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商戰的升級
日本以“貿易立國”為國策,以出口主導型產業為基礎,它的經濟增長和出口的擴大,密不可分。出口的猛增帶來了貿易收支順差,這種順差所賺的錢大部分來自美國。相反,美國貿易收支逐年惡化,并且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絆腳石。因此,利害之爭導致日美貿易摩擦加劇、商戰不斷升級。從60年代至80年代初已經出現三個回合的較量,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60年代,日本的纖維、鋼鐵和船舶,三者出口額合計占總出口的42.9%,其中僅纖維一項就占18.7%。于是,由日本首相佐藤榮作與美國總統尼克松親自出馬進行談判的纖維貿易戰,是第一回合。日美纖維談判從1969年到1971年1月,延續兩年半之久。美方要限制日本的毛、化纖對美出口,日方則認為美國建議是違背世界自由貿易精神,如果美國纖維界認為因日本纖維的進口而蒙受了損失,那就應該根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規定處理。為此,日本國會也一致通過決議表示反對。美方以更強硬的態度,采取以征收進口附加稅和實行進口限制的辦法,迫使日方被迫接受美方的要求,強行締結了兩國政府間的纖維協定。后來日本人稱這個事件為“尼克松沖擊”。
70年代,日本的鋼鐵、汽車和船舶的出口額合計占總出口的40.2%。1975—1983年,電子產品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27.4%,電子產品的出口額在總出口中所占的比率由7.1%猛升到18.7%,居出口商品的首位,在國際市場上與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這是第二回合。
進入80年代以后,以尖端技術為中心的貿易戰是第三回合。這個回合跟前兩個回合有所不同,因為電子產業在日、美兩國都處在發展階段,而21世紀又將是以電子技術為中心的尖端技術起更大作用的時代,技術戰不僅關系到當前,而且關系到未來。進入80年代以后,盡管美國在尖端技術的基礎研究和研究開發投資(投資的絕對金額)方面仍然占有絕對優勢,但在尖端技術應用和外國產品開發的某些方面,例如半導體和集成電路、256千位隨機讀/寫儲器、數控機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等,日本已居于遙遙領先的地位。上述產品,都屬于大型貿易商品。生產這些大型貿易商品的尖端技術,既是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之內民用技術發展的主流,又是影響貿易收支的重要因素。競爭對手的日益強大,不能不使美國生產一種“危機感”,這是日本同美國之間貿易摩擦加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美商戰的升級表明,資本主義各國為爭奪市場的貿易摩擦,雖然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下可以有某種程度的緩和,但是,根本性的緩解是難以出現的。因為在商品經濟的時代,貿易是經濟繁榮的關鍵因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面臨一個全球性的競爭市場,每個國家都面臨市場競爭的挑戰。
上一篇:日本維新重臣大久保利通遭暗算
下一篇:曲藝演出場所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