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謙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寇謙之》人物故事小傳
寇謙之(公元365—448年),字輔真。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市)人。北魏道士,早年學張魯之道,18歲時隨成公興入嵩山,修道七年。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師”之位,并賜以《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令其“清整道教”,又授予導引、服氣口訣。后八年(公元423年)又謂有老子玄孫李譜文授予箓圖真經(jīng)和劾召鬼神等法,并囑其輔佐北方的“太平真君”。利用北魏太武帝對道教的崇拜,排斥佛教,改革天師道,制訂樂章誦戒新法。始光元年(公元424年),經(jīng)宰相崔浩的幫助,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天師道場,稱新天師道。太武帝曾親至道場受道箓,自稱“太平真君”,改元為“太平真君元年”。此后道教在北魏受到各代皇帝的崇奉,此可謂謙之之功。
〔正 史〕
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真,南雍州刺史贊之弟,自云寇恂①之十三世孫。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幽誠上達,有仙人成公興,不知何許人,至謙之從母家傭賃。②謙之嘗觀其姨,見興形貌甚強,力作不倦,請回賃興代己使役。乃將還,令其開舍南辣田。謙之樹下坐算,興墾一發(fā)致勤,時來看算。謙之謂曰:“汝但力作,何為看此?”二三日后,復來看之,如此不已。后謙之算七曜,有所不了,惘然自失。興謂謙之曰:“先生何為不懌③?”謙之曰:“我學算累年,而近算《周髀》不合,以此自愧。且非汝所知,何勞問也。”興曰:“先生試隨興語布④之。”俄然便決。謙之嘆伏,不測興之深淺,請師事之,興固辭不肯,但求為謙之弟子。未幾,謂謙之曰:“先生有意學道,豈能與興隱遁⑤?”謙之欣然從之。興乃令謙之潔齋三日,共入華山。令謙之居一石室,自出采藥,還與謙之食藥,不復饑。乃將謙之入嵩山。有三重石室,令謙之住第二重。歷年,興謂謙之曰:“興出后,當有人將藥來。得但食之,莫為疑怪。”尋有人將藥而至,皆是毒蟲臭惡之物,謙之大懼出走。興還問狀,謙之具對,興嘆息曰:“先生未便得仙,政可為帝王師耳。”興事謙之七年,而謂之曰:“興不得久留,明日中應去。興亡后,先生幸為沐浴,自當有人見迎。”興乃入第三重石室而卒。謙之躬自⑥沐浴。明日中,有叩石室者,謙之出視,見兩童子,一持法服,一持缽及錫杖。謙之引入,至興尸所,興欻然⑦而起,著衣持缽、執(zhí)杖而去。先是,有京兆灞城⑧人王胡兒,其叔父亡,頗有靈異。曾將胡兒至嵩高別嶺,同行觀望,見金室玉堂,有一館尤珍麗,空而無人,題曰:“成公興之館”。胡兒怪而問之,其叔父曰:“此是仙人成公興館,坐⑨失火燒七間屋,被謫為寇謙之作弟子七年。”始知謙之精誠遠通,興乃仙者謫滿而去。
謙之守志嵩岳,精專不懈,以神瑞二年⑩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駕龍,導從百靈,仙人玉女,左右侍衛(wèi),集止山頂,稱太上老君。謂謙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鎮(zhèn)靈集仙宮主,表天曹,稱自天師張陵去世已來,地上曠誠,修善之人,無所師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謙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軌范(11),首處師位,吾故來觀汝,授汝天師之位,賜汝《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號曰:《并進》。”言:吾此經(jīng)誡,自天地開辟已來,不傳于世,今運數(shù)應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虛,豈有斯事。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使王九疑人長客之等十二人,授謙之服氣導引口訣之法。遂得辟谷(12),氣盛體輕,顏色殊麗。弟子十余人,皆得其術。
泰常八年(13)十月戊戌,有牧土上師李譜文來臨嵩岳,云:老君之玄孫,昔居代郡桑乾,以漢武之世得道,為牧土宮主,領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十八萬里有奇,蓋歷術一章之數(shù)也。其中為方萬里者有三百六十萬。遣弟子宣教,云嵩岳所統(tǒng)廣漢平土方萬里,以授謙之。作誥曰:“吾處天宮,敷演真法,處汝道年二十二歲,除十年為竟蒙,其余十二年教化,雖無大功,且有百授之勞。今賜汝遷入內(nèi)宮,太真太寶九州真師、治鬼師、治民師、繼天師四錄。修勤不懈,依勞復遷。賜汝《天中三真太文錄》,劾召百神,以授弟子。《文錄》有五等,一曰陰陽太官,二曰正府真官,三曰正房真官,四曰宿宮散官,五曰并進錄主。壇位、禮拜、衣冠儀式各有差品。凡六十余卷,號曰《錄圖真經(jīng)》。付汝奉持,轉(zhuǎn)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宮靜輪之法。能興造克就,則起真仙矣。又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教甚難。但令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若家有嚴君,功及上世。其中能修身練藥,學長生之術,即為真君種民。”藥別授方,銷練金丹、云英、八石、玉漿之法,皆有決要。上師李君手筆有數(shù)篇,其余,皆正真書曹趙道覆所書。古文鳥跡,篆隸雜體,辭義約辯,婉而成章。大自興與世禮相準,擇賢推德,信者為先,勤者次之。又言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宮,宮有一主。最高者無極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載陰陽真尊。次洪正真尊,姓趙名道隱,以殷時得道,牧土之師也。牧土之來,赤松、王喬之倫,及韓終、張安世、劉根、張陵,近世仙者,并為翼從。牧土命謙之為子,與群仙結(jié)為徒友。幽冥之事,世所不了,謙之具問,一一告焉。《經(jīng)》云:佛者,昔于西胡得道,在三十二天,為延真宮主。勇猛苦教,故其弟子皆髡形染衣,斷絕人道,諸天衣服悉然。
