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古跡文化巡禮·古跡攬勝
我們在前面重點介紹了新舊石器時代的和吐蕃王朝時期的文化遺跡,如著名的新石器時代“卡若文化”遺址,吐蕃王朝文化遺存諸如雍布拉康、藏王墓、大小昭寺、桑耶寺等,它們都是古代極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物,是青藏高原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最好見證。吐蕃王朝以后,藏族文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古跡文化,其中包括宮殿、園林、寺廟、城堡、要寨、古墓、古碑、銅鐘、圣山、神湖等等。
(1) 古格王朝遺址。古格王朝始建于公元10世紀前后,是當時吐蕃王朝崩潰以后出現在阿里地區的一地方割據政權。它曾向西部發展,統治過拉達克一帶地區。古格王朝由吐蕃最后一代贊普朗達瑪的后裔赤德尼瑪袞及其親隨者所建立,共約世襲了十六個國王。赤德尼瑪袞占據阿里后,將地盤分給了三個兒子。其中,第三個兒子德祖袞占有阿里(今象泉河澤布隆),即古格,現存的古格王朝遺址,就是德祖袞遺留下來的。它依山疊砌,高約三百米。整個建筑面積約為十八萬平方米。包括三百余座房屋、三百余孔窟洞及三座十余米高的佛塔。在保存較好的各廟內除殘留有泥塑佛像外,還有許多生動的壁畫。遺址周圍還遺留有盔甲、馬甲、盾牌、箭桿等遺物,至今仍完好無損。這一座落在阿里扎達縣境澤布隆一黃土山上的古代王朝建筑群,已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得以妥善保護。
(2) 古老寺院和著名圣地。歷史上,藏族地區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出現了眾多教派,主要有寧瑪、薩迦、噶舉和格魯巴四大教派。各個教派為了自身的發展,積極傳播教法,大興土木,興建寺院,其中,又以格魯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據統計,在公元1733年,格魯派有大小寺院3522座(《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在遍布青藏高原的各派寺院中,有一些古老寺院是各派的朝拜圣地,例如:著名的托林寺、夏魯寺、聶塘寺、薩迦寺、納唐寺、白居寺、楚普寺、噶瑪寺、拉薩三大寺、日喀則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夏瓊寺、甘肅的拉卜楞寺、昌都的強巴林寺、四川的更慶寺、理塘寺,德格印經院以及云南的松贊林寺,等等。
薩迦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寺。它分南北兩寺。南寺位于日喀則地區薩迦河南岸的平壩上,北寺地處北岸山巖之下。北寺始建于公元1079年,當時,規模很小。13世紀中葉,薩迦派首領八思巴(1235—1280)在元朝支持下取得西藏地方政教的統治地位后,大興土方,進行擴建,可惜北寺現已殘破。相傳南寺興建于公元1268年,后經多次擴建,遂成現在的規模。南寺的主體建筑是大經堂,其高約十米。正殿的前面和左右建有廂房,周圍是僧舍,外圍有一道環寺的紅色高大城墻,城墻上有城堡,墻外有一道護墻河,至今遺跡依稀可辨。薩迦寺興建時,由許多內地漢族工匠參建,因此,整體建筑設計,基本上保持了內地古代城池樣式,融匯了藏、漢、蒙建筑風格。1948年大修繕時一些細部被改變成西藏形式建筑。南寺的大經堂內供有三世佛及八思巴等佛像。大殿后部及左右靠墻處是直頂大殿頂的大書架,藏有難以數計的古代佛教經典(包括著名的貝葉經)。其內容除宗教以外,還涉及不少歷史、哲學、文學藝術、醫學歷算、天文地理等內容的著述。寺內還藏有二百余塊印版和法王遺物以及元、明、清時代的瓷器等大量珍貴文物,因此,該寺被人們譽為我國的第二個敦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拉薩三大寺,即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是格魯派黃教在前藏最重要的三大道場。甘丹寺位于拉薩以東達孜縣境內的旺波爾山巒的山坳里。公元1409年為黃教始祖宗喀巴所建。寺內主要建筑有拉基大殿、陽八犍、經堂、赤妥康、昂久康、廈孜、絳孜扎倉以及康村、密村等建筑。其中,拉基大殿(又稱措欽大殿),殿高三層。底層分門廳、經堂、佛殿三個部分,面積兩千平方米。經堂居中,有一百零八根大柱,可容納三千余名僧眾在此誦經。該寺保藏有不少珍貴文物、佛像和壁畫等。