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賽夏人的“矮人祭”
“矮人祭”也稱“矮靈祭”,是賽夏人的一種極為盛大而隆重的節慶。賽夏人集中居住于新竹縣的五指山區和苗栗縣的加里山區,每年(或每二年)于農歷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全族社人歡聚一起,唱著歌,跳起舞,共慶自己的節日,這便是人們通稱的“矮人祭”。居住于獅頭山附近的賽夏人,這種“矮人祭”集中于向天湖舉行,可說是賽夏人的“矮人祭”中最熱鬧的一處。向天湖是一處形似湖泊的小盆地,位于獅頭山東南海拔一千五百米的山巒中,獅頭山因形似獅子頭而得名、環境清幽、雅潔,給人神秘的世外桃源之感。矮人祭在這里附近舉行,更顯出它的詩情畫意。
每到農歷十一月末,附近的賽夏人扶老攜幼,越過不平的山路,穿過原始森林,向著向天湖集中,在那里搭帳篷,起爐灶,興篝火,如同野營露宿一般。到了向天湖,熟悉的人,特別是親友,相逢時首先總要合杯共飲一杯酒,以示親熱合作,然后一道參加矮人祭。矮人祭以歌舞形式進行,前后持續一星期,分為開始、高潮和結束幾個階段。第一天到第三天為開始階段,第四天為高潮,高潮過后結束。高潮階段的第四天最為熱鬧,這一天晚上,人們在做完充分準備之后推舉幾個年輕力壯的男人扛著上面寫有各種姓氏的舞帽,跳舞游行,舞帽上綴有小鈴鐺,游行時隨著跳舞的步伐,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參加矮人祭的其他人,大多同時背著本族的特別的樂器——佩鈴,婆娑起舞;佩鈴伴著舞步,發出悅耳的聲音。人們以高興的心情,載歌載舞,歌聲、樂器聲、笑語聲雜在一起,使向天湖呈現出一片歡騰景象,可謂盛況空前。距離向天湖較遠的賽夏人,也于同一時間,集中于自己家鄉的山地,以同樣的形式舉行慶祝活動,也同樣稱“矮人祭”。矮人祭實是賽夏人的一年一度的族人聚會,只因人們載歌載舞,使這一聚會表現出極為歡樂的情景,又因為帶有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傳說,使它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賽夏人原是生活在海邊平地上,后因大陸移民到臺開發,他們便和高山族的其他部分人一樣,從海邊遷居到山區地帶,成了所謂“山地同胞”。傳說早在五百多年前,賽夏人在海邊平地居住時,曾同一種稱“斯巴達艾”的矮小人生活在一起,斯巴達艾人雖然矮小,但聰明非常,他們的社會生產水平高,平時經常幫助賽夏人耕作田地,紡紗織布,建造房屋等,以提高生產,改善生活。后來矮小的斯巴達艾人不知到那里去了,再沒有人幫助賽夏人了,賽夏人老是想念他們,于是想出了矮人祭以紀念他們。也有說,斯巴達艾人在幫助賽夏人的過程中,因欺侮了賽夏的婦女,有人設陷阱將他們消滅了,又害怕他們靈魂不死,所以每年舉行矮靈祭,以避免受報復。久而久之成了習俗,成了傳統的節慶。
上一篇:寧夏文化·塞上勝跡此亦奇·賀蘭山巖畫
下一篇: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賽馬與叼羊