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玄學·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王弼的“貴無”論
玄學始創于魏正始年間(240-249),其時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何晏 (190-249)字平叔,南陽宛人,祖父何進是東漢末大將軍。何晏少隨母為曹操收養,娶曹女,拜侍中尚書,管選舉。他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意事清淡,開一代風氣。因依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作有 《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和《論語集解》等。王弼 (226~249)字輔嗣,山陽人,漢末著名士族王粲的侄孫。“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辯能言”,被何晏發現,贊為 “仲尼稱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被舉薦給曹爽,“補臺郎”。司馬氏控制曹魏政權后,曹爽、何晏被殺,王弼亦受株連,“以公事免”,同年秋病死,年僅24歲。王弼非常勤奮刻苦,英年早逝,卻著作頗豐,有《老子道德經注》、《周易注》、《老子指略》、《周易略例》、《論語釋疑》等傳世,其哲學思想對我國哲學發展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從王弼開始,我國哲學發展進入本體論階段。
①“以無為本”的本體論。《老子》說:“有生于無。”這里的 “無” 講的是 “道” 的規定,是講“道”的無形無象的狀貌,是“無物”、“無有”,又是“常有”,是“散則為器”的“樸”。而在何晏王弼那里,“無”就是“道”,是派生現象世界的本體。何晏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夫道之而無語,名之而無名,視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則道之全焉。故能昭音響而出氣物,包形神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規以之圓,圓方得形而此無形;白黑得名而此無名也。”(《列子·天瑞》注引何晏《道論》)王弼則在《老子》第一章注解中,也開宗名義地指出:“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王弼還用“一多眾寡”的關系,來說明“無”與“有”的關系,他說:“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統眾也。”(《老子》十一章注)這是沿用老子“三十輻共一轂”的說法,不過王弼是從本體論的角度來講的。
②“靜為躁君”的動靜觀。在動靜觀上王弼仍用“有無本末” 的本體論一以貫之。他在 《周易·復卦》注上說:“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這是說“復”講的是返歸道體“無”,天地之間萬事萬物以“無”為最終原因,萬物千變萬化,終歸于靜,靜是本,是心,是“無”;天地雖大,萬事萬物千變萬化,“寂然至無”才是他的本體的復歸。
“靜為躁君”本是《老子》二十六章中早已有之的命題,老子也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老子》十六章)老子是講辯證法的,他較多地強調事物運動變化的側面,并且這一思想被莊子強調,成為極端的相對主義。老子講“靜為躁君”已見其思想觸到了本體論問題,但他仍是從宇宙生成論上來講動靜問題的。玄學家王弼雖則也用“靜為躁君”的命題,但他多強調靜的一面,是要通過“躁”來論證“靜”,是從本體論角度來展開論證的。所以王弼雖然也講“動躁”,但他的辯證法光彩,大不如老子。
③“得意忘象”的認識論。王弼“貴無”的本體論,在認識論上則引申老子的“滌除玄覽”的神秘直覺主義,將其具象化。早在莊周那里已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的說法,《易·系辭傳》則借孔子的話說:“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關于 “象”、“言”、“意”的討論,古已有之,只是到了魏晉時期才成為“辯名析理”探討世界本源問題的基本方法。在這里王弼是結合對《周易》的研究,發揮莊子、孔子等的思想,闡發其“得意忘象”的認識論的。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就是說認識的目的在于“得意”,而要想“得意”,就必須忘掉具體的物象,就象得了兔、魚,達到目的,注意力不要在蹄、筌上一樣。
王弼在本體論上割裂“有”和“無”,以“無”為本體,在認識論上則進一步割裂“象”和“意”的關系,否認具體事物“象”在認識中的作用,雖然是錯誤的,但他把“言意之辯”的認識論納入自己本體論體系中,達到了較高水平。并且這一問題觸到了現代哲學討論的某些語言符號學、語言邏輯、語義學等問題。
④“崇本息末”的方法論。兩漢以來,“名教”經學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暴露出許多弊病。如王弼所說,“崇仁義,愈致斯偽”,“巧愈思精,偽愈多變,攻之彌甚,避之彌勤”(《老子指略》)。因此,王弼認為對于這些“仁義”、“忠孝”等“下德”應重新評價,必須抓住經驗形式的“下德”背后,更其根本的東西,應該“載之以道,統之以母”。而這個“本在無為,母在無名”。
所謂“無為”、“無名”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發揮。他是從“以無為本”的本體,必然派生的行為準則。在老子那里“無為”是對“道”的體認,其本身就是目的,而在王弼這里“無為”并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糾正經學帶來的社會弊病,挽救社會危機。所以他又說:“閑邪在乎存誠,不在善察;息淫在乎去華,不在滋章;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老子指略》)只有“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同上),才能建設理想社會。
上一篇:富國學·富國學的嬗變與轉型——清代·以陳熾《續富國策》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富國思想
下一篇:中國佛學·變革更新,尋求發展·佛教學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