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源遠流長的古今音樂舞蹈·龜茲樂
龜茲,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玄奘《大唐西域記》給以它“管弦伎樂,特善諸國”的評價。龜茲樂是西域文化中最繁盛的藝術,是祖國音樂文化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它從公元4世紀興隆,到7世紀已達到輝煌的盛期。它在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后,逐漸發(fā)展起來,后來又對中原、東亞、西亞、南亞的文化產生了一定影響。龜茲樂包括歌曲、舞曲和解曲(快速的樂曲,多作歌曲的結束)三部分,說明它是在樂器伴奏下,歌舞并舉的。
從古籍和龜茲石窟壁畫中得知,龜茲樂中先后使用過豎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篳篥、笛、簫、箏、笙、嗩吶、銅角、羯鼓、腰鼓、答臘鼓、毛員鼓等二十四種樂器。這些樂器中,有些是古代龜茲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如篳篥、直徑的五弦琵琶等;有些是從中原,或從南亞、西亞各地傳入的。北齊樂師曹妙達和隨阿史那公主入中原的龜茲音樂家蘇祗婆都是龜茲琵琶的著名演奏家。曹妙達的龜茲琵琶技藝堪稱國手,被北齊后主高緯封為王,一直到北周和隋朝時仍享盛名。蘇祗婆把龜茲“五旦七聲”音樂理論傳到中原,演變成“旋宮八十四調”。
依據(jù)《隋書·音樂志》所述,龜茲樂最流行的樂曲有四種,即《善善摩尼》《小天》《婆伽兒》和《疏勒鹽》。實際上,它的樂曲遠遠不止這四種。連《舊唐書·音樂志》也說:“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shù)百曲,多用西涼樂(按:是變龜茲聲為之),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笨芍鋽?shù)量還相當多?,F(xiàn)可考的樂曲便有《蘇幕遮》《太平樂》《北庭子》《胡飲酒》等等,都是大曲形式。古龜茲國一位著名音樂家在克孜爾千佛洞的“千淚泉”,那清脆優(yōu)美的泉水滴落聲、關于龜茲公主與青年的愛情悲劇,使他怦然心動,使他奔騰的樂思油然而生。他采擷了這優(yōu)美絕倫的山泉音響,合著泉聲,創(chuàng)作出一首永載史冊的樂曲,起名為《滴滴泉》,又名《耶婆瑟雞》。這首龜茲羯鼓曲后傳入中原,成為唐代宮廷樂隊中經常演奏的西域名曲。可惜唐末此曲逐漸失傳。
關于龜茲樂的舞蹈藝術,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描述道:“皆初聲頗復閑緩,度曲轉急躁……或踴或躍,乍動乍息,腳彈指,撼頭弄目,情發(fā)于中,不能自止。”這在龜茲石窟的壁畫中有具體形象的資料,唐詩中也有不少此類的佳句。玄奘西行取經經過龜茲時,趕上了龜茲盛大佛教節(jié)日——行象節(jié)。龜茲的音樂舞蹈使他一飽眼福,其中有歡騰熱烈的《乞寒舞》(又名《潑寒胡戲》《蘇幕遮》《渾脫舞》)。只聽城樓上鼓樂高奏,人們提來清水,赤腳露臂,手挽手圍著水盡情狂舞,高唱《蘇幕遮》歌曲,互相用水澆潑,并用繩索鉤套來往行人。他們把水灑向天空,象征著水從天降,預示著來年的五谷豐登。《乞寒舞》后傳入中原,在唐代曾風靡一時?,F(xiàn)我國云南傣族有“乞寒”風俗,有“潑水節(jié)”。在印度、緬甸及東南亞各國至今也仍保留著“潑水為戲”的風俗。它有洗滌污穢、萬象更新的意義,又有祈求水源充沛,祝愿一年喜獲豐收的目的。
對龜茲樂的發(fā)展有過貢獻的人中,弟史很值一提。她是漢代解憂公主與烏孫王翁歸靡的女兒,嫁給了龜茲國王絳賓。弟史曾到長安專門學習過音樂和古琴。漢宣帝派宮廷最好的樂師給她教授技藝,并時常親耳聆聽她彈琴。她學成后返回西域時就已是遠近聞名的音樂家了。她當了龜茲王后之后,親自掌管國家的音樂舞蹈機構。公元前65年,她同絳賓一起帶著許多龜茲樂曲去長安朝賀,漢武帝封她為漢家公主。在長安住一年回去時,漢宣帝贈給她一個數(shù)十人的歌舞隊,把中原的音樂舞蹈和樂器帶到了龜茲。這是西域與中原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音樂舞蹈的交流,對龜茲樂后來能久盛不衰無疑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上一篇:齊魯文化
下一篇:天山文化·天山文化—中華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絲綢之路”造就的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