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甘肅的地理環境與疆域沿革·自然地理環境及其歷史文化
甘肅地貌呈西北向東南傾斜的狹長形,從西南向東北流向的黃河又把甘肅大地切割為東南、西北兩大塊。西北部分即今甘肅河西走廊及其以西地區,包括今天武威、張掖、酒泉三地區及金昌、嘉峪關、玉門三市;東南部分包括隴東、隴西、隴南地區。甘肅又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的交匯處,是山地形高原地區。主要山脈也大都呈西北向東南走向。根據甘肅地形,可分為六個不同區域,即河西走廊、北山山地、黃土高原、隴南山地、甘南高原、祁連山地,西北與東南兩大部分均歸屬于六個區域之中。
(1) 河西走廊及其以西地區
河西走廊在甘肅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東起烏鞘嶺,西接敦煌,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狹長地帶,地勢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傾斜。南依祁連山地(又稱河西走廊南山),北傍走廊北山(即合黎山、龍首山、馬鬃山等),中間形成一個天然的平坦通道,地勢坦蕩,綠洲、沙漠、戈壁斷續分布。河西走廊內的大黃山、黑山、寬臺山把河西走廊又分為三個主要區域,每個區域又與一個較大的內陸河流相對應,那就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流域的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門、敦煌平原。這三個流域是河西走廊的主要農業區。
祁連山高聳入云,積雪皚皚,以它消融的雪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著河西走廊的萬頃良田,使河西走廊成為千里沃野。大黃山亦名焉友山,位于山丹縣東南九十里,綿亙于祁連山與龍首山之間。山上郁郁蔥蔥,松柏長青,山下草原遼闊,一望無際,為著名的牧馬之地,著名的山丹軍馬場就坐落在大黃山下的馬營灘。當年漢代名將霍去病大破匈奴之后,收復河西,匈奴曾作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友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可見這兩座山的重要。
河西走廊既是金戈鐵馬的古戰場,也是絲綢之路的咽喉地段,是中西交通的重要孔道,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匯之處。長城、烽燧、堡塞、古墓等遺址隨處可見,石窟遍布河西走廊,這些均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都是歷史上的名城,唐代詩人岑參詩中曾提到“涼州七城十萬家”,元稹在他的《西涼伎》詩中描寫武威“人煙撲地桑柘稠”。張掖被稱為“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之地,土地肥沃,耕牧皆宜。敦煌被譽為“前陽關而后玉門,控伊西而制漠北”,是“華戎所交一都會”,也是今天國際顯學敦煌學的故鄉。酒泉南屏祁連山,西接嘉峪關,自古為邊防重鎮,酒泉鐘鼓樓上所題“北通沙漠,南望祁連,東迎華岳,西達伊吾”,恰當地說明了酒泉的重要地理位置。
(2) 隴東、隴西黃土高原
這一地區位于甘肅省東部和中部地區,東起陜西、甘肅兩省交界處,西至烏鞘嶺,南接隴南山地,北連寧夏回族自治區,以隴山北段的六盤山為界,六盤山以東稱隴東黃土高原,六盤山以西稱隴西黃土高原。
隴東黃土高原屬于黃土高原的中西部,位于甘肅東部,海拔1200米至1800米,地勢由東、北、西三面向東南部緩緩傾斜,這里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有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的董志塬、早勝塬、宮河塬、屯子塬、孟壩塬等,俗語說:“八百里秦川,不如半個董志塬的邊”,反映了它的遼闊富饒,是甘肅的著名糧倉之一。除了塬以外,也有山,子午嶺、關山蔥蔥郁郁;崆峒山突兀峭峻,古寺聳立,為道教圣地之一。這里也是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1973年在合水縣發掘出的黃河古象化石,顯示出遠古自然環境的變遷,表明遠古時代隴東黃土高原是一個氣候溫和、森林茂密、沼澤密布的地區。1976年在涇川縣大嶺上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說明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民族最早繁衍生息地之一。隴東地區也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是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劉志丹等革命先烈曾以隴東華池縣的南梁為中心,創建紅色的陜甘寧邊區,南梁這個小山村的名字從此被載入中國革命史冊。
