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宋明儒學的政治思想方向
儒學經漢儒的重建而走向神學。漢以后,儒學式微而被玄學、佛學取代。至隨唐,隨著佛學被中華文化所消化,儒學開始復興。唐韓愈提出“道統”說,認為儒學是中華自古以來治世的唯一正道。這個道由堯傳之舜,由舜傳之禹,由禹傳之湯,由湯傳之文、武、周公,由文武、周公傳之孔子,由孔子傳之孟子。孟子死后,這個道就不得其傳了,道統中絕。 宋代儒者,以重建道統為已任,重新確立孔子在中華文化中的正統地位,并以民間講學的方式,傳布和弘揚儒學,從而開辟了儒學的一個光輝時代。歷史上一般稱宋明儒學為新儒學。
宋明儒學的重大貢獻是復活并弘揚了先秦儒學的內圣成德之教,把孔孟的仁學或心性之學闡發得博大精深,并以此形成了體系完備,內容充盈的理學和心學。在政統方面,宋明儒學基本遵循儒學先師們的遺訓,沒有創出足以推動政治革新的新理念。直至晚明三大儒,才對儒家的事功之學有補益,并在政治理念方面有較大的突破。
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把握宋明儒學的政治思想方向:在弘揚道統方面有理學和心學兩個方向。理學的內圣成德之學主張“道向學”,即通過“格物致知”格盡宇宙萬物蒼生所含之“一理”,在“積累”中融匯貫通以成就道心。“存天理,滅人欲”,是理學修身立命的宗旨。心學主張“弘揚道統應在心上的功夫,以發明本心”,“致良知”,以天人一體、物我一體、心物一體的精神專仁的民愛物,從而成就內圣。在秉承政統方面關于君和民的思想有一定特色。從周敦頤的君本、君主“進德修業”到程氏兄弟的“引君當道”,再到朱熹的“正君心為政道之大本”以及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尊君、批君而易君。從尊君逐漸走向否定君權。黃宗羲揭示了“君主私天下”的實質;而顧炎武則用“國”和“天下”兩個概念把一家一姓的私天下和庶民的公天下劃分開來,表現出明顯的否定君權的思想傾向。王夫之雖提出尊君,但實質是公天下。關于民的思考最具特色的是陸九淵,他提出“民為邦本”、“民大君輕”、“以民為心”的理念,是對孟子民本思想的發揚光大。
上一篇: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大同世界—道統之社會觀
下一篇:儒學與道教·對修身養性的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