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日中天—獨尊地位的確立·經(jīng)學的興起·漢初儒學的探索
漢初統(tǒng)治者們比較注意探討和吸取秦亡的教訓,對新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政策進行了多次探討,秦的各項過激措施也陸續(xù)得到糾正。在文化領(lǐng)域?qū)嵭辛艘恍┙ㄔO(shè)性措施,如多次派人“求亡書于天下”,廢秦“挾書令”(惠帝四年,即前191年),禮聘秦博士及鄒魯諸生,請他們傳授儒經(jīng),設(shè)置經(jīng)學博士等。因此,各家的思想又重新活躍起來,為戰(zhàn)國時代諸子百家的思想進一步深化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漢初,儒家的重要代表有陸賈、賈誼、韓嬰三人。
陸賈《新語》
漢初群臣們很注意探討秦失天下、漢得天下的道理。陸賈作《新語》十二篇,高祖稱善,百官歡呼,文章得到朝廷上下認可,其核心就是倡導“仁義”。陸賈認為,秦的滅亡就是由于廢棄仁義,片面崇尚法制。他說:“事逾煩,天下愈亂。法愈滋,而奸愈熾。兵馬益設(shè)而亂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新語·無為》)又說:“秦以刑罰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趙高、李斯為杖,故有傾仆跌傷之禍。何哉,所任非也。”(《新語·輔政》)而歷史上的一切圣王,如虞舜、周公等,能使天下大治,就是實行仁義德化的結(jié)果。他說:“夫居高者,自處不可以不安。履危者,任杖不可以不固。自處不安則墮,任杖不固者則仆。是以圣人居高處上,則以仁義為巢。乘危履傾,則以圣賢為杖。……堯以仁義為巢,舜以禹、稷、契為杖。故高者而益安,動而益固。……德配天地,光被四表,功垂于無窮……。”(同上)又說:“仁者以治親,義者以利尊,萬世不亂,仁義之所治也。”(《新語· 道基》)也就是說仁義是萬古不變的最好的政治策略。陸賈還認為仁義是支配自然和陰陽的根本原因和力量,說:“陽氣以仁生,陰節(jié)以義降,鹿鳴以仁求其群,關(guān)雎以義鳴其雄。《春秋》以仁義貶絕,《詩》以仁義存亡。乾坤以仁和合,八卦以義相承。《書》以仁敘九族,君臣以義制忠,《禮》以仁盡節(jié),《樂》以禮降。仁者道之紀,義者圣之學,學之者鳴,失之者昏,背之者亡。”(同上)陸賈心目中的“至德之世”,是孔子“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友者信之”,“庶人不議”,“必也使無訟乎”理想社會的進一步描繪。他寫道:“老者息于堂,丁壯者耕耘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親。于是賞善罰惡而潤色之,興辟雍庠序而教誨之。然而賢愚異議,廉鄙異科,長幼異節(jié),上下有差,強弱相扶,小大相懷,尊卑相承,雁行相隨,不言而信,不怒而成,豈恃堅甲利兵,深刑刻法,朝夕切切而后行哉!”(《新語·至德》)有禮所規(guī)定的君臣、尊卑、上下、長幼、賢愚、廉鄙的等級差別,但他們的關(guān)系是和諧的。這種和諧是靠教化來維持的,是仁義的體現(xiàn)而不是靠嚴刑酷誅來震懾的。
陸賈受《春秋》、《易傳》的神秘主義思想影響很大,成為漢代宣揚天人感應(yīng)、災(zāi)異說的先驅(qū)。他認為孔子《春秋》中對自然現(xiàn)象的記載如此細致準確,目的就是要人們根據(jù)物候的變化調(diào)整人事政治的得失。《易傳》上說:“天垂象見吉兇,圣人則之。”陸賈發(fā)揮認為:“天出善道,圣人得之,言御占歷圖之變,下衰風化之失,以匡盛衰,紀物定世,后無不可之政,無不可治之民。”他還講:“惡政生于惡氣,惡氣生于災(zāi)異。蝮蟲之類,隨氣而生,虹蜺之屬,因政而見。治道失于天下,則天文度于上。惡政流于民,則蟲災(zāi)生于地。圣君智則知隨變而改,緣類而試。思之于□□□變。”(《新語·明誡》),陸賈在宣揚天人感應(yīng)和災(zāi)異說上對漢代思想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賈誼《新書》、《治安策》
賈誼年少英才,由李斯的學生吳公推薦,受到漢文帝的器重。但賈誼的主張過于激進,受到權(quán)臣非議,漢文帝“疏之,不用其議”,終于貶謫他鄉(xiāng),抑郁而終,死時年僅三十三歲。賈誼的著作,今傳有《新書》十卷五十八篇及《治安策》等,上海人民出版社輯為《賈誼集》出版。
賈誼認為,在兼并進取的時候,法術(shù)詐力是必要的,但統(tǒng)一之后,就應(yīng)改弦更張,施行仁政,以仁義為本。秦失天下就在于沒有及時調(diào)整統(tǒng)治政策,漢政權(quán)應(yīng)該吸取這個教訓。但“漢承秦制”,漢建國后,社會政治和風俗并沒有什么改變,正所謂“曩之為秦者,今轉(zhuǎn)而為漢矣。然其遺風余俗,猶尚未改”(《治安策》),這是很危險的。
