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塞上勝跡此亦奇·古石窟
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位于寧夏固原縣西北五十余公里處,山脈南北綿延,屬六盤山北端。此處峰巒疊嶂,樹木蔥蘢,風光秀麗,是寧夏不多見的風景區。須彌山石窟在須彌山東麓,開鑿于北魏中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歷史。從北魏開始,西魏、北周、唐、五代等時期都陸續在這里開鑿石窟,這些石窟分布在迂回近兩公里之遙的八個山崖上,但主要集中在俗稱為“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相國寺”和“桃花洞”的五個山峰上。須彌山石窟共有一百三十余室,絕大部分在地震中受到破壞,現仍有雕像和塑像的有二十室。
北魏時期的石窟,集中在“子孫宮”,這里位于整個石窟群的中部,以后開鑿的石窟,即以此為中心,逐次向南北兩側伸展。北魏時的石窟,窟室為方形,窟室中央有方形塔柱,直接窟頂。塔柱分層,少則三層,多則七層,各層四面鑿有佛龕,內有佛像。就窟室形制來看,帶有較濃厚的印度“支提”式窟形的特點。最早開鑿的第十四窟內的造像,古樸淳厚,豐潤自然,相似于云崗石窟中北魏前期的造像。略晚些的二十四、三十二窟內造像,為一佛二菩薩,佛和菩薩額部寬闊,臉形清瘦,鼻梁高聳,眉眼細長,唇薄嘴小,梳高螺髻發式。佛身著袈裟,菩薩則上身袒露,下著曳地長裙。衣飾線條遒勁有力,但缺乏柔和感,造像身軀比例也不夠勻稱,頭大,上身長,下身短,似較多地保留著異域的風格與特征,由域外傳入不久的石窟藝術此時還未能與中國的傳統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
北周時期的石窟,大多集中在窟群的中心或偏南,在須彌山窟群中占有重要地位。洞窟的形制還保留著北魏時期的風格,窟室平面為方形,室中的塔柱略寬大,單層直達窟頂,塔頂為寶蓋式。有的塔柱底部雕有吹簫笙、彈琵琶、撥箜篌的伎樂人像,有的窟頂雕有翱翔的飛天。窟內的造像,除保留北魏的一佛二菩薩式外,又新有了阿難和迦葉二弟子。第四十五窟和第四十六窟,是現存造像最多的窟室,均有大于真人的造像四十余尊,窟內裝飾性的雕刻也更為豐富,如幔帳式佛龕、龕側龍形及龍口所銜的流蘇等。第五十一窟,是須彌山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由主室、前室和左右二耳室四部分組成,其主室面闊十米,進深二十五米,高十二米,幾近將一座小山峰鑿空,可與敦煌和麥積山最大的石窟相比。窟室中正壁壇坐上,盤腿端坐著三尊大佛,高約六米,此處,洞窟內還有同樣大的佛像四尊。這些造像,質樸拙重,氣勢雄偉,刀法流暢,面容豐滿,手足豐腴,是造像中的精品。此時的造像已更多地顯示出較為成熟的民族風格。
唐代修鑿的石窟,分布在窟群中心的南北兩側。唐代是須彌山最繁榮的時期,修鑿的石窟為數最多,其雕刻藝術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與前代相比,窟室的布局有了較大改變,平面雖仍為方形,但已由塔柱式變為佛殿式,室內空間加大,沿壁設置壇床,上置佛像。有的大型佛像,將山劈去一部分,依山壁雕造佛像,頂及前部加設木構建筑。窟內造像的內容,已更為豐富,除以前的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外,又增加了力士、天王、魔鬼。佛像大多盤坐在蓮座上,面相豐潤,神態溫和安詳,手的掌指結為各種不同姿態的佛教手印。還有的佛像為雙腿下垂或一腿盤坐一腿下垂坐式。佛像身著袈裟,襞褶分明,線條柔和流暢。須彌山第二窟的釋迦大佛,是須彌山最大的一尊佛像,俗稱“大佛樓”。佛像依山而坐,雙手撫膝,高達二十余米,面部豐滿,神情端莊,造型洗練,比例勻稱,看去十分壯觀。這是全國最大的石窟造像之一,比云崗、龍門石窟最大的造像還大,是須彌山石窟佛像的代表作。菩薩像均為女性形象,多為一手撫胸一手提瓶的袒胸露臂的姿態。她們頭梳高髻或戴寶冠,胸掛串珠瓔珞,腕臂佩戴環釧,身著柔薄的衣裙,肩披曳地錦帛,面貌端麗,嫣然若笑,肌膚豐腴,酥手纖腰,造型十分優美,宛若唐代雍容華貴的貴婦,這無疑是唐代現實社會生活的藝術折射。須彌山唐代石窟的造像,反映出我國古代民間匠師的雄偉氣魄和高超技藝,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珍貴的藝術杰作。