隴西黃土高原位于黃土高原西部,大部海拔在1200米至2500米之間,地勢起伏較大,黃河沿岸還分布有蘭州盆地和靖遠盆地。隴西黃土高原自地質時代以來,形成了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南半部山地和溝谷分布有一定面積的森林和草原,北半部則基本上是荒漠草原和草原景觀。在東起隴山西麓,西到洮河流域的南半部山地和溝谷植被條件較優良,而北半部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較南部差,而且變化也較大。明代以前,興隆山、馬銜山、連城西北部的石質山地,古代森林植被條件較好,但自清代以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北半部地區水文條件惡劣,這里干旱少雨,水貴如油,草木稀少,荒山枯嶺,溝壑縱橫,自然地理環境惡劣,是比較艱苦的地方。然而正是在這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勞動人民積累了豐富的抗御自然災害的經驗,給人以希望,召喚人們艱苦創業,向著美好的未來不斷前進。
(3) 隴南地區
這一地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隅,南接四川,東鄰陜西與甘肅中部地區,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相連,包括渭河以南,臨潭、迭部以東地區,為秦嶺山脈的西延部。今包括武都、天水、甘南三地區的十四個縣市。
隴南地區的地形西高東低,海拔以東部的1500米上升到西部的3500米,相對高度為500至1500米。這里重巒迭嶂,山高谷深,河流湍急,氣侯溫和,物產豐富,景色宜人,儼然一派江南風光。隴南地區也是人類繁衍生息之地,是古文明發祥地之一。40年代,在隴南地區的武都縣龍家溝發現了“森林古猿”的重要化石,反映了那時與今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它的確認,是我國古人類研究上的重大突破。這里也是歷史上古絲綢之路的途經地區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之地。著名的天水麥積山、甘谷大象山、武山水簾洞等石窟寺,使這里充滿了佛教文化的色彩。隴南山地曾是詩人杜甫游歷過的地方,他于乾元二年(759)秋,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今天水市),寓同谷(今成縣),寫了著名的《秦州紀行》詩篇。這里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多次出征的祁山就在今西和、禮縣一帶;陰平古道在甘肅文縣境內還依稀可辨。宋代名將吳階、吳璘曾在徽縣、成縣一帶浴血奮戰,抗擊金兵。隴南地區既是大熊貓的產地,也是天然中藥材的寶庫,岷縣的當歸馳名中外。
甘南草原與隴南山地毗連,位于甘肅西南部,是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一部分。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從西部的4000米以上降到東部的3500米左右,一般地勢坦蕩,為寬闊的草灘,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洮河、大夏河、白龍江穿越而過,既是甘肅的主要牧區,又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是甘肅的林業基地之一。
甘南也是聞名全國的拉卜楞寺所在地區,拉卜楞寺是格魯派六大寺之一,是藏傳佛教中心之一,這里藏傳佛教文化興盛。甘南也是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區,甘南迭部縣達拉鄉的一個藏族村寨俄界,在地圖上沒有標記,但俄界的名字卻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1935年9月12日,黨中央在俄界召開了中央政治局緊急擴大會議,著重研究解決紅軍北上的行動方針,揭發批判了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迭部縣的臘子口素稱天險,1935年9月16日,中國工農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越過雪山草地,突破國民黨重兵把守的臘子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臘子口這一地名也永遠載入革命史冊。
(4) 獨特的地域景觀
甘肅處于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接觸地帶,為高山峻嶺所環抱。在甘青交界處,有終年白雪皚皚的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在甘川、甘陜交界處,有巍峨的岷山、秦嶺和連綿起伏的子午嶺;甘寧之間,六盤山巍然屹立;甘蒙交界處,是合黎山、馬鬃山、龍首山。在這樣一個群山環繞的高原上,地形復雜,風光迥然不同,既有氣勢雄偉的雪山、瀚海,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上風光,也有綠樹繁花,群山競秀的江南景色;既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草原,也有“縱橫河岸浮為渡,磨引溪流水自推”的恬靜山鄉……大自然的造化,使甘肅具有諸多獨特的地域景觀。同時甘肅又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通道和歷代征戰殺伐的戰場,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雄關古堡、名城要塞、高山大川、名勝古跡……這一切都使隴原大地的文化呈現出格調雄奇,色彩斑爛,內涵豐富,別具一格的地域特點。
上一篇:巴蜀文化·少數民族·羌族
下一篇:燕趙文化·資源、物候和農工商業·自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