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吳越自然、人文交融的天堂式景觀·山清水秀好江南
走馬觀花地逛一圈吳越地區,映入眼簾的第一感覺便是山多水多、船多橋多。
“三列山脈競雄奇”。到吳越地區的南部地區,游人看到的多是山脈。這些山脈,按其走向,大致有三支:南支由閩浙交界處的洞宮山向東北方向延伸,為雁蕩山;中支起仙霞嶺向東北方向延伸,有天臺山、四明山、會稽,余脈伸入東海,為舟山群島;北支為天目山、莫干山。在眾多的山脈中,雁蕩山、莫干山最為矚目。
“天下奇秀數雁蕩”。雁蕩山是浙江的南支山脈,在甌江以南部分,稱南雁蕩;過了甌江,稱北雁蕩山,繼而為括蒼山。雁蕩山多由巖漿巖系構成,巖石垂直節理發育,經過億萬年的風化、雕鑿和多次斷層作用,就使雁蕩山顯得峰巒峭拔、怪石嵯峨。雁蕩山地勢很高,主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南雁蕩山清溪盤旋,樹木繁茂,以幽麗的景色和洞景著稱。人們經常游覽的雁蕩山是指北雁蕩山。
北雁蕩位于溫州樂清縣境內,方圓數十里。北雁蕩山的景觀特別多,有一百零二峰、六十四巖、四十六洞、二十六石、十四嶂、十八瀑、十三坑、十三嶺、十泉二水、八門四闕、七溪一澗、八橋二湖等,共有三百六十多個景目,人稱“地貌造型博物館”,為全國“十大名山”之一。其中,東南部的靈峰、靈巖、大龍湫潭,風景集中,人稱“雁蕩風景三絕”。雁蕩山自南朝以來,即為游人矚目。沈括稱之為“天下奇秀”,康有為稱“雁蕩山水雄偉奇特,甲于全球!”清朝畫家江弢叔稱“欲寫龍湫難下筆,不游雁蕩是虛生”。雁蕩山的確值得一游,諸岳之精,名山之優,雁蕩山都具備。如觀日有“雁湖日出”,觀云海有“百崗云海”,覽瀑有大龍湫,雁蕩石障更為他處少見。
“清涼世界莫干山?!蹦缮綖樘炷可接嗝},位于湖州德清縣西部。傳說這里曾是春秋戰國莫邪、干將夫婦鑄劍之處,故名。莫干山山勢并不雄偉、險峻,它的特點是清涼。莫干山之所以特別涼爽,一則因地勢較高,二則因有濃郁的植被,三則與山脈的走向有關。莫干山為東北西南走向,它似一座屏風,擋住了東南季風,氣流受阻抬升、膨脹,使莫干山多云霧和雨水。夏季,南方普通高溫,烈日炎炎,而莫干山則遍山翠竹,障日蔽空,涼爽宜人,且十分幽靜,是避暑的好地方。此外,莫干山上還有不少名勝古跡,如劍池、蘆花蕩、塔山、怪石角。
“縱橫棋布數江湖”。長長的河流,北方叫河,南方多稱江。江南素有“澤國”之稱,江河特多。人稱浙江是“八大江河奔騰急”。江河的功能多在于航行,可欣賞東西不多。但錢塘江觀潮例外。每到陰歷八月十八日,龍王必大鬧錢塘江口,屆時,游人聚集海寧觀潮,盛況空前。江南的湖泊也不少,大些的有太湖、東錢湖、南湖、西湖、月湖,寧波歷史上還有廣德湖、小江湖,可惜后來湮沒了。湖的可欣賞性最大。湖不在大小,而在于地理位置。西湖、月湖,乃至揚州的瘦西湖,面積不大,但知名度最高。主要是因為西湖在杭州城內,月湖在寧波城內。湖在城內,開發利用早,游人多,知名度自然高,相反,太湖、東錢湖雖大,但因遠離城市,旅游資源一直開發不起來,知名度自然低。當然,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太湖、東錢湖也逐漸開發起來了。西湖在遠古時代,原是一個海灣,吳山和寶石山是它的南北岬角。后來錢塘江把灣口塞住了,西湖才變成一個瀉湖的,可謂大海遺留在陸地上的嬰兒。西湖的開發,是唐宋以后的事。南宋時形成開發西湖的第一個高潮,明清時期形成第二個高峰。西湖三面環山,一面臨城,自古即是游人聚集的地方。元初,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游歷西湖后,驚嘆地稱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西湖是“華美的清淡水湖”,“人處其中,自信為置身天堂”。明代中葉,有一日本使者曾見《西湖圖》,“不信人間有此湖”。后來到西湖一看,驚嘆地稱“畫工還欠費工夫”。外國人如此稱贊,中國人歷代的贊頌更不計其數。
西湖確是“天下景”。環湖三十里,樹繞花綴,構成一個巨大無比的大花環;在寬闊的湖面上,又十分奇特地、巧妙而又和諧地布置著一山(孤山)、二堤(蘇堤、白堤)、三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在西湖的周圍,有二寺(靈隱凈慈)、兩峰(南、北高峰)、三泉(龍井、虎跑、玉泉)、五山(吳山、寶石山、玉皇山、鳳凰山、五云山)、七洞(石屋洞、水樂洞、煙霞洞、千人洞、紫云洞、黃龍洞、紫來洞)、九溪十八澗。更有不知其數的橋、亭、閣、廟、碑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如此水乳交融在一起,怎不令人陶醉。難怪南宋皇帝、大臣要忘卻“靖康之恥”。
