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大地—中國古代文字的故鄉
(1) 甲骨文字的故鄉。我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殷代貴族每有大事,如祭祀、打獵、出游等活動都要占卜,以問吉兇,并將卜問和活動的結果刻在龜甲獸骨上。這種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叫甲骨文,也叫卜辭。此前,在大汶口文化中發現陶文和河南裴李崗文化中發現的骨文,一般,認為還不能算文字,只是一種刻劃符號或者說是文字產生的先聲。甲骨文才是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故鄉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殷墟。
商代甲骨文的發現,是我國史學研究的劃時代的大事。殷墟的發掘就是從搜求甲骨文開始的。甲骨文被發現之前,甲骨是被視為肥料和中藥材的,人們稱其為“龍骨”,收集起來賣給藥店。當時,藥店不要帶有刻畫痕跡的,農民就把“龍骨”上的刻痕刮掉再出賣。歷代不知毀了多少。清末,北京的官員王懿榮,偶然發現藥材“龍骨”上的刻痕。他憑借較好的文化素養,斷定這是一種古代的文字,于是開始多方搜集。從此,甲骨開始匯集到古文字學家的手中了。王懿榮的發現,被住在北京做過候補知府的劉鶚(字鐵云)得知,便也開始收求“龍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王懿榮自殺。劉鶚就從王懿榮后人的手中買入一千多片甲骨,后來又從別的古董商手中收集到一些,總共有了五千多片。1903年,劉鶚從這些有文字的獸骨龜板中選出一千零五十八片,印成書刊行,書名為《鐵云藏龜》,是為我國第一部匯集甲骨文字的專著。
這些獸骨龜板文字,叫做“龜板”、“甲文”、“殷契”、“契文”、“卜辭”等,統稱“甲骨文”。在古文字學家收集研究甲骨文的過程中,得知這些甲骨都是從河南安陽小屯得到的,安陽又是商朝歷二百七十三年的王都所在地,可以判斷甲骨是殷人遺物。這些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占卜文字或記事刻辭,是研究商朝歷史最重要的材料。過去,曾有人懷疑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中記載的真實性,甲骨文字的發現,使有關殷朝的傳說成為信史。甲骨文的發現是震動世界學術界的一件大事。
晚清另一位古文字學家羅振玉親到安陽調查,了解到安陽小屯不僅有甲骨,而且還有銅器、玉器等。故而繼起大力收藏,所得甲骨最多。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遺老身份流亡日本,陸續整理印行《殷墟書契前編》《殷墟書契菁華》《殷墟書契后編》《殷墟書契續編》《殷墟古器物圖錄》。羅振玉把對古器物的搜求,提高到學術研究的高度。
前中央研究院語言歷史研究所從1928年10月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止,前后在殷墟發掘十五次。獲得大批甲骨卜辭和殷代遺器,對研究殷代歷史有重要意義。
商代貴族凡事無不卜問,從天象、年成、祭祀、征戰到日常生活,起居、出行等,都要占 卜并記錄下來,所以甲骨文字記載的內容異常豐富,大致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史料價值極高。甲骨文字是現代文字之源,有些字沿用至今。對甲骨文字的研究已成為專門的學問。
1956年,在山西省洪洞縣坊堆西周遺址中發現了有字的甲骨,后來在陜西省長安縣張家坡西周遺址、北京市昌平縣白浮遺址都曾發現。1976年在陜西省岐山縣風雛村西周建筑基址西廂房南頭第二間房屋內的一個窯穴中發掘出一萬七千片卜甲,其中二百片上有字。上述西周遺址所發現的甲骨文契刻書寫方法及風格都與殷人一致。可見甲骨文字的書寫契刻皆從中州向四方傳布。中州是甲骨文字的故鄉。
(2) 字圣許慎與《說文解字》。秦漢時代,人們不再在龜甲獸骨上刻字,也逐漸舍棄了竹木簡、刀匕等書寫用品,改用毛筆在絹、綾上寫字,東漢宦官蔡倫發明造紙后,便宜的紙張代替了昂貴的絹、綾,使書寫更加便利。書寫工具和書寫材質的變化引起了字形的變化,使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而竹簡文、而秦代大篆小篆、而漢隸楷書。秦的統一加速了文字的統一,但由于原來各諸侯國習俗語言的差異,人們對同一個字往往有各種不同的釋義,在理解上容易造成混亂。
