繼位,就要對原先宗廟的祖先排列作重新調整,新死的舊君主立考廟,原考廟上升為王考廟,這樣依次遞升,但仍然只保持七廟。這樣一來,原來的祖考就不在七廟之數了。對于這些漸遠漸去的“親盡”之廟,禮又規定了“毀廟”(或稱“壞廟”)制度。已毀的神祖叫“毀主”,算是遠祖,歸入祧祖之列,集中于祧廟或藏之于石函中或專設的房間里,逢三年祫祭時才拿出來,與遠近祖先一起進行合祭。
祭祖的禮儀,有許多與祭天大致相同。祭前有卜牲系養、卜日、卜筮選尸(尸代表死去的祖先,一般由孫輩小兒充任)、齋戒等準備工作。祭時也有預備禮、入場禮、降神禮等。祫祭、時享、禘祭向尸行九獻之禮,這與祭天七獻不同。具體的做法是在援用祭天七獻禮之前,還行祼祭二獻之禮。祼祭在降神樂舞中進行,王用圭璋為柄的勺(以圭璋為柄,是為了發揮玉的潤潔之氣)從彝(盛酒的禮器)中舀出用香氣濃厚的郁香草調和的鬯酒獻給尸,尸接過郁鬯酒,先將一些酒灌澆于地,使香氣透至黃泉,以告知黃泉的祖先受祭,這叫“灌鬯”。接著,尸代表祖先呷一口,然后把剩下的郁鬯酒陳列在供桌上,叫“奠”。這樣反復兩次,就叫做“二獻”,然后又奏樂起舞以降神。殺牲后先薦血腥,然后饋熟食。王、王后及大臣等先后獻酒于尸(共九獻)。如果是合祭祖先,則每一個神主都有一個尸,因此每獻都從本次祭禮中的最遠的祖先開始依次而獻。尸離席后,也要“馂余”,即分食尸剩下的東西。祭禮結束后,未用完的祭牲肉以及其他食品也分賜給參祭者。
周代以后的宗廟祭祀,雖然因朝代不同,新權貴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宗廟制度、祭祀的禮儀、次數等有些變動,如漢武帝以后,獨立的昭穆之廟變成了同堂異室之制,但宗廟祭祀的基本原則和禮制仍以周禮為本。周代宗廟祭祀中的繁文縟節,不僅為后世所保持,而且有增無減。自北宋起,祭祖時開始掛祖先遺像,而后又有祖先的塑像、玉石像、金像等,宗廟里掛遺像的禮制則一直保持到清代。在民間,自南宋起出現了宗族祠堂的宗廟制度,祠堂分設四龕,奉祭父、祖父、曾祖、高祖四代神主,龕前各設供桌、置香爐、香盒,四時祭祀。祭祀儀式有參拜、降神、進饌、三獻、受胙等禮。明清以前,庶人只能祭父,至明代,庶人可祭父母,清代庶人則可祭父、祖父、曾祖、高祖四代了。在封建社會制度的束縛下,在祖先崇拜觀念的規范下,幾千年來,中國社會上下的祭祖敬宗風氣長盛不衰,它維系著封建社會的正常運轉,成為凝聚中國人的精神力量,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十分突出的。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美學·宋明道學與美學·宋明道學的內涵
下一篇:宗教與祭祀·儒學文化與宗教祭祀·宗教與祭祀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