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禪位于嘉慶內幕
嘉慶元年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一場千年罕見的傳位大典在紫禁城舉行。在古代眾多的帝王中,生前傳位的皇帝寥寥無幾,并且絕大多數是被迫的。乾隆皇帝是一個例外,他在位六十年,統治鞏固,八十五高齡之時,主動舉行了傳位大典,三年以后,方才壽終正寢。
乾隆傳位的思想形成甚早。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舉行即位大典之時,他就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
六十年的為君生涯,使得乾隆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同時也嘗盡了君臨天下的甜頭,傳位思想一度發生了變化。為了找理由,乾隆二十五年(1760)時,他表示,只要自己的母親崇慶皇太后健在,即使在位周甲(六十年),也不行傳位。后來,他雖然下令昭示“予葺寧壽宮,為將來優游頤養”,同時向諸皇子公開提及傳位這事,但在實際活動中,卻對傳位表示了相當消極的態度。
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崇慶皇太后去世,乾隆失去了不行歸政的借口。一年多以后,錦縣生員金從善投遞呈詞,要求建儲立后的事件。在乾隆看來,這是對自己堅持不行傳位的挑戰。他氣惱交加,下令將金從善斬首示眾。在強壓之下,臣下再也不敢就此建言了,八十五歲歸政的諾言幾乎被完全放棄。
其實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乾隆帝的身體和精神狀況的不斷惡化。四十五年(1780)時,乾隆因兩臂疼痛一度不能彎弓射箭,三四年后,又因氣滯作疼以及升降臺階步履維艱。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后,又曾患失眠之癥。此后,乾隆的記憶力顯著減退,精神昏憒,身體虛弱,使他不由又想起了即位之初許下的諾言。于是八十五歲傳位重新提上了議事日程。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公布了早在三十八年訂下的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顳琰為皇太子,次年新年舉行傳位大典。嘉慶元年(1796)九月初一,內外王公文武百官與外藩使臣咸集太和殿,按班序列,恭候乾隆乘輿殿內升坐,舉行了全國矚目的傳位大典。據說乾隆曾臨時決定不把玉璽授給颙琰,只念一下傳位詔書即可。這下可把幾位大學士給急壞了,因為這樣一來典禮就不圓滿了,且傳出去有損乾隆形象。于是連哄帶勸,最后乾隆答應交出玉璽。
八十六歲高齡乾隆當了太上皇后仍不服老,說自己身體很健康,仍能處理大事。他認為嘉慶統治經驗不足,還須學習。但嘉慶也不是無事可做,乾隆覺得自己年近九旬,對于登降跪拜等禮節,已經做得不很好了,因而將“郊、壇、宗、社諸祭祀”的行禮事交給頤琰來做。乾隆還要求,部院衙門及各省題奏章疏,甚至連引見文武官員等尋常事也要“嗣皇帝一同披閱”,以便效法乾隆的所作所為。乾隆不服老,實際上是不愿放棄權力。直到八十九歲壽終正寢也沒有離開養心殿。
禪讓之說,起自堯舜,但只是史冊傳聞之詞,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秦漢以來,鮮有嘗試。像乾隆帝這樣為了踐行諾言而主動傳位者,可以說前無古人。即使退位退得不徹底,也是非常難得的了!
上一篇:乾隆皇帝的生母是誰-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什么是“莊田渝”-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