南宋以來,西湖有十景,即蘇堤春曉、雙峰插云、柳浪聞鶯、花港觀魚、曲院風荷、平湖秋月、南屏晚鐘、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斷橋殘雪。元代增錢塘十景,清代又增十八景,共有三十八景。1985年,杭州又編清新西湖十景,即龍井問茶、玉皇飛云、阮墩環碧、虎跑夢泉、九溪煙樹、寶石流霞、云棲竹徑、滿隴桂雨、黃龍吐翠、吳山滅風。其實,西湖天下景,誰能識其全。正如清人張云琡《詠西湖》所云,“十景傳來總不同,西湖煙水本難窮”。如今,湖中安置了現代化的彩色噴泉,在夜光下,紅紅綠綠的高柱噴泉,更平添了西湖的現代氣息。無雙畢竟是西湖,相信西湖的建設會越來越美。
月湖以形如半弧月而得名,因它位于城西,又稱西湖。月湖面積不大,但它位于城內,且在東海邊港城寧波向西的交通要道邊,所以,自古以來也十分繁盛,尤其是南宋時期。顯官、學者、名流都曾在此游玩、講學、聚會。月湖里有十洲:柳汀、雪汀、芳草洲、芙蓉洲、菊花洲、月島(又名竹洲)、花嶼、竹嶼、煙嶼。曾有“西湖十景”。其中的竹洲尤令人矚目。王安石任鄞縣縣令時,在竹洲設立鄞縣縣庠,從奉化請來樓郁,執掌三十年、培養了不少學者。南宋時,丞相史浩歸養后,在竹洲筑“真隱館”(又稱“四明洞天”),好友沈煥借竹洲別開“竹洲書院”。解放前,十洲只剩下四洲。目前,寧波市已將月湖及周圍地區辟為文化公園。
太湖是吳越地區最大的自然淡水湖,也是全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為一平原地區的大型淺水湖泊,形如佛手或向西突出的新月。太湖由苕溪、南溪、江南運河三路水長期傾瀉而成的,故稱震澤,又稱笠澤、具區。太湖面積很大,有2425平方公里,周長有300公里。中有四十八座島嶼,以洞庭西山、馬跡山為大。湖光山色,碧水白帆,山峰縹渺,波濤無際,太湖的風光十分美??上?,且又遠離城西,旅游開發較慢?,F在,無錫一邊開發稍快,有頭渚、蠡園、錦園、梅園等風景區。 到無錫游太湖,已成眾所周知的旅游項目。近幾年,又建起了“三國城”等文化景觀,游人越來越多。
吳越地區河流多,必然出現橋多現象。水多,船多,橋多,構成了吳越水文化的一大特色。唐代蘇州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一說。清末紹興內有橋二百二十九座,吳越地區橋梁之多,于此可見一斑。水鄉的橋不僅數量多,而且造型各異,優美多姿,有的似長虹橫臥綠波之上,有的宛如玉帶橫陳河中,有的高大峻峭,有的小巧玲瓏。江南的橋多為石制,尤以青石和武康石居多。其造型,有梁式、拱式、吊式、浮式四大類,而以梁式、拱式居多。拱橋以其橋面、橋孔的曲線弧形變化,有很大的欣賞價值,且實用性也大。在江南水鄉眾多的橋梁中,有許多名橋,如紹興的八字橋、吳縣的寶帶橋等。
八字橋在紹興市區的東南。八字橋是一座梁式石橋,其平面結構十分別致。橋西筑有踏步,橋北側東端有踏步,橋的南側有兩道踏步,共有四道踏步。橋南側兩道踏步,呈對稱形,遠遠望去,似“八”字,故名八字橋。八字橋為何要筑四道踏步呢?原來,這條河的東西兩側,從前還有兩條小河,此處屬三條河四條街交錯地帶,所以,造橋師傅設計了這個式樣。八字橋始建于南朝梁時,南宋初重建。是現存宋橋之一。宋橋除在李嵩《水殿納涼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宋畫中偶而見到外,實物已不多,尤其是像八字橋這種結構上能夠解決復雜交通問題的梁式石橋,更為少見,因此八字橋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宛如“長虹臥波”的寶帶橋,位于蘇州東南十五里的玳玳河上。唐元和年間蘇州刺史王仲舒下令建造。據說王氏立志建橋時,苦于工費浩大,難以籌措,情急之下,毅然將身上的寶帶變賣。這一舉動使當地的士紳深為感動,于是紛紛捐資,歷時三年,終成。人們為紀念王氏,乃取名寶帶橋。這一命名恰到好處,該橋長達三百一十六點八米,遠遠看去,真像飄動在綠色原野上的玉帶,把江南水鄉點綴得更為綺麗。寶帶橋是橋梁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它用堅硬素雅的金山石筑成。南北各有很長的引橋。為了減輕橋的重量,便利太湖水的宣泄,采用了多孔墩。這對于后代的大橋建筑很有參考價值。
上一篇:天山文化·各民族獨樹一幟的物質生活習俗·居住交通習俗
下一篇:三晉文化·十異彩紛呈的山西宗教文化·山西的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