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針刺療法
指運用不同針具,刺激機體某些特定部位,通過經絡的作用,以調節人體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古老的治病方法。它與灸療法和稱為針灸療法。針刺療法起源于中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一般認為可追溯至石器時代。原始的針刺工具稱作“砭石”。郭璞解釋說:“砭針,治癰腫者”。《說文解字》提到:“砭,以石刺病也”。可見,砭石的使用,既是外科方面原始的醫療工具,也是我國針刺療法的萌芽。周代以后,開始出現了金屬針,到了戰國秦漢時期,砭石逐漸被金屬針所取代,針刺療法得以迅速發展。《內經》、《難經》有關針刺方法的理論,為針刺方法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后,許多醫家在臨床實踐基礎之上,對針具、針刺方法、手法都作了許多改進,不斷豐富針刺療法的內容。如:推針法、溫針法、暖針法、火針法、皮膚針法、十三鬼穴針法等。唐朝太醫署里還專門設立了針博士、針助教、針師、針工和針生等職銜。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古老的針刺療法與現代醫學相結合,許多新的醫療方法已經產生,如針刺麻醉、頭針療法、耳針療法、電針療法、埋針法等,使針刺療法越來越豐富多彩。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金法郎案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針灸穴位的主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