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士升
一、“翰林四錢”
明神宗朱翊鈞是有明一代坐天下最長的君主,凡48年。在位期間,開科16次,錄取進士5093人。16名狀元中,第15名是嘉善(今屬浙江)人錢士升。
錢士升,字抑之。萬歷四十四年(1616)二月,錢士升在北京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3場考試下來,錢士升榜上有名。會試第1名即會元的桂冠被一個叫沈同和的人奪得。錢士升才華橫溢,會試未能奪魁,既惋惜又有些不服氣。不久,會元沈同和的真面目被揭露,他的試卷乃會試第6名趙鳴陽代作。沈趙皆被除名,此科會試便無會元。錢士升積極準備,欲在三月初一的殿試施展一番。
殿試如期舉行。殿試名為皇帝親自策試,實際上他僅是從讀卷官(即評卷官)推薦的前10名中確定第一甲3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人選。此科殿試主考官乃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錢龍錫。錢龍錫是萬歷三十五年進士,名列第二甲第18名。讀卷官選出最好的10份,排定第1~ 10的名次,進呈神宗皇帝。神宗御覽第一名的卷子,見此卷不僅字寫得好,立論也極高深,遂欣然在卷首朱書“第一甲第一名”6個大字。待拆封一看,此卷乃錢士升的。
此科共錄取進士344名,此后出了一大批名人,如第二甲第17名洪承疇,在明末清初是個風云人物,俘殺“闖王”高迎祥,大敗李自成于潼關,為大明帝國立下汗馬功勞。后降清,為清兵占領全國立下赫赫戰功。第三甲第10名阮大鋮、第13名魏大中和第113名瞿式耜,都是極有名的人物。阮大鋮是有名的奸臣,魏大中為東林黨中堅人物,瞿式耜乃南明唐王、桂王時舉足輕重名臣。錢士升也是名人之一。
狀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錢士升亦然。他在翰林院做了5年修撰。當時,翰林院還有他的“座主”(科舉考試時的主考官,及第者稱為“座主”)錢龍錫,常熟(今屬江蘇)人錢謙益,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錢象坤。4人都有才學,名望極高,時號“翰林四錢”。
二、仕途沉浮
萬歷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駕崩,皇太子朱常洛即位,年號“泰昌”,是為光宗。同年九月初一,光宗駕崩,大臣楊漣等擁立他的兒子朱由校,年號“天啟”,是為熹宗。熹宗坐天下時,東林黨和閹黨爭權奪利,斗爭極為激烈。
錢士升見局勢動蕩,遂以侍養老母為由辭官回鄉。朝廷詔他復出,授官左中允——太子東宮屬官,他力辭不受。
錢士升是有遠見的,東林黨和閹黨的斗爭達到白熱化。閹黨首領魏忠賢擅權,大肆逮殺東林黨人。高邑(今屬河北)人、吏部尚書、東林黨領袖之一趙南星被閹黨誣為貪污白銀1. 5萬兩,逮捕下獄。錢士升的同鄉、同榜進士、吏科都給事中、東林黨中堅人物魏大中被誣為貪污白銀3000兩。錢士升同榜進士、屯田郎中、東林黨人萬

東林黨被閹黨逮殺、貶謫殆盡,朝廷成了閹黨的天下。正當閹黨得意忘形時,熹宗駕崩,唯一的弟弟朱由檢入承大統,年號崇禎,是為思宗。思宗即位后第一件事,便是鏟除閹黨。
錢士升見黨爭結束,朝廷正是用人之時,遂應召復出,出任皇太子東宮衙門詹事府副長官——少詹事,執掌南京翰林院。翌年,擢為詹事。
他的座主錢龍錫為政敵所誣,被逮往北京治罪。當時,錢士升已接到詹事任命,還未赴任。座主被押解路過南京,錢士升護送至黃河。他見官場如此險惡,自己又與錢龍錫私交甚好,怕招禍,遂稱病辭歸故里。