如,在陽八犍殿內保存有清乾隆皇帝于公元1757年7月御賜給該寺的一套自己穿過的嵌有金銀珠寶,并有漢、滿、蒙、藏四種文字的盔甲。另外,寺內還藏有著名的二十四幅傳說為“唐繡”的絲制品,似屬明代早期的江蘇刺繡。甘丹寺法定僧人為三千三百人,實際人數一度達五千余人。該寺在“文革”中被毀,現已重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哲蚌寺位于拉薩西郊更培烏孜山下,為三大寺最大寺廟。創建于公元1416年,為宗喀巴弟子絳央典杰所建。寺院由措欽大殿、四個扎倉、五十多個康村僧居,以及達賴喇嘛的宮殿甘丹頗章建筑群所組成。哲蚌寺額定人數為七千七百人,但最多時曾擁有僧人一萬多人。寺內有眾多高超塑像,如,各僧院內供奉的宗喀巴三師徒、觀音、文殊菩薩、金剛持佛、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度母菩薩等等,還有在大殿和各僧院的墻壁上繪有許多神態生動、頗具價值的壁畫,諸如釋迦牟尼祖師的百行傳、生死輪回圖……。寺內珍藏著佛教經典《甘珠爾》和佛經注疏《丹珠爾》各一百多部以及宗喀巴三師徒等所著的幾百部佛教論著手寫本。這些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對于研究藏族佛教和歷史,價值極大。哲蚌寺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是中外佛教徒朝拜和旅游者們參觀游覽的一大勝地。色拉寺,位于拉薩北郊山下,為宗喀巴弟子釋迦也失于公元1419年所建。釋迦也失曾先后兩次進京,給明永樂和明宣宗皇帝講經,明宣宗敕封他為“大國師”,明宣德又封他為“大慈法王”。釋迦也失返藏時,從北京帶回了藏文《大藏經》一部和檀香木雕十六尊者像一套,現仍珍藏于寺內。色拉寺主要建筑有一個大殿、三個扎倉、二十九個康村。僧人最多時有五千五百人。寺內有上萬個西藏本地制作的金剛佛像,還有許多從內地和印度帶來的銅佛像,寺內保藏著大量的歷史文物。有金寫本大藏經和不少明、清時代的“唐卡”(卷軸布畫)等。
拉薩三大寺和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又被譽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宗主寺。
扎什倫布寺,位于日喀則近郊山麓,是格魯派黃教在西藏后藏地區的最大寺院。該寺由宗喀巴弟子即一世達賴根敦珠巴始建于公元1447年。后來,此寺成為歷代班禪的駐錫之所。扎什倫布寺主要建筑由大殿、佛堂、靈塔殿、四大扎倉以及六十多個密村組成。另外,在扎寺西部,矗立著一座近三十米高的強巴佛殿(又稱彌勒佛殿)。殿內供奉著一尊極為高大的鍍金強巴佛銅坐像。其蓮花座高3.8米,像高22.4米,總高26.2米,面部約4.2米,耳長2.8米,手掌寬約1.6米,腳底長約4.2米,肩寬11.4米,鼻孔內可容下一人。它以其高大居全國之首而馳名中外。強巴大佛建造于公元1914年,歷時四年左右,用紫銅三十二萬多斤,耗費資金折合黃金共八千多兩。扎寺珍貴文物頗多。藏有手寫貝葉經、金寫大藏經即《甘珠爾》和《丹珠爾》,有清代皇帝給班禪的金冊金印及封誥敕書等,還有明清時代的各種瓷器、琺瑯器、玻璃器及刺繡“唐嘎”等。扎什倫布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塔爾寺,藏語稱“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座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塔爾寺依山勢起伏而建,由大金瓦殿、小金瓦殿、祈壽殿等十多座大小建筑,構成完整的漢、藏民族形式巧妙結合的建筑群。塔爾寺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宗喀巴母親在宗喀巴降生的地方,建起一座蓮聚寶塔,并修一瓦屋以覆塔身,這是最早的塔爾寺建筑。此后,歷經明、清不斷擴建,遂成規模。塔爾寺以其建筑、雕塑,以及以許多美妙的宗教傳說、神話故事和藝術水平很高的“三絕”(即酥油花、堆繡、壁畫),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藏、蒙、土、漢等各族信教群眾來寺瞻仰朝拜,成為西北地區佛教活動的中心,并在西藏、內蒙、甘肅、四川、云南、東北的藏、蒙族中影響甚大。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甘肅省的拉卜楞寺亦是蒙、藏地區建制最全的寺院之一。它始建于公元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拉卜楞寺金碧斗彩、宏偉壯觀。既有藏式建筑,又有漢藏合壁建筑。寺內有大型經堂六座,佛殿十余座,并與眾多的昂欠、僧舍和佛塔構成一片輝煌多姿的建筑群。寺內大小造像和珍寶工藝品數不勝數,美不勝收,僅八米以上的大銅佛就有十六尊之多。此外,各種經書匯集于寺。有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數十部,有歷代嘉木樣活佛、高僧和學者寫下的各種著述達一萬五千多部。拉卜楞寺在發展極盛時期,曾管轄寺院達一百多處,教區擴展到甘、青、川、康、新疆、蒙古和東北等地,成為西藏之外又一藏傳佛教中心和文化盛地。