須彌山,是梵文的音譯,為“寶山”之意。須彌山石窟的修鑿,與固原在當時所具有的重要地理位置相關。自秦漢以來,固原一直是西北邊塞的政治、文化、軍事重鎮,并是溝通東西交通的要地,加之須彌山風景優美,石質優良,是開鑿石窟的良好處所。從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修圓光寺大佛樓記》的殘留碑文來看,在唐代,須彌山已是一座規模相當大的佛教寺院,當時稱為“云景寺”,這個寺名經歷五代、元、宋、明初,直至明正統八年(1443),云景寺有位名叫綽吉汪速的高僧,大興土木,修建“佛殿廊廡”,并上書明英宗皇帝重新賜名,才改為“圓光寺”。第二窟釋迦大坐佛的頭像,曾于明成化初年毀壞,成化十二年,又加以重修。經過自然的侵蝕等因素,特別是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須彌山石窟受到嚴重破壞。現須彌山仍保留下來為數不多的一些題刻和墨記,有唐、宋、西夏、金、明等時期的數則,是研究各代佛教傳播和石窟歷史的重要資料。
石空寺石窟 石空寺石窟位于中寧縣石空堡的雙龍山南麓。雙龍山古代稱為石空山。這里面臨黃河,背抵群山,環境幽僻。原先此處系一石窟群,有大佛洞、臥佛洞、百子觀音洞、靈光洞、龍王洞等,窟壁前修有寺院。在清乾隆年間,寺院的景觀尚十分嚴整,當時所修的《中衛縣志》這樣描繪:寺院修建在半山之中,為東西兩個院落。進入東院的山門內,則“重樓依山,樓下啟洞而入,中空若邃屋”。沿院中階梯而上,修建有真武閣,“亦因山窟而室”。進入到西院,則有內外各六楹的新建佛殿巍然而立。佛殿前依隨山勢筑有高臺。如登臺縱目,“憑欄遠眺”,則“河流環抱,村堡錯落”,景致怡人。由于石空山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端邊緣,風沙較大,加之后來社會動亂,寺院荒廢不修,石窟遂逐漸被風沙所掩沒,至解放時,僅余石空寺窟一窟可入。
石空寺窟是石窟群中最大的一個洞窟,洞口朝南,窟室面闊十二點五米,進深七點三米,高約二十米,窟洞上方二十余米處左右兩側各有一方形天窗。該窟因其寬敞宏闊,當地俗稱為“九間無梁殿”。石窟正面里壁并列鑿有三個大佛龕,正中的大龕系一鋪五身佛像,中間是釋迦牟尼坐像,釋迦兩側為菩薩,菩薩兩側為阿難、迦葉二弟子。石胎泥塑的本尊釋迦像高約五米,身著紅色袈裟,袒胸盤膝,螺髻發式,面部豐滿,長眉大眼,儀態雍容慈和。菩薩頭戴花冠,頸項佩飾瓔珞,臂戴釧鐲,袒胸,著曳地長裙,長眉大眼,鼻梁隆起,臉相豐潤,額點紅色吉祥痣,形態嫵媚動人。阿難、迦葉二弟子像已經傾毀。龕的后壁繪有靈火光環,兩側繪有彩色壁畫,內容為佛教故事,筆法細膩樸實,人物造形生動,色彩和諧多變,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從壁畫部分剝落處可看出,表層后還有一層壁畫,無疑為重修前的遺跡。因剝落面積過小,難以窺其全貌。洞窟頂部繪有彩色西番蓮的圖案,形狀優美,線條流暢。
正中大龕兩側的佛龕中,也各有一鋪五身的造像,但其造形遠遜于中間大龕中的佛像,可能為后期的增塑。窟中東西兩壁前的佛壇上,各有泥塑羅漢三排,每排八九尊,似亦為后代所塑制。
石空寺石窟的始鑿年代,各說不一。明代《嘉靖寧夏新志》稱其為“元故寺”,清代《中衛縣志》稱其是西夏時“為元昊所建”,《隴右金石錄》中引《甘肅新通志稿》又說“寺創造于唐時,就山形作石窟,窟內造像紼唐制”。從窟的形制、造像和壁畫的特征看,初鑿于唐代的可能性較大,西夏、元等各代可能進行重修。
明清時,“石空夜燈”是遠近聞名的景致之一。清代《寧夏府志》載:“石空寺在(中衛)縣東八十里石空堡西北,石壁峭立,中空如陶穴,宏敞可坐數百人,因石縷成佛像,梵宇皆倚山結構。每夜僧燃燈,遠望如星懸天際。”因而,時人曾有詩贊曰:“疊峰玲瓏竦石空,誰開蘭若碧云中?僧閑夜夜燃燈坐,遙見青山一點紅。”可見石空寺當時之景況。
近年來,當地有關部門為了發掘保存被掩沒的文化遺產,組織力量,清理石窟群淤沙,大部分石窟及寺院遺址已被陸續清理出來。
上一篇:寧夏文化·塞上勝跡此亦奇·古建筑
下一篇:青藏文化·古跡文化巡禮·古跡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