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在海外的早期傳播
外國人稱研究中國的文化、歷史、哲學、文學、語言學等方面的學問為漢學,而對漢學研究有所造詣的人稱為漢學家。歐美把漢學也稱為東方學。所謂東方學,包括埃及學、敘利亞學、巴比倫學、印度學、日本學、蒙古學及漢學等。他們把漢學又譯成華學或中國學。日本人稱支那學或漢學,而且是最早稱中國學術為漢學的。清俞樾《茶香室叢鈔· 記日本國人語》:“日本之講漢學,自伊藤仁齊始。”莫東寅的《漢學發達史》敘言中也講:“東來教士及歐洲本土學者相偕并進,至十九世紀,漢學于焉確立。”吳稚暉《書〈福州日報〉〈東學西漸〉篇后》:“日本漢學家槐南陳人氏,近著《東學西漸》,揭于東京《日日新聞》。”郭沫若《殘春及其他·月蝕》:“因為是漢學家的家庭,又因為我的女人是他們同國人的原故,所以他家里人對于我們特別地另眼看待。”可見,日本人早已稱中國學為漢學了。
原始漢學的興起是在中國和外國交流頻繁的大形勢下醞釀的,并成為中外交流的一個重要成果。儒學文化作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在原始交流中,已滲入海外。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史學
下一篇: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