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漢儒家的政治邏輯
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代儒學是儒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漢武帝召賢良對策,董仲舒以“天人三策”贏得了漢武帝的賞識,于是建元五年,漢武帝把治諸子百家的博士都罷黜了,只設置詩、書、春秋、禮、易五經博士。儒學與諸子百家之學徹底分開了,儒學取得了正統的官學地位。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至此,朝中以經取士,儒學的成就決定人能否做官的命運。世人若想做官必須讀儒家書,中國的士人就與儒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儒士也就成了封建士大夫的代名詞。中國的學術與政治完全結合在一起,儒士、官僚、地主三位一體,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的意識形態。
董仲舒倡導的儒學不是先秦儒學簡單的翻板成復興,而是新的重建。從本質上說,董仲舒所提倡的儒學已基本背離了先秦儒學的人文方向而倒向神學。他企圖通過對天(有意、志、理、數和形魏的神)的十大要素的規定,通過天人比附,抬高并神化世間君主(天子)的地位,以神權來加強王權;通過對天志、天道的揭示,以天志之崇陽而賤陰論證了人世的三綱秩序,并為儒家法治主張提供了順天依據,以天道之五行為儒家的倫常和設官施政提供了行為定式和模型。
上一篇:近現代海外儒學概覽·歐美
下一篇:第三代新儒家·漂泊與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