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中國”正統·“中國”之源
“中國”一詞,始見于《詩經》。其含義不一,有的地方指京師:“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大雅·民勞》)有的地方指華夏(亦稱“諸華”、“諸夏”,指夏、商、周三朝王族和宗室貴族及其后裔所統治的大小“宗國”)地區:“《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詩·小雅·六月序》)因為華夏地區位于以洛邑為中心的黃河流域一帶,處于“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周邊各國所在地區則稱為四方。后來的史書多沿用此說,并逐漸地把華夏族(漢族)范圍擴大的地區也都稱為中國。《禮記·中庸》中有“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史記·天官書》:“其后秦遂以兵滅六國,并中國。”《漢書·陸賈傳》:“皇帝(指劉邦—引者注)……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與中國意義相同的說法還有“中土”、“中原”、“中州”、“華夏”、“中華”等等。中華一詞,后來不僅指中國,而且指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指漢族,而且指整個中華民族。“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其后經數千年,混雜數千百人種,而其稱中華如故。”(《中華民國解》,《民報》第十五期,1907年7月)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藝術·儒學與中國音樂·“三月不知肉味”:音樂的審美感受
下一篇:儒學與中國傳統法律·儒學法律思想的基本內涵·“為國以禮”的禮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