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大同世界—道統之社會觀
儒學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革的產物。當時,社會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應當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社會? 其政治原則、經濟策略和文化方針是什么? 如何實現理想社會? 怎樣看待民眾? 怎樣看待君王? 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等等。孔子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敏銳地抓住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繼承了華夏古帝王“一天下”、“平四海”的社會理想,總結了堯舜以來歷代圣君賢主的治國經驗,大力發展了周公的裕民政治思想,提出了以重民、愛民、富民、教民為核心的仁政德治思想。這一思想經孟子發揚光大,荀子整理改造,董仲舒進一步加以理論化、體系化,到漢代正式成為官方正統思想,統治了中國社會近兩千年。
儒家追求的理想社會,是《禮記·禮運篇》中所描繪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乎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不閉。是謂大同。”這種“大同世界”的特點是人人相愛,天下為公;任用賢能,人盡其才;社會安定,各得其所。誠如梁啟超所說:“孔學之大同太平,……其所謂天下者非真天下,而其理想固以全世界為鵠也。”(《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冊,《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這種建立在和平主義、倫理主義基礎上的世界主義理想,雖然只是一個幻想,然而卻是合乎理性的、美好善良的。它是進步思想家所編織的一只光彩耀目的花環,反映了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社會進步的期待和渴望,具有鼓舞人們的信心和斗志、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積極作用。《禮運篇》的作者也認識到,這一理想與現實社會有著巨大的差距:“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所以,必須以禮義為紀,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和夫婦,設立田里制度,“以賢勇智,以功為己”,……為實現從“小康”到“大同”的過渡而努力奮斗。儒家的理想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上一篇:儒學與西方文化·反孔非儒
下一篇: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宋明儒學的政治思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