秦始皇“焚書坑儒”,盡毀儒家經典。而漢武帝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需訪求儒家經書。伏生等一批老儒,依博聞強記,背誦出世代師徒父子相傳授的《尚書》等經書,以漢隸寫定、傳授,這些學者據此解釋經文,闡發孔孟的微言大義,強調經世致用而穿鑿附會,是為今文經學。西漢魯恭王壞孔子舊宅,于墻壁夾層中得《論語》《春秋》《尚書》《孝經》等古文經書,為孔子后裔孔安國所得,一些學者則以出土文獻為據,主張從文字、音韻、訓詁上去解說經典,是為古文經學。由于解釋經典的依據不同,便有了漢代經學研究的今古文之爭。
文字上的疑難零亂,經學研究上的對立偏見,使得整理已有文字成為漢代學術研究中最迫切的任務。毅然擔負起這一艱巨任務的,是被尊稱為“字圣”的許慎。
許慎,今河南省漯河地區郾城縣人,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后漢書·儒林傳》記載:“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功曹,舉孝廉,除洨長,卒于家。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于是撰為《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于世。”引文中的“召陵”,在今河南省郾城境內,先秦時期屬于許國。許慎是許國后裔。
許慎花費三十年心血撰寫的《說文解字》,是漢文字學的奠基之作。他先著力收集了自古至漢代的全部中國文字,有正文9353個,重文1163個,計10516個字形。再對這些文字進行形、音、義的全面分析和研究。他把漢字里具有表意作用的形符字定名為部首,部首字下各自統領一些與其相關的字形,從而第一次為漢字建立起部首的次序。許慎把他收集到的字形,全都歸納在五百四十個部首之下,使浩翰龐雜的漢字從混亂到有序,處于一個有機的系統之中。他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這種部首統領字形的制度,實際上就是他開創的科學檢字系統,開我國字書體例之先河。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許慎所創造的部首系統給以高度的評價:“令所有之字,分別其部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則曰:‘凡某之屬皆從某’,于是形立而音義易明。凡字必有所屬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統攝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若網在綱,如裘挈領,討原以納流,執要以說詳,與《史籀篇》《蒼頡篇》、《凡將篇》雜亂無章之體例,不可以道里計。”(《說文解字注》卷十五上)我國后代所編纂的字書,如晉代呂忱的《字林》,梁代顧野王的《玉篇》,以及清代的《康熙字典》、民國年間的《中華大字典》、《辭源》等皆沿襲《說文解字》的編排體例。《說文解字》可以說是漢代以前漢字的總結,漢代以后我國字書的鼻祖。
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對每一個字皆探求其源,語明其義,正其讀音。如釋“是”云:“是,直也。從日止。凡是之屬皆從是。罡,籀文是,從古文正。”又如釋“韋”:“韋,相背也,從舛,口聲。可以束物枉戾相韋背,故借㠯為皮韋。凡韋之屬皆從韋。”他指出每一個漢字的含義和為什么會有這種念義,是運用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的理論來解釋漢字的,這就確立了六書理論在漢字研究中的地位。后代凡研究漢字無不以六書理論為指導,而許慎則是最先運用這種理論的學者。
許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字學家,他編著的《說文解字》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今河南省郾城縣東十五公里處的許莊村,就是許慎的故里。這里至今保存著許慎及其子許沖的墳瑩,以及許慎祠堂遺址。郾城縣城亦有一處清代所修的許慎祠。還有不少有關的碑刻。1984年至1985年,河南省文化廳撥專款重修許慎墓。重修后的墓高五米,底徑十六米,占地三分。墓呈穹拱式,墓前立碑,墓后植松柏。現已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郾城縣還將已經整修過的“許南閣祠”改為許慎紀念館。許慎,這位對中國文字學做出偉大貢獻的“字圣”,常使中州人民引為自豪。
上一篇:三晉文化·十山西的文物古跡和文化名人綜述·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
下一篇: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