次年,思宗詔令錢士升為南京禮部右侍郎,署理尚書事務。錢士升不敢推辭,去南京上任。
兩年后,即崇禎六年(1633)九月,思宗詔擢錢士升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
此時,大明帝國已危在旦夕。李自成、張獻忠兩支起義軍攻城略地,越戰越強,滿族勁騎虎視關內,而大明帝國又是奸人當道。溫體仁,烏程(今浙江湖州)人,萬歷二十六年進士,為人奸滑。錢士升入閣時,他正在內閣首輔位上。內閣大臣除他倆外,還有巴縣(今屬四川)人王應熊和香山(今廣東中山)人何吾騶。思宗脾性急躁,以嚴刑駕馭臣下,最高統治階層極為不穩。
錢士升見狀,撰《四箴》進呈思宗,勸他寬以御眾,簡以臨下。思宗閱后,下詔褒揚,但內心對錢士升的逆耳忠言大為不滿。
不久,有個叫李璉的武生上疏,建議搜刮江南富戶以輸官,解決財政困難問題。錢士升認為這是攪亂國政,擬旨下刑部提問李璉。思宗不贊成,溫體仁遂建議從輕發落。錢士升上疏說: “自從陳啟新以上疏言事而得高官后,巧借名目邀功者,實在不少,但沒有像李璉那么放肆的。他說縉紳大戶,富者家產千百萬,一般人戶百十萬,以萬計者不勝枚舉。臣不知他指何地。就江南而論,富家有田數畝。家產有百兩白銀的富人,十家中有那么六七家; 千兩以上的富人,十家中有那么三四家; 萬兩以上的富人,千百家僅有那么一二家。江南最富,尚且如此,別地就更不用說了。郡有富人,乃貧民衣食之源。遇上旱澇,官府讓他們出錢出糧,賑濟饑民; 碰上寇盜,官府讓他們出錢出糧助餉。由此看來,富人未嘗無益于國。《周禮》荒政12條,保護富人是其中之一。如今把兵荒馬亂歸咎于富人刻薄,搜刮他們的家財。當年,秦皇、漢武對大富翁巴清、卜式都不用此手段,如今卻要實行于圣明之世。今黃淮一帶已無寧日,惟江南數郡稍安。此議一倡,無賴之徒必相率與富戶為仇,這豈不是驅逼他們反叛嗎?有人懷疑李璉之流乃李自成或張獻忠的心腹,出此惡計以動搖人心,不能僅僅把他看成是邀功。”疏入,思宗御覽,賜詔道: “若想沽名釣譽,前些日子進呈的《四箴》就足夠了,毋庸汲汲以求! ”錢士升惶懼,引罪辭官,思宗立即詔準。
三、壽終正寢
辭官后,錢士升回到嘉善老家,安度晚年。
他的弟弟錢士晉,萬歷四十一年第二甲第47名進士,官至云南巡撫,修筑6座城池,疏浚兩條河道,平定土官岑、儂兩姓叛亂,治績卓著。經歷吳鯤誣告錢士晉受賄,溫體仁借此大做文章,想把錢士升一塊兒整治。不料,未來得及下手,錢士晉便病死了。溫體仁只得作罷。
錢士升隱居田園數年間,全國局勢急劇變化。
李自成、張獻忠兩支大軍發展迅速。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軍進抵北京城下。十八日,太監曹化淳開彰義門迎降。十九日,思宗皇帝吊死煤山。
42天后,李自成在大明降將吳三桂和清兵聯合進攻下,退出北京。清兵于五月初一開進北京城,然后,向全國推進。李自成在通山縣(今屬湖北)九宮山被襲殺。余部和大明殘兵聯合起來,抗擊清軍。
面對風云變幻,錢士升無動于衷,在老家安度晚年。距嘉善不遠的錢塘江以東地區,便有明皇室遺民朱以海的魯王政權,若干人投奔,錢士升不為所動。
順治三年(1646),清兵進占浙江。浙江成了大清帝國的地盤,錢士升成了大清帝國的臣民。清廷要求漢族人薙發易冠,“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錢士升既留頭,發當薙掉了。
順治七年,錢士升壽終正寢。
上一篇:鈕福保
下一篇:錢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