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九華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傳為地藏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原名九子山。在安徽青陽縣西南,面積100余平方公里。有99峰,以天臺、蓮華、天柱、十王、缽盂等九峰最為雄偉,故名。山勢奇秀,高出云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繡出九芙蓉。”其后更名為“九華山”。北宋王安石譽之為“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佛教傳說釋迦牟尼逝世后1500年,地藏菩薩降生為新羅王子金喬覺,于唐永徽四年(653)航海至此,居數十年,于開元十六年(728)圓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享年99。曾辟地藏王道場,大規模建筑寺廟。鼎盛時期,有寺廟300余座,僧眾達4000余人,香煙繚繞,經年不絕,號稱“佛國仙城”。相傳化城寺為地藏菩薩成道處,月(肉)身殿為其塔院。現存古剎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神宗頒賜的圣旨、經藏及其他印璽、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國內外游人和佛教人士,前來參觀游覽、朝拜者絡繹不絕。九華山珍禽很多,現被劃為禁獵區。山溪中產有受國家特別保護的稀有動物鯢魚,俗名娃娃魚。是九華山三種寶(金錢樹、娃娃魚、叮當鳥)之一。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丹劑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