賈誼認為,秦的刑和法有必要性,但它是末而不是本。最根本的還是仁義禮樂。如果本末得當(“序得其道”),對于鞏固統(tǒng)治,是極有功效的。周朝之所以“千余載不絕”,就是能使兩者“序得其道”;秦朝所以速亡,就是因為“本末并失”。圣王應(yīng)當“推己及人,加仁恩于四海”,“仁行而義立,德博而化富”,“見愛親于天下之民,而見貴信于天下之君”(《修正語上》),“則其于民也,旭旭然如日之始出也……暯暯然如日之正中”(《修正語下》),像太陽一樣,普天下的人民莫不愛其恩澤仁惠,所以他們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保持長久的統(tǒng)治。
賈誼看到,封建尊卑的等級制度受到了嚴重沖擊,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要求迅速建立等級分明的禮制,強化專制統(tǒng)治秩序,加強皇權(quán)。他指出漢不分貴賤等級的狀況是不能容忍的,必須重新恢復“尊尊貴貴”,“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制度,制定視聽言動衣著服飾等等細致的禮儀規(guī)定,“使人各定其心,各著其目”。
賈誼認為,禮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保障,沒有禮,整個國家就會崩潰,仁政也無從談起。他指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政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
賈誼(前200—前168),河南洛陽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所撰《過秦論》為西漢鴻文。后人輯有《賈誼集》。
與陸賈相比,賈誼的思想前進了一步,從陸賈的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深入到對社會現(xiàn)實的分析,特別是他對中央政權(quán)與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本業(yè)與末業(yè)(農(nóng)業(yè)與工商業(yè))的矛盾分析都很切中時弊。他從實際出發(fā),力圖尋找解決漢初困境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把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精華融合起來,出現(xiàn)了儒法等諸家綜合以儒家思想貫通的新思路。
韓嬰《韓詩內(nèi)傳》與《韓詩外傳》
韓嬰是漢初的大儒,《漢書·儒林傳》說:“韓嬰,燕人也。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nèi)外傳數(shù)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武帝時,嬰常與董仲舒論于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韓嬰的著作主要有《韓詩內(nèi)傳》四卷,《韓詩外傳》六卷。現(xiàn)僅存外傳。從現(xiàn)存的外傳來看,他主要不是論政,而是借對儒家經(jīng)典的解釋,發(fā)揮自己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在他那里,既有荀子“明天人之分”的思想,又有有神論和天人感應(yīng)思想;既宣揚孟子的性善論,也宣揚荀子的性惡論;既重視功利,又有超功利的道德要求。總之,韓嬰的立場基本是儒家的,但在他那里,儒家思想還遠沒有形成體系。
漢初,除了陸賈、賈誼、韓嬰等儒家代表外,還有著名的經(jīng)典《禮記》出現(xiàn)。從叔孫通開始,漢初的儒生們搜羅先秦遺文殘簡,結(jié)合漢代情況,編寫了很多文章。他們從不同的傳授系統(tǒng)出發(fā),在自己的作品中或是發(fā)揮先師遺說,或是采掇先師遺文,但實際上是作了一番加工整理的工作,先秦儒家各派的界限已經(jīng)泯除。在這個時期,雖然沒有產(chǎn)生著名的儒學大師,但綜觀《禮記》等儒家著作,可以看出已經(jīng)形成一股強大的思想潮流,承襲先秦儒家傳統(tǒng),反映著漢初封建大一統(tǒng)形成的歷史進程。
上一篇:幽微章句—清代儒學·儒學回歸·水到渠成:漢學的復興
下一篇:幽微章句—清代儒學·儒學回歸·江河日下:理學的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