(3) 古城園林——羅布林卡。拉薩,位于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是一座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城。長期以來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古城之內古跡繁多。最著名的有布達拉宮(見第二章)、羅布林卡,以及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均見前述)、藥王山等。
羅布林卡(意為“寶貝園林”),位于拉薩西郊,原為達賴喇嘛的夏宮,現為人民公園。羅布林卡,始建于公元18世紀40年代。當時,七世達賴喇嘛常來此地柳林沐浴治病,清朝駐藏大臣便為他建了一座涼亭宮,即“烏堯頗章”。公元1751年,七世達賴在此建“格桑頗章”宮殿。宮殿高二層,內設佛堂、護法神殿、集會殿、臥室、閱覽室。集會殿建立以后,羅布林卡便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夏天療養、習經、辦公和接見各地僧俗官員之地。達賴喇嘛在每年的藏歷3月18日從布達拉宮移居羅布林卡,至藏歷9、10月之交再返回布達拉宮。七世達賴以后,八世達賴時又進行擴建,修建了龍王廟和湖心宮。公元1922年,十三世達賴進一步擴建,主要是修建金色林卡,在園林西部修建了金色頗章和格桑德吉等。1954年,十四世達賴丹增嘉措又在北面修建了新宮,即達旦米久頗章。
羅布林卡的主要建筑是格桑頗章、金色頗章和新宮。格桑頗章和金色頗章屬于典型的藏式建筑,均為三層,其底層皆為舉行宗教慶典或會見賓客的大經堂,其樓層部分是達賴臥室和習經修法的小經堂。羅布林卡新宮則既有寺廟的宗教色彩,又有宮殿、別墅的建筑格調,既顯得富麗堂皇又幽雅別致。新宮北殿西側經堂內繪有壁畫菩提樹下的釋迦牟尼與八大弟子圖,新宮南殿的墻上,從西沿北到東,繪有西藏簡史的連環壁畫:藏族起源、吐蕃興亡、藏傳佛教各派陸續興起,1391年一世達賴根敦珠巴出世至十四世達賴丹增嘉措于1955年從北京返回拉薩為止的各世達賴傳記等,共三百零一幅。
(4) 千年佛教圣地——神山神湖。位于阿里普蘭縣境內的岡底斯山和瑪旁雍錯湖,是千余年來的佛教圣地,即著名的神山神湖。據《西藏風物志》描寫,底斯雪山之王,高不可攀,直插云霄,主峰像國王座床,周圍群峰像順從的臣民,向主峰低頭圍繞。其東為萬寶山,傳說是釋迦牟尼腳踏過的山;西為度母山峰;南為智慧女神峰;北為護法神大山。依顯宗的說法,岡底斯山為十六羅漢中的“出支羅漢”的圣地;而按密宗的說法,岡底斯山則是勝樂大尊的圣地。噶舉派尊勝樂為本尊,因此,歷來把此山作為噶舉派修行的地方。至今神山周圍還有許多法洞遺址,如有米拉日巴大師法洞、蓮花生大師法洞等,還有數不清的直貢噶舉等教派修行者的修法洞。此外,圍山東西南北都建有寺院,其中以西面的蔣扎寺最為著名。該寺藏有許多珍貴文物。有被稱為“阿里唯一莊嚴”的釋迦牟尼銅像;有各譯師從印度迎請的貝葉經百余卷,當中以赤松德贊時期大譯師貝惹雜那迎請的《八千頌》最為珍貴;有拉達克王子貢噶曲結造的鎏金銅佛塔一座。神山以東的祖初普傳為米拉日巴修行的地方。西南面的卻古寺是不丹噶舉屬寺,所供白玉石釋迦佛像據說是從緬甸迎請來的。
神湖瑪旁雍錯位于神山岡底斯山東南方向三十公里處,水面標高為海拔4557米,面積約四百平方公里。佛教徒認為瑪旁雍錯湖是勝樂大尊賜給人類的甘露,喝了湖水,可以消除各種病痛。湖的四邊有四個洗浴門,朝圣者如能繞湖一周,到每個洗浴門去洗涮一下,能消除各種罪過,得到不同的福德。神湖四面還有四水之源,即東西南北各一河;圍繞神湖有八座寺廟。總之,神山神湖既是佛教圣地,又是青藏高原上獨具風格的風景區,更是朝圣香客和中外旅游者無限向往之地。
上一篇:寧夏文化·塞上勝跡此亦奇·古石窟
下一篇: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古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