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宋代承用偽《古文尚書》及巨大發展與疑辨·據偽古文 《大禹謨》建立理學 (道學)
《宋史·道學傳》說堯、舜、禹三代自然地存在首“道”,孔子想昭明圣人之道于無窮,但弟子中只有“曾子獨得其傳”。再傳子思、孟子。以后絕學千余年,直到宋儒才得到這“帝王傳心之奧”。怎樣得到的呢?那就是靠偽古文《大禹謨》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闕中”這四句“三圣傳授心法” 得來的。
由上文知偽《古文尚書》編造用意中最重要一點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有一脈相承之道,《大禹謨》中編造的舜告誡禹的這四句話,到宋儒手中就成了“堯舜禹三圣傳授心法”,稱為“虞廷十六字”的“真言”。也就是從堯、舜到周公、孔子一脈相承的道統的精神核心——“帝王傳心之奧”,還據《易·系辭》把這一貫之道向上延伸到伏羲,這“虞廷十六字”就起著聯貫從伏羲、堯、舜歷孔子,孟子到宋儒這一長長道統中的一貫心法的作用。這道統在孔子前是從伏羲到文武周公的君統,孔子后則歸于承繼孔孟之道的師統,所以宋儒中成為大師者就繼承了它。主要就是繼承這“心法”?!抖踢z書》和《朱子語類》不斷強調說:“堯舜禹所傳心法,只此四句?!薄按俗詧蛩匆詠硭鶄?,圣人心法,無以易此?!币蚨拇担?“人心者,人欲也,故危殆;道心者,天理也,故精微?!边M而力倡“存天理,滅人欲”。他們的學說來自這道統中心精義“道心”,故稱“道學”。道心既是精微的“天理”,故又稱“理學”。以后理學家即心領神會理學即源于此《大禹謨》十六字。如明末朱康流對黃宗羲說:“從來講學者未有不淵源危、微、精、一之旨,若無《大禹謨》,則理學絕矣?!秉c明沒有《大禹謨》就沒有理學。實際是據《大禹謨》及其他偽古文篇章建立起理學的。
上一篇:尚書學·元明奉行宋學獨尊《蔡傳》及繼續疑辨·擁蔡反蔡以外或傾向不明之作
下一篇:先秦儒學(孔孟荀)·孟子的生平與學說·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