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將失傳的天津曲種“西城板”
天津夙稱曲藝之鄉,而土生土長的曲種除天津時調(包括天津快板)之外,只有“西城板”。
西城板是晚清流行在北京的“西韻”流傳到天津與本地音韻、語言相融合而形成的新曲種。起初在堤頭、小王莊一帶傳演,后漸擴展到西城根、三角地、河東、南市等地區。據西城板名家沈華亭先生之子、現已年屆八旬的沈金榜先生說:西城板的祖師叫陳鳳鳴,系北京旗人,傳弟子馬恩奎、郭景春,再傳便是郝俊山(藝名郝黃毛)與沈華亭等人。不過,由于沈華亭珍藏的西城板各代“宗譜表”丟失,因而有不少藝人的師承關系已無法查考。
清末,西城板為群眾喜聞樂見,當時郝黃毛在鹽坨(今河北區北安道、建國道交叉處附近地區)演出,每場聽眾數百人。小于郝黃毛二十歲左右的沈華亭,歌喉與彈唱技藝出色,在群眾中流傳著“聽說郝黃毛,聽唱沈華亭”的說法。
西城板的代表書目為《清烈傳》,此外有《施公案》及后來移植的《三俠五義》、《水滸》、《嫦娥》等中篇書目。《清烈傳》主要人物與情節后來被評書藝人演化、擴展成《三俠劍》,就思想性而論,《清烈傳》中某些人物性格與故事編排,確具《水滸》余韻,如《望山酒樓》、《破吳宅》等重點情節,都具有較強的人民性。
其演唱方式是在敘述長篇故事之間,穿插彈唱各種“贊兒”與唱段,皆為固定實詞,是對故事、人物、武器與景物等的復述、補充與評論。也有些與大書內容無關而獨立存在的“贊兒”,一般都是小唱段。1913年成立并由教育家林墨青、李琴湘等主持的藝曲改良社,曾在《社會教育星期報》上陸續刊載當時創作的西城板唱段《學校贊》、《菊花贊》及《歐陽春看破綠林》等作品,并發動藝人及票友演唱。這些唱段,有的是直接配合社會教育宣傳,有的則是對傳統劍俠書目改革的嘗試。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西城板藝人及票友遍及全市,弦索之聲到處可聞,不僅茶樓、書場有眾多藝人演唱大書,雜耍園與設立不久的電臺每天也排有西城板節目演出與連播。
西城板唱腔抑揚頓挫、幽雅動聽,有的腔尾旋律,頗具江南評彈韻味。然而,由二十年代以來,其他曲種大量涌現女演員,唯獨西城板不僅沒有培育女演員,連男演員培育的也很少。因此,逐漸難與其他說唱形式相頡頏。建國后雖有吳靜山、李永泉等演出,終因年事日高江河日下。
1957年舉辦天津市第一屆曲藝雜技會演大會,吳靜山、李水泉分別代表紅橋區與河北區參加會演外,大會還特邀年逾古稀的沈華亭先生參加了展覽演出。會演后沈先生接受聽眾要求,在書場公演,遠近聽眾云集,書場氣氛熱烈。另外還應電臺之請錄制了音響資料。終因年事較高,翌年即與世長辭
如今,西城板專業演員已告絕跡,郝黃毛弟子并曾得沈華亭真傳的業余演員劉小江也已謝世,沈華亭當年錄制的音響全部佚失無處覓尋。雖尚有極少數業余愛好者有時尚可彈唱幾段,有的已屆耄耋之年,最年輕的也年近古稀。當年喧赫一時的本地大曲種西城板,在群眾中早已成為昨日黃花。
上一篇:行動滯緩,全軍覆沒
下一篇:被冷落了二百年的費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