始光(14)初,奉其書而獻之,世祖乃令謙之止于張曜之所,供其食物。時朝野聞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15)獨異其言,因師事之,受其法術。于是上疏,贊明其事曰:“臣聞圣王受命,則有大應。而《河圖》、《洛書》,皆寄言于蟲獸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粲然,辭旨深妙,自古無比。昔漢高雖復英圣,四皓猶或恥之,不為屈節(jié)。今清德隱仙,不召自至。斯誠陛下侔蹤軒黃(16),應天之符也,豈可以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臣竊懼之。”世祖欣然,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于是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yè)大行。浩事天師,拜禮甚謹。人或譏之,浩聞之曰:“昔張釋之為王生結(jié)襪。吾雖才非賢哲,今奉天師,足以不愧于古人矣。”及嵩高道士四十余人至,遂起天師道場于京城之東南,重壇五層,遵其新經(jīng)之制。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齊肅祈請,六時禮拜,月設廚會數(shù)千人。
世祖將討赫連昌,太尉長孫嵩難之,世祖乃問幽征(17)于謙之。謙之對曰:“必克。陛下神武應期,天經(jīng)下治,當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真君三年(18),謙之奏曰:“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靜輪天宮之法,開古以來,未之有也。應登受符書,以彰圣德。”世祖從之。于是親至道壇,受符錄。備法駕,旗幟盡青,以從道家之色也。自后諸帝,每即位皆如之。恭宗見謙之奏造靜輪宮,必令其高不聞雞鳴狗吠之聲,欲上與天神交接,功役萬計,經(jīng)年不成。乃言于世祖曰:“人天道殊,卑高定分(19)。今謙之欲要以無成之期,說以不然之事,財力費損,百姓疲勞,無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東山萬仞之上,為功差易。”世祖深然恭宗之言,但以崔浩贊成,難違其意,沉吟者久之,乃曰:“吾亦知其無成,事既爾,何惜五三百功。”
九年,謙之卒,葬以道士之禮。先于未亡,謂諸弟子曰:“及謙之在,汝曹可求遷錄。吾去之后,天宮真難就。”復遇設會之日,更布二席于上師坐前。弟子問其故,謙之曰:“仙官來。”是夜卒。前一日,忽言“吾氣息不接,腹中大痛”,而行止如常,至明旦便終。須臾,口中氣狀若煙云,上出窗中,至天半乃消。尸體引長(20),弟子量之,八尺三寸。三日已后,稍縮,至斂量之,長六寸。于是諸弟子以為尸解變化而去,不死也。
《魏書·釋老志》卷一一四
〔注 釋〕
①寇恂(公元?—36年):東漢初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市)人,字子翼。世為地方豪強,劉秀占河內(nèi),任為太守,負責運輸軍需,并與馮異大破劉玄將蘇茂、賈強等。后歷任潁州、汝南太守。②傭賃:受雇為他人做工。③懌:喜悅。《史記·肖相國世家》:“高帝不懌。”④布:鋪開,分布,這里是演算。⑤隱遁:遁世隱居。⑥躬自:親手,親自。⑦欻然:忽然。欻(xu),意為忽然,例如:夫欻而生者必而滅。⑧灞城:即霸城。古縣名,治所在今西安市東北,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廢。⑨坐:因犯……罪或錯誤。⑩神瑞二年:公元415年。神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年號(公元414—416年)。(11)軌范:行為遵循準則和規(guī)范。(12)辟谷:古時的一種養(yǎng)生方法,不吃五谷,以求長生。后道家方士附會為修煉成仙之術。(13)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泰常即太常。(14)始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公元424—428年)。(15)崔浩(公元381—450年):北魏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字伯淵。累官至司徒,參與軍國重事。長書法及天文歷學,制定五寅元歷。他是北方士族之首,對北方士族人物多所薦拔;又汲引嵩山道士寇謙之,助道抑佛;辨別姓族門第,圖復五軍封爵制,與北魏鮮卑貴族發(fā)生矛盾。終以修史暴露“國惡”之罪被殺。其宗族與親戚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均遭滅門之禍。(16)侔蹤軒黃:趕上軒轅和黃帝。溢美之詞。侔(mou),相等,齊。(17)幽征:猶言預兆。(18)真君三年:公元442年。真君,即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年號(公元440—451年)。(19)卑高定分:卑下與高貴是非常分明的。(20)引長;伸長。引,原意是拉開弓,這里是延長,伸長之義。《左傳·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領西望。”
〔相關史料〕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初,嵩山道士寇謙之,贊之弟也,修張道陵之術,自言嘗遇老子降,命謙之繼道陵為天師,授以辟谷輕身之術,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又遇神人李譜文,云老子之玄孫也。授以《圖箓真經(jīng)》六十余卷,使之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出天宮靜輪之法;其中數(shù)篇,李君之手筆也。謙之奉其書獻于魏主。朝野多未之信,崔浩獨師事之,從受其術,且上書贊明其事曰:“臣聞圣王受命,必有天應,《河圖》、《洛書》皆寄言于蟲獸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筆粲然,辭旨深妙,自古無比;豈可以世俗常慮而忽上靈之命!臣竊懼之。”帝欣然,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謙之弟子在山中者,以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起天師道場于平城①之東南,重壇五層;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每月設廚會數(shù)千人。
《資治通鑒·宋紀一》
[注 釋]
①平城: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自盛樂(在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遷都于此。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以平城為北京,為恒州、代郡治所。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被六鎮(zhèn)起義軍攻,州、郡、縣并廢。
上一篇:《寇恂》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寇恂》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嵇康》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嵇康》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