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靖政策實可悲
蘇臺德區是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邊境沿蘇臺德山脈一帶高度工業化地區。該山脈是德和捷之間的自然邊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捷在該區修建了他們的主要防御陣地。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在紐倫堡發表演說,要求給予蘇臺德區日耳曼人自決權,接著提出奪取蘇臺德區的要求,繼而在捷邊境集結軍隊,以戰爭要挾。9月19日,英、法兩國政府照會捷,建議接受德方要求,20日深夜到次日凌晨,英、法大使警告捷總統貝奈斯,要求接受建議。29日中午開始,在沒有捷方代表與會的情況下,英、法、德、意4國首腦(張伯倫、達拉弟、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舉行了兩天會議,30日凌晨2時,簽訂了《德國、聯合王國、法國及意大利間的協定》,即《慕尼黑協定》。協定規定捷要按照德方要求,將蘇臺德區及同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捷剩下的領土,由英、法、德、意“保證”不受侵犯。英、法執行的這一綏靖政策,是一個出賣捷的利益、對德國法西斯妥協、退讓的政策。在強大的壓力下,當時的捷資產階級政府接受了這個屈辱的《協定》。英、法一些資產階級政客對此感到寬慰,英國首相張伯倫竟予言《協定》將給予“整整一代的和平”,向人們宣布“在你們的床上安心睡覺吧!”10月1日,德軍兵不血刃地開進蘇臺德區。10月21日,希特勒向國防軍頒布了消滅捷的密令,1939年3月15日,德軍進入布拉格,侵占了捷全境。1940年5月12日,德軍繞過了法國的馬其諾防線,6月,法國向德投降。英國被迫撤出了西歐大陸。英、法確乎是“以損人的目的開始,以害自己的結果告終”。這一段歷史證明,對反動勢力的妥協、退讓,就是對正義的背叛、對人民的殘忍。歷史不應重演,慘痛的教訓應為后世鑒借。
上一篇:索隱與考證的失誤
下一篇:舒伯特的“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