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鮮有系統的文學理論
所謂系統的文學理論指將文學作為一個系統來把握,概括各門類文學作品的特征,揭示文學創作基本規律的系統理論。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文學理論在曹丕《典論·論文》和陸機《文賦》的基礎上形成了“體大而慮周”的《文心雕龍》,劉勰的《文心雕龍》從《辨騷》到《書記》的二十一篇是“論文敘筆”,全面總結了歷代各種文體的寫作經驗,劉勰把這種經驗上升為理論,進而建立起“割情析采”的一整套理論體系、《文心雕龍》所觀照的文學包括一切有關的寫作理論和各種文字形式,《文心雕龍·書記》篇把譜籍簿錄、方術占試、律令法制、符契卷疏、關刺解諜、狀列辭諺等許多應用文字一概歸入文學范圍,在文學觀念上沒有劃清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的界限。因此,《文心雕龍》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理論體系,我們確切地稱之為文章學理論體系。
《文心雕龍》以后,古典文學經過唐宋明清的創作,在詩詞音樂、話本說唱文學、雜劇綜合藝術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出現了唐.皎然的《詩式》,宋.嚴羽《滄浪話話》,元.張炎《詞源》,明.王驥德的《曲律》之類的專著。尤其在文網密致的清代產生了象詩歌領域里葉燮的《原詩》,戲曲領域里李漁的《閑情偶寄》那樣系統的著作。這時,各文學門類的研究已相當深入,各種具體的藝術規律得以充分的揭示,問題是始終無人將這些規律加以分析和比較,從中抽象出能概括一切文學現象的共同規律,以區別于人類其它的意識形態。
中國古代終于沒有誕生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著作。
上一篇:中國古代用人的“二律背反”
下一篇:中國唱片史上的幾次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